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主体结构中的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
正文
引言
伴随着现代化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整体工程形态逐渐朝向大型化、高层化的方向延展,钢筋混凝土作为建筑主体结构中的主要材料,其施工技术的应用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整体建筑工程的综合质量。对此,深入研究有关钢筋混凝土在建筑主体结构中的施工技术及其控制策略,对于保障建筑工程的品质,推动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钢筋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主体结构中的施工技术需求
当优先从结构承载这一角度分析,因现代建筑功能性越来越复杂,其体量与高度也在持续增加,以往传统的建筑材料很难满足于当下强度与稳定性的高质量要求,但钢筋混凝土材料可以通过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协同工作,为其提供更加强大的承载能力,真正支撑起建筑上部结构的总体重量,并抵抗来自地震力、风力等各种荷载的冲击压力;在施工工期方面,由于目前建筑项目往往存在着交付时间紧张的情况,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相对成熟,在施工流程上比较规范,部分构件还可以实现预制处理,这将大幅度减少现场的施工周期,并加快整个项目的推进速度;而从耐久性以及防火性能层面来看,由于建筑需要长期使用,这就意味着其必须具备优良的防火性能,钢筋混凝土正具备着出色的耐久性,可以在不同自然环境下保持自身的稳定性能。
2 钢筋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主体结构中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基于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环节,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要点把控可谓是至关重要,其将关系到整体建筑的质量与安全性。根据施工技术流程要点来看,模板安装是整个施工中的基础环节。因此,模板必须要具备足够强度刚度稳定性,以便能够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和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荷载。特别是在高层住宅建筑中,标准层的模板面板一般要选用15mm厚度的多层胶合板,次楞选用50mm×100mm的木方,间距控制在200~300mm之间,此时主楞需要采用双钢管,间距需控制在600~900mm。在这样一种标准配置下,可保障模板在混凝土浇筑时不易引发变形等问题,真正确保混凝土结构尺寸的准确性;在之后的钢筋施工环节,将深入决定结构强度影响,因此钢筋进场时的质量检验不可或缺。在检验中,要注重对钢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指标进行检验,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以常见的HRB400钢筋为例,此钢筋的屈服强度标准值在400MPa,抗拉强度标准值则不能小于540MPa,进行钢筋绑扎时,要求梁、板、钢筋的间距误差控制在±10mm之内,柱钢筋的间距误差要控制在±5mm之内。并且,关于钢筋的锚固长度,也必须进行严格控制,以C30混凝土为例,其选用的HRB400钢筋的直径在20mm时,其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则为35d、也就是700mm,只有把握这些混凝土施工的细节要点,才能够确保后续质量。
紧接着,由于混凝土浇筑环节是直接影响整体建筑结构的关键点,因此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要精确无误,以C30混凝土来看,其配置中的水泥、水、石子、砂的配合比通常在1:0.47:3.93:1.59,坍落度要控制在160~180mm之间,确保整体和易性与可泵性。在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实施分层浇筑,每层浇筑厚度不可超出500mm,并同步采用插入式振捣棒进行振捣,振捣点间距则不能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4倍为标准,振捣时长可按照混凝土表面不再出现泛浆或气泡这一现象为参考基准;随后,当进行混凝土拆模养护时,在侧模拆除过程中,混凝土的强度要达标,以确保表面和棱角不受损伤为主,这也表明混凝土的强度要达到1.2MPa后方可拆除。在底模拆除方面,则需参考构件跨度来确定,如果构件跨度小于8m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才能进行拆除。而在整个养护周期内,要保证混凝土表面维持湿润状态,可选择洒水养护方式。在养护时间方面,以相对普遍的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为例,其整体养护时间不能少于7天;与此同时,关于后浇带的处理也是钢筋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主体结构中的施工技术关键点,其将关系到对于混凝土收缩以及沉降差异的控制。因而在具体环节,可以通过后浇带施工的关键数据以及参数作为控制参考。详见表1.
表1后浇带施工的关键数据及参数(示例)
项目 | 参数要求 |
后浇带宽度 | 800~1000mm |
钢筋处理 | 贯通设置,不宜截断,若截断需按规定搭接 |
浇筑时间 | 主体结构完成后42~60天,沉降后浇带根据沉降结果确定 |
混凝土强度等级 | 相比两侧混凝土提高一级,如两侧为C30,后浇带采用C35 |
混凝土浇筑方式 | 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振捣密实 |
3 钢筋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主体结构中的施工控制策略
基于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环节,若想要更为高效的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就必须要采取更为高效的施工控制策略,用于保障整体工程质量与施工工序的顺利进行。在这之中,优先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可更具高效性的对混凝土收缩问题进行控制,减少施工中的裂缝产生。这是因为,补偿收缩混凝土中大多添加了适量的膨胀剂,如常应用到的UEA膨胀剂,其掺量一般是水泥用量的8%~12%左右,通过常规试验与实际工程验证可知,在C30混凝土为标准时,添加百10%的UEA膨胀剂,能够促使混凝土在硬化环节产生大约0.02%~0.04的膨胀率,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并强化结构的抗裂性能。
此外,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质量缺陷情况,应及时采用科学化的处理方式。例如,当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状态时,如果面积小、伴随的深度不超过5mm时,可优先将表面呈现的松散颗粒的缺陷进行剔除,并用清水冲刷干净之后,选用1:2的水泥砂浆进行抹平压实处理;但若蜂窝麻面的整体面积较大,其深度超过5mm时,就需优先将缺陷部位清理到密实层,在表面涂刷界面剂,之后选用强度等级较高的细石混凝土填补缺陷,进行均匀的振捣密实;而对于那些孔洞、露筋等相对严重的质量缺陷区域,需提前制定专项的处理应对方案,并经设计单位仔细核对后方可进行现场实施。而通过上述这两方面的施工控制策略制定,能有效提升钢筋混凝土材料施工技术在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的质量和效率,并确保整体工程建设的稳定与安全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钢筋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的技术需求、技术要点,包括其控制策略之间都具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因此,在其今后的建筑工程实践环节,要持续关注到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并不断优化其施工工艺与各项管理举措,以便能够持续性的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标准,真正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青龙.建筑工程主体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 2024, 22(2):164-166.
[2] 王有为,何谦,李于波.基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的主体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粘接, 2021, 048(010):112-117,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