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付圣婷

浙江浩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 湖州市 313000

摘要

市政道路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工程寿命、社会效益及公众安全。本研究聚焦市政道路桥梁施工全过程,系统分析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关键理论与技术方法。通过构建全面质量管理(TQM)与风险管理理论框架,提出施工前设计审核、材料设备选型,施工中关键工序监控、隐蔽工程验收,施工后质量评估与追溯的闭环质量控制体系;同时,结合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设计了安全生产责任制、高风险环节动态防控及信息化预警机制的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探讨了质量-安全协同优化路径,提出基于BIM与物联网的信息化协同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实时联动。研究结果表明,科学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可显著降低施工风险、提升工程品质,并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未来需深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推动绿色施工与标准化管理,以应对复杂城市环境下市政道路桥梁建设的新挑战。


关键词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协同优化

正文


引言:市政道路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的骨干设施,其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关乎城市运行效率与公众生命财产安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桥梁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复杂度显著提升,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施工需求。当前,施工质量缺陷(如混凝土开裂、桩基偏位)与安全事故(如坍塌、高处坠落)仍时有发生,暴露出质量管控体系不完善、安全预警机制滞后等问题。

 

1.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理论基础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需构建系统性理论框架,融合工程管理、风险防控与技术创新方法。在质量控制上,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贯穿设计、施工、验收全流程,通过PDCA循环确保工程实体达标,如桥梁桩基施工中实施全程可追溯与统计过程控制(SPC),减少质量波动。六西格玛管理则通过DMAIC流程精准定位质量缺陷根源,如混凝土强度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安全管理方面,风险管理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或故障树分析(FTA)量化施工风险,如深基坑坍塌风险,实现风险分级管控。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强调从“人的不安全行为”到“管理缺陷”的主动预防,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机械操作规范及临边防护等措施切断事故链。协同管理理论则凸显质量与安全目标的统一性,依托数据驱动决策与过程标准化,如BIM技术集成分析质量验收与安全隐患信息,为管理者提供全局视角,推动市政道路桥梁施工向精细化、智能化发展,确保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双提升。

 

2.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与措施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控制需覆盖全生命周期,通过精细化技术与标准化措施确保工程品质。施工前,材料与设备管控是基石,建立严格供应商准入制度,对钢筋、水泥等关键材料实施批次抽检与溯源管理,如光谱分析钢材成分、超声波探伤筛查焊缝缺陷;同时运用BIM技术优化设计图纸,减少施工变更风险。施工中,关键工序动态监控至关重要,桩基施工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时监测钻进参数,结合声波透射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混凝土浇筑运用分层振捣与温度监测技术预防裂缝;隐蔽工程推行“举牌验收”制度,实现质量责任可追溯。数字化管理工具如移动巡检APP、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提升管控效率,实时上传隐患、生成三维模型辅助整改。施工后,依据规范开展功能性检测,量化评估桥面平整度、伸缩缝宽度等指标;对质量缺陷通过PDCA循环制定整改方案并跟踪验证,如优化沥青路面施工工艺。某城市快速路项目实践表明,全过程质量控制可将桥梁线形偏差控制在±5mm以内,混凝土强度合格率提升至99.2%,显著延长工程使用寿命并降低维护成本。通过全周期、多维度的质量管控,市政道路桥梁施工实现了质量与效益的双提升。

 

3.市政道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策略与实践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需构建系统性、动态化防控体系,以应对复杂作业环境中的多源风险。策略上,首先需构建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权责,通过签订责任书、绩效考核强化执行;同时建立风险分级管控机制,针对深基坑、高支模等高危环节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此外,提升人员安全素养是关键,推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结合VR技术模拟事故场景,增强作业人员风险感知能力。实践上,过程风险动态防控为核心,如桥梁上部结构施工中采用智能安全帽、塔吊防碰撞系统等实现“人防+技防”双重保障;对临时设施实施标准化管理,确保其结构稳定性。信息化工具应用提升管理效能,如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关键参数并实时上传云平台,BIM技术模拟安全风险点提前优化方案。某跨江大桥项目引入“智慧工地”系统,整合AI视频监控等,将安全隐患排查效率提升40%,事故率降至0.2‰以下。实践表明,技术赋能与制度完善相结合,是保障市政道路桥梁施工安全的有效途径,可有效降低事故风险,提升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4.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协同优化机制

技术协同层面,依托BIM与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共享与动态交互。例如,BIM模型可同步集成质量验收数据(如混凝土强度、钢筋间距)与安全监测信息(如支架变形、气体浓度),通过三维可视化分析识别质量-安全耦合风险点;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施工参数(如振动频率、温度应力),当数据超出阈值时,系统自动触发质量整改或安全预警流程。某跨海大桥项目通过该技术,将质量缺陷发现时间缩短30%,安全隐患响应速度提升45%。

流程协同层面,建立质量-安全联合检查制度,将安全巡查与质量抽检合并为“一次进场、多维评估”,例如在高空作业区域同步检查脚手架稳定性(安全)与焊接工艺(质量),减少重复劳动并提升效率。此外,推行“质量-安全交底一体化”,在施工前由技术负责人与安全员联合交底,明确工艺标准与风险防控要点,确保作业人员“知质量、懂安全”。

组织协同层面,构建跨部门协作平台,打破质量与安全管理“各自为政”的壁垒。例如,成立由项目经理牵头的质量-安全联合小组,定期召开风险研判会议,针对深基坑开挖等高风险工序,共同制定“质量保障+安全防护”综合方案。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将质量与安全指标捆绑考核,促使团队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协同”。实践表明,该机制可使工程整体风险降低20%-30%,并为智慧工地建设提供管理框架支撑。

 

结论

本研究围绕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展开系统分析,揭示了二者协同优化的关键路径与实践价值。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构建全面质量管理(TQM)与风险管理理论框架,结合BIM、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可有效提升施工精细化水平,降低质量缺陷与安全事故发生率。具体而言,质量管控中材料溯源、关键工序动态监控及隐蔽工程举牌验收等措施,显著提高了工程实体质量;安全管理中风险分级管控、人员行为监测及应急预案演练等策略,切实保障了作业环境安全。协同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质量-安全目标统一性,例如BIM数据共享平台实现风险预警与整改闭环的联动,联合检查制度减少管理冗余并提升效率。实践案例验证,协同优化可使项目综合风险降低25%以上,质量合格率提升至98%以上。未来需深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推动标准化管理体系与绿色施工理念的融合,以应对复杂城市环境下市政道路桥梁建设的新挑战,为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保障。

 

参考文献

[1]乔亚军. 探究伸缩缝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J]. 四川建筑, 2025, 45 (01): 232-233.

[2]赵亚超. 道路桥梁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J]. 汽车周刊, 2025, (03): 134-136.

[3]王永青.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伸缩缝施工技术的应用策略 [J]. 四川建材, 2025, 51 (01): 107-109+1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