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政路桥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摘要
关键词
市政路桥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应对措施
正文
市政路桥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是保障工程顺利推进与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工具,其根本意义在于提前识别施工中的不确定性风险隐患。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施工作业可能影响地下管线、周边建筑稳定性或交通运行,风险评估能帮助团队在开工前预见潜在冲突,预先制定施工方案和应急准备。同时,该过程通过系统梳理人、机、料、法、环五大环节的薄弱点,降低因操作失误或防护疏漏引发事故的概率,既保护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减少因停工整改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过部分市政路桥工程在安全风险应对上还存在不足,需要找到应对措施,以下进行相关分析。
1市政路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当前,管理框架已逐步形成以法律法规为导向、多方责任联动的体系,例如施工单位通过标准化流程落实安全职责,监理单位强化过程监督,政府监管部门依托抽查机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同时,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推广,部分工程已尝试引入实时监控设备、物联网传感器等手段提升隐患发现效率,安全管理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有所增强。然而,实际管理中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复杂工程环境中的动态风险管控能力不足。例如,多工种交叉作业时易出现流程冲突,临时设施安全评估缺乏动态跟踪,导致隐患难以及时发现。二是部分管理举措流于形式化。如安全培训内容与实践需求脱节,一线工人风险识别能力未得到实质性提升。三是技术创新与实际场景的结合尚需优化。智能化工具推广成本高、与传统施工模式的融合度不足,基层人员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技术优势未完全转化为管理效能[1]。
2市政路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
2.1复杂外部环境风险
市政路桥工程通常位于城市建成区或交通繁忙区域,施工场地狭窄、周边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线复杂,易因地质条件不明、临时占道、交叉作业等问题引发安全事故。与此同时,交通疏导压力大,人员流动频繁,易造成行人或车辆误入危险区域,增加管理难度。
2.2施工对象潜在隐患风险
路桥工程涉及深基坑开挖、高支模搭设、桥梁架设等高危作业环节,起重机、盾构机等施工设备操作不当易导致坍塌、坠落、机械伤害等事故。此外,临时用电不规范、易燃材料堆积等也可能诱发火灾或爆炸风险。
2.3流程管理漏洞风险
工程参与方多、分包环节复杂,易出现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清、协作脱节现象;施工方案与应急预案设计不合理,或安全检查流于形式,未能动态识别并控制隐患,导致事故概率上升。
2.4人员安全素质不足风险
部分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规范操作培训,违规作业屡禁不止;管理人员对风险预判能力不足,未能科学统筹进度与安全之间的关系,盲目赶工可能激化安全问题。
2.5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薄弱风险
大风、暴雨等天气、设备故障等突发事件发生时,若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响应机制滞后、人员疏散预案缺失,可能扩大事故后果,造成重大损失或社会负面影响。
3施工安全与风险管理措施
3.1建立科学的施工管理体系
市政路桥工程施工安全与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建立科学、全面的施工管理体系,通过系统性规划将风险防控融入工程全流程。要点如下:首先是明确制度框架与责任划分。施工单位以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为基础,构建层级清晰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建设、施工、监理等各方职能边界。例如,制定可落地的操作规范,细化从施工方案编制到验收环节的技术标准,避免“权责不清”导致的管理漏洞,同时通过签订安全责任书、纳入信用评价等手段强化责任落实。其次是推行“防护+智能”双重管理模式。在传统安全防护的基础上,结合物联网传感器、AI影像识别等技术手段,对人员操作规范性、设备运行状态等进行智能监控,提前发现人为失误或机械故障,减少“凭经验判断”的盲区。
3.2加强施工安全教育和培训
市政路桥工程施工安全与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体系。这一环节的核心是通过提升人员安全素养和能力,将风险防控转化为全员的主动行为,为提升相关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与能力(如图一)。具体说来:首先要构建分层分级教育体系。施工单位针对管理人员和一线作业人员设定差异化的教育目标,比如对管理人员侧重法律法规解读、应急决策能力培养;对工人则聚焦实操技能训练,例如机械正确操作、逃生路线识别等。其次是强化“理论+实战”双维内容设计。在常规理论教育基础上,增加场景化实践环节。例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高空坠落、塌方等事故场景,帮助人员直观感受危险后果并学习紧急处置步骤;或通过工地现场“操作纠错实训”,强化对防护用具不规范使用等具体问题的识别能力[2]。
图一:安全教育和培训图示
3.3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
市政路桥工程施工安全与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性手段将潜在隐患控制在萌芽阶段。其中,定期开展风险评估与分析是贯穿工程全周期的重要抓手,需紧密结合施工动态特征,展开以下工作:首先是建立“分阶段、全要素”的风险筛查机制。施工单位根据工程进度预先梳理各环节的隐患触发点,重点筛查地质条件突变、特种设备操作、高空作业等高危场景,并动态更新风险目录。例如,通过“开工前预测+施工中复盘”的模式,避免因环境变化导致的判断滞后。其次是推进风险动态量化评估。施工单位引入科学评估工具,从可能性与后果两个维度对风险进行分级。例如,针对深基坑开挖、大跨度桥梁吊装等复杂工艺,结合专家经验与历史数据形成评估矩阵,为资源调配提供依据。此外,注重风险复盘与知识积累。每阶段工程结束后,汇总风险评估记录并提炼普适性规律。例如,形成典型风险案例库和应对手册,将其纳入后续工程的标准化预案。
3.4加强材料、设备质量管理
首先是强化采购与存储的规范化管理。施工单位针对不同施工阶段的需求,建立需求清单和验收标准。例如,对混凝土配比、钢材性能等关键参数严控技术指标,避免过度依赖成本导向导致质量妥协。同时落实仓储管理,对易受环境影响的材料分类存放并监控环境参数,从源头规避性能损耗。其次是推行设备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施工单位对特种设备实施“入场验收到报废淘汰”的全周期跟踪:使用前核查设备检测报告及操作资质;作业中通过传感器监测机械运行状态,并对异常数据提前预警;定期保养时建立档案记录,避免超限使用或带病作业。最后是建立分级淘汰与更新机制。根据材料的耐久性、设备的损耗周期,制定“负面清单”:明确禁用劣质材料和老旧设备的强制报废标准。同时结合工程需求动态优化资源配置,例如对高风险施工环节优先调配性能更优的智能装备,降低人为操作风险[3]。
3.5加强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除了加强施工期间的安全监管,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需要及时进行处理,要点如下:首先是构建“全链条+全周期”监管体系。施工单位要推行网格化责任管理,建立岗位、班组、项目层级的逐级监管体系,明确从项目经理到一线人员的风险管控职责清单,实现“每一环节有人把关,每类风险有人盯防”。与此同时,强化多方协同监督,建立“企业自查+行业抽查+社会监督”联动机制。例如,开通安全隐患举报通道,鼓励工人和周边居民反馈问题。其次是聚焦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施工单位要制定场景化应急预案,针对市政路桥工程的常见塌方、触电、起重事故细化不同场景的行动流程。例如,明确事故初期的信息上报路径、人员疏散方案及救援分工。此外,需要强化快速响应技术支撑,比如配备智能化应急装备,进而提升复杂环境下救援能力;搭建应急指挥平台,集成现场监控、资源调度、通讯保障功能,实现“一键启动联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路桥工程的施工安全与风险管理,实质上是将“防患于未然”的理念贯穿于工程全生命周期。从规范流程夯实管理基础,到技术赋能提升监管效能,再到应急体系兜住风险底线,这一系统工程的关键在于建立“人人有责、环环相扣”的主动防控机制。未来,只有通过责任落实的刚性约束、风险识别的前瞻预判以及处置能力的持续迭代,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中筑牢安全屏障,真正为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邱学敏.市政路桥中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设计[J].中国高新科技,2023,13(20):73-74+77.
[2]梁沚强.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问题及预防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11(26):166-168.
[3]谢云理.市政路桥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J].运输经理世界,2022,14(35):77-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