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老旧基建设施改造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张涛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

摘要

我国大量公立医院因建设年代久远,普遍面临建筑老化、功能滞后、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老旧基建设施改造成为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关键任务。然而,改造过程中存在历史数据缺失导致技术适配困难、资金筹措压力与成本失控、施工与运营并行引发干扰风险、参建方专业能力断层及协同低效、全周期安全防控体系薄弱等核心难点。研究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构建以 BIM 技术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改造过程数据驱动;创新多元融资模式与全过程造价管控机制,破解资金与成本困境;实施 “诊疗优先、干扰最小” 的施工组织策略,平衡运营与施工矛盾;打造专业化参建团队并建立高效协同机制,提升项目实施质量;建立全维度风险评估与智慧化应急体系,筑牢安全底线。研究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管理范式,助力医院基建改造向智慧化、人性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医院基建;老旧设施改造;难点分析;数字化管理;风险防控

正文


一、引言

作为守护公众健康的重要阵地,医院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功能性与舒适性直接影响医疗服务质量。我国大量公立医院始建于 20 世纪中后期,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与建设标准,历经数十年运行后,普遍面临建筑结构老化、机电系统落后、功能布局失衡等问题。据《2024 年全国医院基础设施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全国二级以上医院中,使用年限超过 30 年的建筑占比达 38%,其中 25% 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安全隐患,40% 的机电系统不符合现行消防与节能规范,约 30% 的医院因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诊疗流程效率低下,患者平均候诊时间较新建医院延长 20%-30%。更严峻的是,老旧设施引发的医院感染风险显著上升,某省卫生健康委监测数据显示,设施陈旧的医院术后感染率较达标医院高 18%,其中因通风系统失效、消毒设施不足导致的感染案例占比超过 40%

二、医院老旧基建设施改造的核心难点

1.历史数据缺失与技术适配的复杂性困境
老旧医院普遍存在基础数据档案不全的问题,早期建设的图纸、管线走向记录、结构设计参数等关键资料缺失或模糊,导致改造设计缺乏准确依据。例如,某市三级医院在改造中发现,1980 年代建设的住院楼原始图纸仅存 30%,地下管网因多次局部改造导致实际走向与图纸偏差率超过 60%,施工时多次发生污水管破裂、电缆损坏事故,仅管线排查与修正就耗费了 3 个月工期,增加额外成本 120 万元。这种数据缺失不仅导致设计方案频繁调整,更使得技术适配难度加剧 —— 现代医疗设备对建筑荷载、空间净高、电磁屏蔽、通风换气等参数的要求显著提升,而老旧建筑的结构性局限难以满足。

以影像科为例,新一代 3.0T 磁共振设备要求机房周边 50 米范围内无电磁干扰、地基震动振幅小于 5 微米,且需独立的水冷系统与通风管道,但许多老旧建筑的楼板荷载仅能承受传统 1.5T 设备,墙体结构也无法实现有效电磁屏蔽。某医院在改造中不得不对整个楼层进行结构加固,并重新规划设备区域,导致预算超支 40%。此外,感控标准的提升对建筑分区、气流组织提出更高要求,如新冠疫情后规范要求的负压隔离病房需独立空调系统与压差控制,而老旧建筑的集中空调管道布局难以改造,往往需要推翻原有系统重新设计,技术复杂度与成本呈指数级增长。

2.资金筹措压力与成本控制的动态失衡
改造资金短缺是普遍存在的难题。当前医院基建资金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但地方财政对医疗基础设施的长期投入不足,导致项目推进缓慢。以中部某地级市为例,2023 年全市公立医院基建改造计划资金需求为 8.5 亿元,实际到位仅 3.2 亿元,缺口达 62%。部分基层医院甚至面临 等米下锅的困境,某县医院计划改造的感染科大楼因资金不到位,拖延 5 年仍未动工,存在重大疫情防控隐患。社会资本虽有参与意愿,但医疗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通常超过 15 年)、政策限制多(如禁止公立医院盈利性改制)、运营风险高(医保支付改革影响收入预期),导致参与度极低,全国范围内医疗基建 PPP 项目占比不足 5%

即使资金到位,成本超支问题也十分突出。改造过程中,隐蔽工程揭露、设计变更、技术标准升级等因素常导致预算失控。某省级医院在改造中,因发现墙体内部混凝土强度不达标,不得不增加结构加固措施,单栋楼造价较概算增加 23%;另一医院因环评要求提升,临时增加医疗废水深度处理系统,额外投入 450 万元。据统计,老旧医院改造项目平均成本超支率达 18%-25%,远超新建项目的 5%-8%,其根源在于前期勘察不细致、需求论证不充分、动态管控机制缺失。

3.施工运营并行下的干扰控制与安全管理挑战
医院改造必须在保障正常诊疗秩序的前提下进行,施工区域与医疗区域的交叉作业带来多重风险。首先是环境干扰,噪音、粉尘、异味等影响患者就医体验,某医院改造期间门诊投诉量环比增长 60%,主要集中在施工噪音影响诊室问诊、粉尘进入病房导致患者不适。其次是感控风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可能携带病原体,若与洁净区域(如手术室、新生儿病房)隔离不当,极易引发交叉感染。某三甲医院在外科楼改造时,因未对施工区域进行有效负压隔离,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率从 1.2% 上升至 3.5%,被卫生行政部门通报批评。

此外,施工安全与医疗安全的双重保障压力巨大。老旧建筑结构稳定性差,在拆除、加固过程中易发生坍塌事故;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依赖稳定的水电、氧气供应,施工中的临时停水停电若协调不当,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某医院在管道改造时突发氧气供应中断,导致手术室正在进行的全麻手术被迫紧急中止,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暴露出应急管理的漏洞。这种 边运营边施工的特殊性,对施工组织、时间管理、应急预案提出了极高要求,而多数医院缺乏成熟的协调机制,常陷入 进度 - 安全 - 运营的三角矛盾。

4. 参建方专业能力断层与协同效率低下

医疗建筑改造具有高度专业性,涉及医疗工艺设计、洁净工程、医用气体系统、辐射防护等特殊领域,而传统建筑企业普遍缺乏相关经验。在某医院手术室改造中,施工单位按普通装修标准处理墙面接缝,未采用医用密封胶,导致洁净度不达标,不得不全部返工,延误工期 45 天,增加成本 70 万元。设计单位同样面临挑战,部分设计院对医疗流程不熟悉,如将药房与检验科室相邻布置,忽略了药品存储与检验试剂存放的环境冲突,导致功能布局不合理。

参建方协同机制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管理难度。传统改造项目依赖二维图纸传递信息,建筑、结构、机电各专业设计冲突难以提前发现,往往在施工阶段才暴露问题。某医院在改造中发现,通风管道与消防喷淋管在走廊吊顶内位置冲突,不得不调整管道走向,导致吊顶高度降低 20 厘米,影响空间使用。此外,医院内部科室需求沟通不畅,临床部门对改造后的功能需求描述模糊,后勤部门与临床科室缺乏有效对接,常出现 设计方按规范设计、使用方不满意的情况,某医院病房改造完成后,护理单元因护士站与病房距离过远,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不得不二次调整布局。

三、系统性改造管理对策

1.构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体系
针对历史数据缺失与技术适配难题,需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构建改造管理体系。首先,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测绘、管线探测等技术,对既有建筑进行全要素数字化建档,建立包含建筑结构、机电管线、医疗设备布局的三维信息模型(BIM)。华西医院在急诊楼改造中,运用三维扫描技术获取建筑点云数据,结合历史图纸与现场实测,构建了精度达毫米级的数字孪生模型,提前发现结构梁柱与拟安装设备的冲突点 300 余处,避免了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

在设计阶段,利用 BIM 进行多专业协同设计,将医疗工艺需求(如手术室流线、设备荷载要求)融入模型,实现建筑、机电、医疗专项的一体化设计。北京某医院在 ICU 改造中,通过 BIM 模拟负压病房的气流组织,优化送排风口位置,使换气效率提升 25%,避免了传统设计中因气流短路导致的感控风险。施工阶段,借助物联网技术部署进度监控、质量验收、安全预警模块,实时追踪材料进场、工序衔接与隐患整改情况,实现 设计 - 施工 - 运营数据的无缝流转。某省人民医院采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后,改造项目的设计变更率从 18% 降至 5%,工期缩短 30%,成本超支控制在 8% 以内。

2.创新多元融资模式与精细化成本管控机制
破解资金困境需构建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融资体系。在政府层面,加大中央财政对公立医院改造的转移支付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地方政府可探索 肥瘦搭配模式,将盈利性医疗配套(如康复中心、停车场)与非盈利性改造项目打包,吸引社会资本。例如,老河口市第一医院通过 PPP 模式引入 6.5 亿元社会资本,用于整体改造与新建制剂楼,政府以 可用性付费 + 运维绩效付费方式逐年偿还,既缓解了当期财政压力,又保障了项目可持续性。

在成本控制方面,推行全过程造价管理,从项目立项阶段介入投资估算,在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优化方案,施工阶段建立动态成本数据库。某医院在改造前,组织临床、后勤、造价专家对功能需求进行量化分析,将非核心区域的装修标准从星级酒店式调整为实用简约式,节约成本 1500 万元;施工中采用 BIM 工程量自动核算技术,钢筋、混凝土等主材损耗率从行业平均 10% 降至 6%,直接节约材料成本 280 万元。同时,建立设计变更分级审批制度,超过 5% 预算变动的变更需经医院党委会审议,从机制上遏制随意变更现象。

3.实施 诊疗优先、干扰最小的施工组织策略
为平衡施工与运营,需制定精细化的施工组织方案,将改造区域划分为 核心诊疗区”“缓冲过渡区”“施工区,通过物理隔离、时段管控、技术防护减少干扰。物理隔离方面,采用防火防烟的快速隔断系统,在施工区域与医疗区域之间设置双层气密门,配备压差监测与自动闭门装置,如某医院在门诊楼改造中,使用定制化钢制隔断将施工区与候诊区完全分隔,粉尘泄漏率控制在 5% 以下。

时段管控上,将噪音大、震动强的工序(如拆除、混凝土浇筑)安排在 22:00-6:00 非诊疗时段,日间进行低干扰作业(如管线预埋、墙面装修)。华西医院在连廊改造中,创新采用 夜间模块化吊装技术,将钢结构构件在工厂预制,夜间现场拼装,仅用 3 个夜晚完成主体架设,较传统工艺缩短工期 45 天,期间门诊正常运行未受影响。技术防护方面,配备移动式空气净化机组、噪声监测仪、粉尘传感器,实时监控环境参数,当粉尘浓度超过 500μg/m³ 时自动启动喷淋降尘系统,确保医疗区域环境指标达标。

四、结论

医院老旧基建设施改造是一项兼具民生属性与技术内涵的系统工程,其难点本质上是医疗专业性、运营连续性与工程复杂性的交织碰撞。破解之道在于突破传统基建管理思维,以数字化技术打通数据壁垒,以市场化机制激活资金要素,以专业化协同提升实施效能,以全周期管控筑牢安全底线。未来,随着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的深入推进,老旧医院改造将进入高峰期,需进一步探索 平急结合改造模式(如兼顾日常诊疗与应急救援需求)、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如光伏建筑一体化、雨水回收系统)、人性化细节设计(如适老化病房、无障碍通道),推动医疗基础设施从 能用好用”“耐用”“智用升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安全、高效、舒适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志劭. 既有医院院内科研用房更新改造研究与实践[J]. 建筑施工,2023,45(6):1139-1141. DOI:10.14144/j.cnki.jzsg.2023.06.025.

 

[2] 马小川. 大型综合医院周边既有老旧住区适医化改造策略研究——以济南市泺文路社区为例[D]. 重庆:重庆大学,2021.

 

[3] 朱文龙,黄威豪,岳迪,.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设施适老化评价研究[J]. 包装工程,2023,44(8):169-177,200. DOI:10.19554/j.cnki.1001-3563.2023.08.017.

 

[4] 梅冉. 南京老旧医院环境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江苏:东南大学,2019.

 

[5] 楼丹娟. 医院老旧病房楼的装饰装修改造设计研究[J]. 建材与装饰,2017(8):91-92. DOI:10.3969/j.issn.1673-0038.2017.08.071.

 

[6] 顾耀星. 浅谈医院老旧建筑物改扩建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J]. 建材与装饰,2019(14):185-186. DOI:10.3969/j.issn.1673-0038.2019.14.139.

 

[7] 唐金龙. 医院老旧病房楼的装饰装修改造设计[J]. 建筑·建材·装饰,2019(17):221-222. DOI:10.3969/j.issn.1674-3024 .2019.17.141.

 

作者简介:张涛出出身于198995日,汉族,湖北十堰人,工程师职称,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技术,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等方向,2013年至今在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工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