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技术与实践应用
摘要
关键词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土地管理;实践应用
正文
引言
水土资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水土流失问题则是制约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诸如水库、渠道、水电站等工程项目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区域地貌、水文条件和植被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扰动,进而引发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系列生态问题。这不仅威胁到工程设施的安全与稳定,也削弱了工程效益,增加了维护成本。水土保持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防治措施,对于抑制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以及延长水利工程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土地管理措施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水利工程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实践中,水土保持工作仍存在实施不规范、技术不匹配、效果不稳定等问题。本文旨在分析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的特点,探讨主流水土保持技术的原理与实践应用,并结合案例总结经验,为提升水土保持成效、推动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1 水利工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
1.1 水利工程中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对防洪灌溉、水资源调配及能源供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工程建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常常引发水土流失,进而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水体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影响工程本身的稳定性,也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丘陵、山区及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水利工程对水土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1]。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水土保持技术,合理控制水土流失,成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实施系统化的水土保持措施,不仅可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工程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还对生态环境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旨在分析水利工程中的水土流失问题,探讨适宜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推动工程与生态协同发展,实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1.2 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本文围绕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主题,系统研究相关理论与实践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分析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主要特征与成因,揭示其对生态环境及工程安全的影响;二是归纳当前常用的水土保持技术,重点探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土地管理措施的原理与实际应用效果[2];三是结合典型工程案例,评估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成效,总结经验与存在问题;四是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对策与建议,为后续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建设提供技术参考。研究方法方面,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理论支撑,又关注实践指导,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通过系统研究,旨在为提升我国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平、实现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2 水土保持技术及应用
2.1 工程措施与原理
工程措施是水土保持中最直接和常用的方法,主要通过构建人工设施对水土流失进行拦截、导流和固土,减少降雨径流对地表的侵蚀。常见的工程措施包括拦水坝、护坡、排水沟、沉沙池和挡土墙等。这些设施能够改变坡面径流路径,降低坡度和水流速度,从而控制水土流失。例如,在坡地设置梯田或水平沟可有效分散径流压力,减少冲刷深度。护坡工程通过铺设草皮、块石或混凝土护面,增强边坡稳定性,防止滑坡和崩塌[3]。排水系统则引导径流有序排出,防止地表水无序漫流导致的大面积侵蚀。工程措施以其可控性强、见效快的特点,在水利工程中应用广泛,是保障水利建设区域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
2.2 植物措施与应用
植物措施是利用植被的覆盖、固土和调节水文功能,减缓降雨对地表的直接冲击,增强土壤抗冲刷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常用的水土保持植物有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不同植物在根系结构、覆盖效果等方面具备不同优势。乔木根系发达,适合固坡防风;灌木生长快,适应性强[4];草本植物绿化效果好,适用于边坡表面覆盖。在水利工程中,广泛采用混交种植技术,根据地形、水源和气候条件合理配置植物,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植物防护体系。此外,植被护坡技术结合工程措施应用,如种植草皮与铺设无纺布结合,不仅提高稳定性,还能美化环境。植物措施具有生态、经济效益兼备的优势,适用于水土保持的长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2.3 土地管理措施
土地管理措施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和耕作制度,改善土壤结构与地表状态,从根源上减少水土流失。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如退耕还林、还草或合理分区种植,有助于恢复植被覆盖,降低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干扰。科学耕作方法包括等高耕作、保护性耕作和深松深翻,可有效减少地表扰动,增强土壤入渗能力,减少径流形成。同时,推行覆盖栽培和轮作制度,不仅提升土壤肥力,还可防止因单一作物种植造成土壤结构退化。此外,土地整治与复垦技术针对被破坏或弃置土地,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手段恢复其生产力,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管理措施注重预防为主,辅以生态恢复,是水利工程区长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基础性手段。
结束语
水土保持作为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工程本身的质量与寿命,也直接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实践表明,科学合理地应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土地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现象,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修复,进而保障水利工程的顺利推进和长期运行。特别是在一些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更显得尤为关键。然而,目前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部分地区水土保持意识薄弱,技术选择与实际条件不匹配,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监测与评估体系不完善等。为此,今后应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创新,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公众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建设,可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为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肖惠. 水土保持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探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5, (06): 223-225.
[2]赵西永. 农业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水土保持技术与实践探讨[J]. 农业科技创新, 2025, (01): 72-74.
[3]徐建伟.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中的技术应用研究[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 (22): 157-159.
[4]王潇潇, 王然. 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J]. 水上安全, 2024, (22): 9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