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杜娜

新疆兵团市政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的主要施工内容,贯穿建筑工程全过程,也是影响住宅建筑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混凝土裂缝属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混凝土自身具备高强度优势且成本相对较低,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建筑材料。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

房建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防治措施

正文


引言

现阶段,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房建有了更高的质量水平。在现代化房建项目当中,以混凝土为主的房建结构形式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种结构指的就是主要采取钢筋混凝土作为承重构件,有着良好的防火性,并且相较于其它结构更加坚固耐用,也可以节省成本,这使得混凝土结构有着更好的完整性、耐久性与安全性。但在施工期间,由于工艺选择与使用不当或后期养护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等因素,依旧会出现混凝土结构裂缝等质量问题,因此需要相关工程项目结合混凝土结构特性,选择更科学的技术方法,提高房建混凝土施工水平。

1房建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

1.1温度应力引起裂缝

混凝土温度应力引起裂缝主要源于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内部温度可达70-80℃,表层温度受外界环境影响保持在25-30℃,温差形成显著温度梯度。在混凝土强度尚未完全形成阶段,结构内外部位产生较大温度应力,由于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较低,温度应力超过极限值时导致结构产生贯穿性裂缝。混凝土基础施工中,底部散热条件受限,内外温差更加显著,边缘部位温度应力集中,造成裂缝深度不断增加,混凝土结构整体性能遭受破坏。结构约束条件越强烈,温度应力效应越明显,在基础底板、地下室外墙等重要部位产生的裂缝危害性更大。

1.2收缩应力引起裂缝

混凝土收缩的机理比较复杂,基本可分为四种:(1)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产生的材料收缩;(2)混凝土中不饱和的水分及气体挥发造成的干燥收缩;(3)混凝土中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生成碳酸钙造成体积减少的化学收缩;(4)温度降低造成的冷缩。混凝土收缩在不同的部位,不同时间均在不断变化,造成收缩不均衡,产生收缩应力,造成混凝土的开裂,且不断发展。

1.3荷载应力裂缝

荷载应力裂缝由外部荷载或内部约束力引起,是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裂缝类型,当混凝土承受的拉应力、剪应力或弯矩超过其极限承载能力时产生,常见于梁、柱、板等承重构件,裂缝形态与受力方式密切相关:受弯构件底部出现垂直裂缝,受剪构件出现斜裂缝,受压构件出现平行于受力方向的纵向裂缝,裂缝宽度一般为0.10.3mm,结构设计不当、荷载超出设计值、混凝土强度不足等因素会增加荷载应力裂缝的风险,这类裂缝直接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安全,严重时可能导致结构失效。

2房建工程中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

2.1混凝土材料控制

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预防时,混凝土材料作为核心施工要素,也是导致混凝土裂缝形成的重要原因,技术人员应该注重予以严格审查把关。在混凝土材料控制中,技术人员应该首先从原材料入手,针对水泥、水、骨料以及外加剂进行严格控制,根据可能造成裂缝出现的各个因素,探讨如何选择恰当型号的原材料。比如水泥选择低水化热的类型,骨料选择强度较大且含泥量较少的,同时合理选择一些减水剂等外加剂。在此基础上,技术人员还要严格控制配比,结合后续混凝土材料浇筑应用的基本要求以及相关标准,合理设置配合比,同时进行试验检测,对于不合格的混合料进行调整。比如水泥的用量就是关键指标,技术人员既要确保混凝土材料具备理想强度,也要避免水泥用量过多出现过高的水化热,进而有效控制温度应力裂缝。

2.2混凝土配合比控制

应用混凝土技术开展施工作业期间,配合比往往属于其中的关键性工作。如果配合比发生问题,则会致使混凝土在完成搅拌之后无法满足施工所需标准与要求,进而对工程整体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合理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也能够提高房屋建筑的建设质量。在混凝土生产期间,其中的砂石配置比例和含水率情况往往属于难控制的部分,因此在混凝土搅拌作业中,首先需要借助对所选材料进行实验验证,确认其合理的拌制比例,确保混凝土拌制之后能够满足工程建设需求。

2.3水化热控制

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预防时,为了有效控制温度应力裂缝以及塑性收缩裂缝,技术人员还应着重考虑到水化热的控制,力求从多个角度入手有效降低水化热量,同时予以积极应对。基于建筑工程混凝土材料的水化热进行控制时,核心的手段就是水泥原材料的恰当选择以及配合比的合理设置,技术人员采取冷水拌和混凝土的方式,促使混凝土材料在浇筑时的温度得到有效控制。在混凝土浇筑施工时,技术人员在混凝土结构内部合理布置循环冷却水管,以便实现内部热量的带出,促使混凝土结构内部温度能够尽快下降,避免和外部出现较高的温度差。

2.4结构设计

在超长建筑或不允许设置伸缩缝的情况下,需采取特殊措施来应对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应力导致的裂缝。例如,在地下室墙体设计中,可以在墙体顶部和腰部设置两道暗梁,并适当增设暗柱,以起到模箍作用或增加墙体配筋,从而有效控制墙体裂缝的发生。此外,还需考虑与其他构件之间的结构合作。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良好结合是保证结构整体性的关键。因此,在钢筋安装之前,务必清除其表面的锈蚀与泥土杂质,以保障钢筋与混凝土能够紧密且充分地结合。钢筋锈蚀不仅会降低混凝土对钢筋的握裹力,破坏钢筋的锚固,还会加速裂缝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承载力下降,危及安全。在填充铰缝时,应严格控制填充材料的配合比和施工质量,确保传力均匀、可靠,以防止因铰缝处理不当而产生的裂缝。

2.5养护技术

混凝土养护技术是预防裂缝的重要保障措施。浇筑完成后应立即进行覆盖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养护材料可采用土工布、草包、麻袋等保水性能好的材料,并保持持续湿润。浇筑后24小时内混凝土表面洒水次数不少于3次,养护用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差不宜超过20℃。大体积混凝土应采用温控养护措施,可通过内部埋设冷却水管控制温度。养护过程中应防止雨水、风力等因素对混凝土表面的侵蚀,必要时搭设防护棚。墙体、柱子等立面构件可采用喷淋养护或裹胶膜养护,确保养护效果。楼板可采用蓄水养护,水深3-5cm,养护水温与混凝土表面温差不宜过大。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尤为重要,养护时间应适当延长。养护期间模板不得随意拆除,拆模时混凝土表面强度应达到要求。冬季施工时需采取保温养护措施,确保混凝土温度不低于5℃。高温季节养护时应采取遮阳措施,防止阳光直晒造成快速失水。养护方式的选择应考虑环境温度和湿度条件,在干燥炎热环境下要适当增加养护时间和洒水频次。

结束语

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凭借其卓越的高强度特性、出色的耐久性表现以及经济实惠的成本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然而,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应力的影响,往往会产生裂缝,这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更可能引发结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赵继宏.房建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及其预防措施[J].陶瓷,2024(7):197-200.

[2]刘茂春,梁治国.房建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探索[J].技术与市场,2023(8):101-103.

[3]彭臣.房建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1):72-7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