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建设中的建筑创新与文化传承——蕉岭广福广州小镇灾后建设的建筑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灾后建设、建筑创新、文化传承
正文
1. 引言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更是对地方文化、社区结构和居民心理的深度冲击。灾后建设作为恢复受灾地区社会秩序和文化记忆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建筑实践实现功能恢复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本研究以蕉岭广福广州小镇灾后建设的建筑实践为切入点,探讨在灾后建设中如何实现建筑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并分析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分析蕉岭广福广州小镇的灾后建设背景,梳理其在建筑设计和社区规划中的创新实践;
(2)探讨该项目如何通过建筑空间和装饰艺术实现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3)总结项目经验,提出适用于其他灾后建设地区的策略与建议。
2. 项目背景与概况
2024年6 月 16 日至 17 日,蕉岭县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县内石窟河、松源河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大洪水,导致道路受阻、农田被淹、村庄受浸、房屋倒塌、河道淤塞、河床上升,受灾严重[1]。全县 6.49 万人受灾,倒塌房屋 4546 间,严重受损房屋 8054 间;农作物受灾 6.7 万亩;国省道路中断 10 处,农村公路塌方 7988 处,损毁堤防 32 处 7670 米、护岸 442 处;受损工业企业 69 家(含 20 家规上企业)、医疗卫生机构 25 间、学校 27 所。(图1)
项目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广福地块。与蕉城镇高铁新区相距约 23公里。场地北侧为山丘绿林,东南侧为 G205 国道,东侧为进园大道,南侧毗邻乐干河。场地东高西低,按现状场地标高进行清表,场地现状标高约为 310.3m(85 高程),周边 G205 国道现状标高约为 314.1m(85高程)。
场地北面环山,南侧临水,整体地势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态势。其中,用地内的山体比G205国道高出14米,而一期北部地块地势低洼,低于G205国道4米,容易形成内涝。
3. 规划设计与思路
“蕉岭广州小镇”安居工程(一期)及其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图2)是一项旨在全面促进当地发展的规划安不仅重视文化和产业的振兴,为地区带来新的经济活力,还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提升安全韧性为居民提供一个更稳固和可靠的生活环境。项目共安置 96 户灾民,总用地面积 26.5 亩,总建筑面积 16022.04 平方米,其中住宅总建筑面积为 12452 平方米,配套设施及商业、设备房等。此外,该规划还着重于提升小镇的居住环境和吸引力,通过美化公共空间和保护自然环境,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回归生活、记忆和社区的重要性,通过举办文化活动、保护历史遗产和促进社区参与,帮助居民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精神的慰藉和归属感。
3.1. 规划目的
本项目以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目标,结合“四好房子”标准和“百千万工程”的指导思想,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致力于创造一个具有岭南特色的美好安居家园。在功能性方面,项目不仅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还强调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的互动性,以满足居民对高品质居住环境的需求。
(1)项目功能性
本项目结合“四好房子”标准,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美好安居家园。
(2)实用性设计
本项目以实用性为核心,通过精心设计的园林绿化、舒适的户型设计、宽敞的公共空间布局以及合理的户型组合与交往空间设置,满足居民对高品质居住环境的需求。
(3)屋顶设计
本项目在屋顶设计上采用创新光伏板技术,结合传统坡屋面,实现绿色、低碳建设。
(4)绿化设计
本项目精心选用当地常用树种,巧妙营造入口空间与庭院空间,打造出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富有生活气息的绿色居住环境。
(5)客家元素
本项目融入丰富的客家文化元素,通过土式山墙、围龙屋、特色栏杆、客家民居特有的拱形门洞以及精致的窗花设计,展现独特的地域风情和历史韵味。
3.2. 规划思路
(1)两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
本规划设计通过策划并实施文化振兴策略,旨在丰富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社区的文化软实力。也致力于推动产业振兴,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提供创业支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2)三提升——安全韧性提升 基础设施提升 城镇风貌提升
本规划设计注重提升安全韧性,通过加强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小镇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具备更强的适应和恢复能力;该项目还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城镇风貌的提升,通过改善交通、供水、供电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美化环境和保护历史建筑,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镇。
(3)三回归——回归生活 回归记忆 回归社区
本规划设计致力于让居民的生活回归本真,通过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和便利的生活服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该项目还注重文化和记忆的传承,通过保护历史建筑、弘扬传统文化和促进社区互动,让居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回那份熟悉的归属感和社区的温馨。
3.3. 设计思路
(1)在地意境 客居为骨
为营造客家记忆,彰显当地文化,在设计中深度参考了客家民居的建筑布局,以及风格细节,从文化的根上与客家人融合在一起,提炼具有鲜明“客家特色”的建筑语言。采用客家民居在山墙、屋顶、门窗等的整体色彩,营造出朴素、淡雅,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色彩,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色彩体系[2]。
(2)倚山望水 聚气宜居
倚山在客家人的传统观念中,背靠山脉可以提供安全感和保护,象征着稳定和依靠。山脉不仅能够阻挡寒风和洪水,还能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望水在客家人的传统观念中,面向河流或水源不仅意味着便利的水资源,还代表了富饶和繁荣。水流被视为财富的象征,流动的水带来生机和希望。本规划设计以该种布局,融入客家民居独特的风水布局和建筑特色,体现了客家人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理解。
(3)建筑意境 客家语汇
客家民居在墙上、屋顶、门窗等整体色彩上,营造出朴素、淡雅,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色彩,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色彩体系。本规划设计充分汲取客家民居色彩体系的精髓,营造出质朴、淡雅且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建筑风格。外墙主色调采用青白色,搭配深红棕色墙面点缀和藏蓝色装饰;屋顶瓦片以藏蓝色为主;栏杆采用客家传统民居石窗样式。在环境融合方面,建筑周围种植本地植物,与周边自然环境和建筑相协调。通过局部现代材料和色彩的运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通过这一设计,项目将打造一个兼具客家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需求的建筑空间,成为地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的典范。
(4)尊重传统 风水为灵
以土式山墙筑就水患的天然屏障。土式山墙在风水上具有克制水体的功能。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土能克水,在建筑结构上也具有实际功能,可以有效地防止雨水侵蚀和水患的发生,保护建筑的稳固和安全,因此土式山墙被用来防止水患,保护家园的安宁。
本规划设计充分借鉴了土式山墙的传统智慧,在建筑布局中巧妙融入这一元素。通过在建筑周边设置土式山墙,不仅延续了其在风水上克制水体的传统寓意,更强化了建筑的防洪、防潮功能。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山墙的结构经过优化,能够更好地抵御雨水冲刷和地下水侵蚀,确保建筑的耐久性。同时,山墙的设计与整体建筑风格相融合,既保留了客家传统建筑的韵味,又满足了现代居住的舒适性需求,为居民营造出一个安全、稳固且富有文化底蕴的生活空间(图3)。
(5)低碳理念 智慧人居
通过采用高性能围护结构、高能效空调、智能照明系统和自然通风等措施,降低社区能耗;通过安装屋面太阳能光伏系统,利用可再生能源为公共区域供电,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3.4. 规划特点
(1)结合文化、商业、景观打造“三轴多组团”的规划格局
客家人在建筑规划中,常将房屋、庙宇、祠堂等重要建筑群以主轴线为核心进行布局,这种设计使建筑群呈现出井然有序的美感,建筑物整齐划一,展现出一种严谨的秩序感。这种布局方式不仅体现了客家人对建筑美学的追求,更蕴含着他们对家族、社会秩序的尊重与维护。主轴线上的建筑往往按照一定的等级和功能依次排列,从大门到正厅,从祠堂到厢房,每一部分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彰显出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规划设计在传承这一传统布局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山水、田野等自然元素巧妙融入轴线设计之中。通过精心规划,使建筑群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互呼应,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景象。轴线不仅是空间布局的引导线,更是一条情感纽带,它将建筑与自然紧密相连,使人们在行走其间时,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建筑的庄重。沿着轴线,建筑各部分之间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和互动,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图4)。
(2)规划格局顺应“背山面水”的场地特色
客家民居的“背山面水”布局是客家人对自然环境深刻理解和巧妙利用的生动体现。在建筑设计上,这种布局充分考虑到了地理环境对居住的影响。背靠青山,不仅可以阻挡冬季的寒风,还能在夏季提供凉爽的山风,调节室内温度,提升居住的舒适度。同时,山体的稳固性也为房屋提供了坚实的依托,增强了居住的安全感。面朝流水,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水源,还带来了优美的自然景观,提升了生活的品质。这种布局方式不仅顺应了自然的规律,更体现了客家人在建筑设计中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巧妙地将自然元素融入到居住环境中,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空间。
这种“背山面水”的布局还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在客家地区,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客家人崇尚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背山面水”的布局不仅是一种建筑设计理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它反映了客家人对祖先智慧的继承和发扬,也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在这样的环境中,客家人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邻里之间相互扶持,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和家园。这种布局不仅提升了居住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更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4.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借鉴传统客家建筑风格,采用安全韧性、生态节能的理念,屋顶设置太阳能等措施,打造绿美家园,客的宜居的示范社区。
4.1. 立面形式
土式山墙:建筑的屋顶采用了典型的土式山墙设计,这种山墙不仅在风水上具有克制水体的功能,而且在结构上能有效防止雨水侵蚀,保护建筑的稳固和安全。山墙的曲线优美,与蓝天白云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客家围龙屋形式:建筑群的布局借鉴了客家围龙屋的形式,即以一个中心庭院为核心,周围环绕着住宅单元,形成一个封闭而团结的社区结构。这种布局不仅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也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安全、私密的生活空间(图5)。
4.2. 空间设计
住宅区空间设计上,通过连廊、灰空间、廊下空间、入口空间和活动空间的巧妙布局和设计,将客家元素植入空间设计内,与此同时,以梅州地区常见树种——香樟、木棉、无忧树等进行种植设计,
不仅提升了居住的舒适度和便利性,还增强了社区的文化特色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4.3. 户型设计
该住宅项目(图6)的布局特点体现在整体设计方正,端户设计舒展,户与户之间的相互遮挡较少,结构设计经济合理。户型设计具有多个亮点:首先,每个户型均朝南,保证了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其次,南北通透的设计进一步提升了居住的舒适度;此外,豪华横厅提供了宽敞的公共活动空间;270°景观大阳台为居民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可以欣赏到周边的美景;最后,入户花园的设计为每个家庭提供了一个私密的绿色空间,增加了居住的私密性和舒适度。这些设计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高品质、舒适且具有吸引力的居住环境。
5. 结语
蕉岭广福广州小镇的灾后建设项目成功地将建筑创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并注重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包括文化和产业振兴、安全韧性、基础设施和城镇风貌提升以及生活、记忆和社区回归的策略。项目的设计思路体现在深度融合客家文化特色、倚山望水的布局、尊重传统风水智慧以及低碳智慧人居的理念。规划特点上,项目结合了文化、商业、景观打造了“三轴多组团”的格局,并顺应了“背山面水”的场地特色。在建筑设计上,借鉴了传统客家建筑风格,采用了安全韧性、生态节能的理念,打造了宜居的示范社区,这些经验为其他灾后建设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陈萍,廖静宜,汪敬淼,丘林强,徐志宝,祁宏达. 风雨同舟 共建家园[N]. 南方日报,2024-07-01(31370).
[2] 江帆.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解析[J].艺术科技,2017,30(0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