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管理的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策略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关士彭

承德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067000

摘要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是确保施工任务按期完成、优化资源配置及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环节。然而,工程项目具有周期长、环节复杂、外部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使得进度管理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若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项目可能因不可控因素导致工期延误、成本增加甚至工程质量下降。因此,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工程进度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主要风险因素,探讨风险预警、优化进度控制方法及动态调整机制,提出科学的进度管理策略,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进度滞后风险,并提升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度控制;动态调整;进度优化

正文


工程建设活动涉及诸多环节,从前期规划、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每个阶段都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管理缺陷、技术难点、市场变化、气候影响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进度。近年来,随着项目规模的扩大和建设要求的提高,传统的进度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工程的需求。单纯依靠固定计划进行施工,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导致计划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因此,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进度控制体系,利用科学的方法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类进度风险,已成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工程项目进度控制中的主要风险因素

(一)内部管理风险

进度计划是项目管理的核心,若前期规划未充分考虑施工资源、工艺流程及关键路径,易导致施工安排混乱[1]。例如,在某高层建筑施工中,因施工任务衔接不当,主体结构与机电安装发生冲突,工期延误约20%。此外,劳动力组织不合理或工人技能不足也会影响进度,如部分项目在高峰期出现劳动力短缺,导致钢筋绑扎、模板支撑等工序滞后,因此需建立劳动力储备机制,优化人员配置。另一方面,材料供应延误或设备故障亦可能导致施工停滞,例如某地铁工程因盾构机备件供应延迟5天,影响整体进度10%。为降低此类风险,应建立材料采购预警机制,确保供应链稳定,并加强设备维护管理,提高施工连续性。

(二)外部环境因素

建筑行业政策调整可能导致设计变更或施工要求提高,如近年来环保法规日趋严格,某市政工程因新增降噪设施,工期延长约15%,因此施工前应关注政策动态并提前评估影响。自然环境同样对进度影响显著,如某高速公路工程因冬季气温低于-5℃,混凝土施工受限,需采取防冻措施以防止工程停滞,因此施工计划应预留应对极端天气的方案。市场环境波动也可能影响进度,如某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因钢材价格半年内上涨20%,预算超支,部分施工单位因资金问题停工。为降低此类风险,项目管理方应建立资金储备制度,并采用动态合同管理策略,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三)技术执行难度

特殊施工技术往往增加进度控制难度,例如某大跨度桥梁因主塔斜拉索安装精度要求高,施工误差累积导致调整时间延长1个月,因此施工前需进行技术模拟并预留调整时间。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亦可能影响进度,如某超高层建筑增加智能化系统,机电工程需返工,延长施工周期,应利用BIM技术优化设计方案,减少变更风险[2]。此外,施工质量问题同样影响工期,如某隧道因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质量不达标导致局部坍塌,进度受阻,因此施工方应强化质量管控,采用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跟踪关键工序,确保工程质量达标,降低返工风险。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方法

(一)建立系统的风险识别机制

采用工作分解结构(WBS)分析法,可将施工任务细化至各个环节,并结合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方法,对各阶段的进度风险进行评估。例如,在某大型商业综合体施工中,WBS分析发现机电设备安装与主体结构施工存在施工冲突,施工方通过优化施工流程,提前协调资源,避免了进度延误。同时,关键路径法(CPM)可用于识别项目的关键工序,并制定重点监控计划,如在某大型桥梁施工中,关键路径分析确定主桥悬臂浇筑为关键路径,施工方据此设立动态监测系统,确保关键工序按计划推进。此外,结合历史数据分析,建立进度风险数据库也是优化施工管理的重要手段。例如,某施工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发现,钢结构安装阶段的误差修正通常会导致5%-10%的工期延误,因此在进度计划中预留调整时间,有效提高了施工计划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二)优化进度控制策略

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可采用平行施工、流水施工等方式提高施工效率。例如,在某地铁车站施工中,结构施工、机电安装和装饰装修采用流水施工交叉进行,使工期缩短约20%。同时,合理的资源配置也是进度优化的重要保障,利用智能化施工管理平台可动态调配人力、设备和材料资源,如某高层建筑项目通过智能排班系统优化劳动力安排,减少等待时间,提高施工效率。此外,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某大型商业综合体施工中,BIM模型优化了机电管线布置,减少施工冲突,提高整体施工效率,确保工程进度可控。

(三)实施动态调整与实时监控

采用动态进度调整机制,可通过滚动计划法每周或每月调整施工安排,确保进度合理推进[3]。例如,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利用滚动计划优化施工段落安排,使整体进度保持稳定。与此同时,实时监测系统的应用可提升施工管理的精准度,如某超高层建筑利用物联网(IoT)技术监测塔吊作业状态,及时调整吊装计划,提高施工效率。此外,为应对突发情况,必须建立应急预案与风险应对策略,如在某水利工程施工中,项目团队提前制定应急施工方案,在洪水来临前完成关键任务,确保工程安全,减少不可控因素对工期的影响。

三、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实践应用

(一)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进度控制案例

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由于施工范围广、工期长、影响因素复杂,为确保进度可控,项目团队采用BIM技术对施工组织进行优化,通过数字化建模提前模拟施工过程,识别潜在的进度风险,并制定相应的调整方案。同时,结合实时监测系统,对关键工序进行动态跟踪,确保施工进度与计划保持一致。此外,项目团队采用滚动计划调整关键工序,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进展动态优化工序安排,提高施工效率,最终使整体工期缩短了10%,有效提升了工程建设效率。

(二)高层建筑施工的进度优化案例

某超高层商业综合体项目的施工涉及多个专业工种,工序交叉作业频繁,进度控制难度较大。为提高施工效率,项目团队引入智能排班系统,结合工人考勤、技能匹配及作业安排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时,施工方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了优化,在保证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钢结构安装、混凝土浇筑及机电设备预埋等关键工序的衔接,减少等待时间,提高整体施工进度。最终,该项目的结构施工比原计划提前15天完成,为后续装修与机电施工争取了充足时间,提高了整体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进度可控性。

总结: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受多种因素影响,传统进度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应对风险。因此,基于风险管理的进度控制策略可提升工程施工效率。研究表明,通过建立系统的风险识别机制、优化施工组织及实施动态调整,可有效降低进度风险,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为工程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谢晨风.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与进度控制[J].建材发展导向,2023,21(24):96-98.

[2]沈唤亮.基于BIM技术的高层项目施工管理模式设计及应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3,22(12):181-183.

[3]李轲.道路工程项目管理中施工进度计划的优化策略[J].汽车周刊,2024,(09):182-18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