如何提高中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水平的技术措施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杨莉威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水利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丹东 118300

摘要

在本文的研究活动中,利用综述的方法整理了提高中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水平的技术措施,涉及水文监测技术、灵活调度技术、安全预警技术、状态检修技术、生态修复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等,讨论了完善相关管理规范、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加大资金投入管理等保障措施,其目的在于持续提高中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水平,降低中小型水库运行故障发生概率。


关键词

中小型水库;管理水平;使用寿命

正文


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中小型水库在农业生产、防洪减灾、水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实际运行管理情况来看,受人为因素、设备因素、自然因素等影响,降低了水库运行管理效果,增加水库运行期间的安全风险。基于此,应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措施,形成良好的中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环境,延长中小型水库的使用寿命。

1提高中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水平的技术措施

1.1水文监测技术

该技术在应用中,会借助各类传感器、遥感技术,对中小型水库水位、流量、降雨量、水质、地下水等数据进行采集和整合,基于分析结果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问题,以保证中小型水库的安全运行。该技术的具体应用如下:(1)洪水预警,利用传感器对中小型水库水位、流量、浊度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以此来预测洪水灾害发生时间段,并及时对外发出预警。(2)环境保护,中小型水库作为重要的水资源供给地,在技术辅助下可以对水质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基于评价体系对水体污染情况进行评价,利于环境保护与治理活动的进行。(3)农业灌溉,基于该技术可以对该区域地下水位、周围土壤湿度等数据进行监测,据此拟定完善的灌溉计划,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4)气候变化研究,在中小型水库运行期间,可以在较长周期内整理水文监测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综合分析气候变化带来的水循环影响,为下阶段运行管理策略的拟定提供良好依据。      

1.2灵活调度技术

在中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活动中,灵活调度技术是保证水库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在建立调度模型时,会综合分析水文学、气象学和工程学等学科,以此建立可靠的三维运行模型(如图一所示)、中小型水库调度模型,对于水库水量变化、水流运动、水库运行等环节进行综合化分析,并且可以对中小型水库某阶段运行情况进行模拟,拟定可靠防治措施降低水库运行风险。在水库调度模型的应用中,会对入库流量、蒸发损失、渗漏损失、下游需水量等数据进行采集与整理,随后利用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遗传算法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基于处理结果预测洪水灾害发生概率、威胁程度,下达可靠调度指令,为防洪减灾活动的进行提供可靠依据。另外,在灵活调度技术应用阶段,也会和遥感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等组合在一起进行使用,从而为水库调度管理提供更加准确与可靠的数据支持。

图一中小型水库三维模型示意图

 

1.3安全预警技术

一方面,基于该技术建立结构安全监测系统,系统在运行时可以借助各类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等)、监测设施,对水库建筑应力、变形情况、振动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据此发现潜在安全隐患,科学评价整个结构的健康状态,基于所得分析结果提出可靠的维护和修复建议,从而减少结构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基于该技术建立洪水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在技术应用中会利用设备实时采集水库水位、流量、降雨量等资料,随后在水文模型、气象模型辅助下,可以对洪水灾害发生概率、影响性进行科学分析,若是该区域存在洪水风险,那么此时也会及时对外发出预警信息,提醒公众、相关部门提前做好准备。同时应急机制也会启动,相关部门与救援队伍将及时开展疏散、救援、物资调配、灾后重建、灾后恢复等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1.4状态检修技术

中小型水库包含较多设备,如闸门、牵引设备等,为保证设备运行稳定性与安全性,也可引入状态检修技术,对设备状态进行监测与跟踪,以保证设备维护效率与质量。在该技术的具体应用中,会借助传感器、监测设备对各类设备运行数据进行采集,随后借助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整理,以此来判断预测设备可能存在的运行故障,评估设备性能退化情况,以此来提出相应的维修计划和养护策略,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实践中可建立设备健康指标模型,设置相应的量化指标,包括温度、振动、压力等。同时也会利用统计学、机械学习算法来建立故障预测模型和决策模型,拟定可靠的设备检修策略,降低设备故障发生概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1.5生态修复技术

中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期间,生态修复也属于重要工作内容,引入生态修复技术对提高水库运行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生态修复技术在应用中,会利用生态学原理,采用人工干预、自然恢复等路径,对区域内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持续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应用中,需基于生态系统评估结果,确定修复目标、修复任务优先级,拟定可靠的生态系统修复规划,筛选适宜物种进行种植和放生,逐步提高水库周围环境物种多样性,保证自然群落结构的稳定性。过程中也会使用生态工程,搭建湿地、生态廊道(如图二所示),逐步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保证水库水质稳定性。另外,也需要搭建长期监测机制,对于生态修复情况进行持续跟踪与评估,基于获取到的检测数据,调整下阶段生态修复措施,保证生态修复活动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图二生态廊道示意图

 

1.6信息化管理技术

一方面,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可建立水库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能够对水库运行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实践中可以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水库水位、水量、水质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对比规范后判断水库是否存在运行风险,若发现运行风险,此时也会启动预警系统对外发出预警,以此来保证水库运行状态的稳定性。同时依托该系统可以对历史数据进行存储与整理,为水库长期规划与维护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基于技术搭建数据共享与决策支持平台,利用该平台能够整合各个部门与机构的数据资源,并且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算法,可以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数据,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可靠依据。另外,所建立的平台还具备用户界面、信息交互功能,提高数据采集、整合速度,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保证决策效率和质量。

2技术措施实施期间的保障措施

2.1完善相关管理规范

首先,健全技术管理规范,基于水库实际情况,拟定详细的技术操作手册,在手册中会明确不同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与权限,使其可以积极响应技术措施落实过程,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地。同时也需提高规范的系统性与全面性,持续提高整体的技术管理水平[1]。其次,做好规范落实过程的监督管理,搭建完善的规范监督机制,必要时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规范落实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估,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行为,以提高技术管理结果的有效性。最后,对反馈数据进行整理,建立可靠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对各类反馈数据进行采集与深入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从而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技术管理规范的优化提供可靠支持。

2.2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首先,组建高水平管理队伍,建立胜任力模型对各个成员综合能力进行评估,模型中会设置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基于评估结果筛选可靠成员组成高水平管理队伍,减少人为因素对技术措施应用效果的影响。其次,完成管理队伍组建后,需要对相关人才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企业文化、责任意识等,提高所拟定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全面性,保证各员工可以在岗位上发挥出最大效能[2]。在培训活动中,还需加强员工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使其在面对水库突发管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做出相关反应。最后,等待培训活动结束后,需做好相应的测试工作,测试方式包括笔试、实际操作考核、项目完成度评估等,根据所得评估结果及时发现目前培训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实现培训效果最大化。

2.3加大资金投入管理

在中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活动中,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内容涉及技术投入、设备设施建设更新、水库运行管理等。为保证技术措施的顺利实施,也需做好资金投入管理,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一方面,做好资金预算管理工作,明确资金应用计划与目标,内容涵盖资金来源、资金用途、预期效果等,遵循预算编制规范对预算方案进行优化,提高所拟订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保证资金利用效率,减少资金浪费与损失[3]。另一方面,做好资金应用过程监督,利用信息技术对资金利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资金使用情况能够满足预算计划。除此之外,部门需建立可靠的内部审计机制,利用该机制能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使用问题,顺利实现组织目标与使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活动中,应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措施,如灵活调度技术、安全预警技术、状态检修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以此来提高水库运行管理效能,保证水库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技术措施应用阶段,也需要做好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管理等工作,以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促进中小型水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全民,郭久波.提高中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水平的技术措施研究[J].水上安全,2024(02):169-171.

[2]郑旭明.提高中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水平的技术措施研究[J].工程与建设,2023,37(04):1336-1338+1368.

[3]梁文娟. 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