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市政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张敏航

杭州良渚古城文旅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1113

摘要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市政道路建设的步伐持续加快,其中所运用的基层施工技术亦在不断升级。其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路面施工环节的关键步骤。因此,文章重点就市政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展开分析。


关键词

市政工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

正文


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不断提速,对市政道路建设的渴求也在持续上升。道路的基层是决定其整体承重能力和稳固性的核心部分。凭借其施工便捷、性价比高、材料易得等特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广受市政道路建设领域的青睐。

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的定义

市政道路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结构被广泛采用。这种结构由水泥、碎石、细砂及水分等成分,依照特定设计标准拌合,打造出具备一定稳固度和强度的混合物料。随后,经过铺摊、压实施工步骤,该物料被铺设于路基表面。在这一过程中,水泥发挥粘结功能,把碎石等聚合在一起,完成压制成型及养护步骤后,基层显示出卓越的承压能力、耐疲劳特性及良好的抗水侵蚀性。它能够有效地承担上方路面施加的车辆载重,并将这些载重平均分散至路基,进而增强道路的总体承载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周期。

2市政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要点

2.1施工前准备

2.1.1技术准备

施工前,专业技术人员需深入掌握施工图纸及相应标准,对作业现场实施周密的实地考察,精心制定既科学又切实可行的施工安排与实施计划,同时向施工团队进行技术讲解,确保他们清晰了解施工步骤与质量标准。

 2.1.2测量放线

依据施工设计图纸,采用先进的测量设备如全站仪,对道路中心线及边界线进行精确放样,确立一系列控制桩,同时在各控制桩上明确标注出相应基层的设计高程,确保为道路施工提供精确的定位与高程参考。

2.1.3场地准备

对施工区域进行彻底清杂,移除一切废弃物及障碍,对地面实施精细平整及夯实作业,确保其满足设计密实度及标高要求。与此同时,完善排水系统布置,保障施工进程中场地无积水的状况。

2.2材料要求

2.2.1水泥

应挑选初凝期超过3h、终凝期介于610h之间的常规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所选水泥的强度级别应当是32.542.5,并需满足国家制定的质量规范。

2.2.2碎石

碎石材料需具备坚固属性、纯净特性、抗风化特性及无污染特性,其粒度尺寸需符合工程设计的具体规定。通常,应用于水泥加固碎石基层的砾石,其最大粒度尺寸不宜越限31.5mm,并应保持优良的级配结构。

2.3施工工艺

2.3.1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依据既定的设计方案与实际场地材料状况,通过实验探究水泥碎石混合物的最优配比。配比方案需符合强度标准、耐久性能以及压实度等方面的规定,并且需兼顾施工过程中的便利性。通常情况下,水泥的添加比例介于3%6%之间,这一比例会根据道路的等级和承受的交通负荷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2.3.2混合料搅拌

采取集中搅拌手段,确保混合料搅拌均匀。拌和设备须配备自动化的计量系统,对水泥、骨料及水的添加量执行精确控制。拌和时间需依照拌和设备种类及其混合料的特定性质来设定,通常不低于120s,确保混合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2.3.3混合料运输

运用自卸汽进行混合料的运输,在运输途中必须使用遮盖布料,以防水分散失和杂质的掺入。另外,须科学调度运输车辆,保障混合料能够不间断地送达施工地点,防止因等待延误导致混合料产生分层或硬化。

2.3.4混合料摊铺

(1)运用铺设设备实施铺设作业,铺设设备的铺设速率需根据原料供应状况与施工步调科学调节,通常维持于每分钟23m的范围内。(2)在铺设作业开始前,需对底层进行适量洒水以保持湿润,同时确保无积水现象。铺设设备中的螺旋式撒料装置需均匀分配材料,确保铺设的厚度与均匀度。

2.3.5混合料压实

1)在混合料铺设完成之后,应当立即着手进行碾压作业,碾压过程需依照由弱渐强、由缓至疾、自边缘向中央的顺序进行。(2)起初采用轻型压路机进行12次静压,继而改用重型压路机实施35次振动压紧,最终再用轻型压路机进行12次静压,以确保满足设计规定的密实度标准。(3)在碾压过程中,必须合理控制压路机的行进速度,通常静压状态下速度不得超过2km/h,振动压实时速度不得超过4km/h。此外,还需确保压路机轮迹之间有足够的重叠,重叠部分宽度至少为20cm

2.3.6接缝处理

1)在处理纵向接缝时,需以垂直对接形式进行,施工前一幅路面时,在中间部位应预置方木或者钢铁模板,其高度要与下层基础的压实层厚度相匹配。(2)对于横向接缝,则需采用倾斜对接方式,该接缝的倾斜度通常设定在1:31:5之间。在接缝位置,需将已压实的材料裁剪成垂直界面,随后涂上水泥悬浮液,并继续铺设新鲜混合料,完成压实作业。

2.3.7养生及交通管制

1)施工压实作业完毕后,务必立即实施养护措施。养护措施包括铺设土工布或草席,并持续进行喷水作业以维持一定湿度,养护周期通常不应少于7d。(2)在养护阶段,需暂停交通流动,严禁车辆驶入,防止对基层造成损害。若因特殊情况必须允许车辆通行,则需规定车速不得超速于15km/h,同时禁止在基层上进行急刹车或掉头。

3市政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

3.1原材料质量控制

必须对入场的水泥、石子等建材实施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每批次的物料都附有质量达标证书,依照既定程序进行抽检作业。检验内容涵盖水泥的固化时长与强度指标,石子的粒度分布、配合比及破碎值等参数。唯有通过质量验收的建材,方可投入施工使用。

3.2混合料质量控制

在混合料搅拌阶段,必须精准掌握配料比例及拌合时长,以保证混合料的匀称性和稳固性。另外,需周期性地对混合料展开质量验收,验收内容涵盖了水泥含量、水分比例、无侧限抗压能力等关键指标。若检测出混合料质量未达标,应立刻对配比进行调整或者实施必要的处理手段以纠偏。

3.3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对铺筑层的厚度、表面平整度及密实度等关键参数执行严格监管。在铺筑作业时,应不断监控铺筑层的厚度,一旦检测出偏差,立即调整铺筑设备的烫平板高度。表面平整度需符合标准限值,可利用3m直尺进行测量。密实度须满足设计标准,采用环刀检测法或灌砂检测法等方法进行验证。(2)施工期间需密切关注环境温度,水泥碎石底层施工应选择在气温较暖的时间段开展,若室外日平均气温持续5d低于5℃,则应暂停施工,并实施特定的低温施工对策。

3.4质量验收

工程竣工后,必须依照既定规程及准则执行质量验收流程。验收项目涵盖地基的密实度、表面平直度、纵向标高、尺寸、深度、横向坡度和无侧限压缩强度等关键参数。只有当所有参数均满足既定设计标准,方可顺利通过验收,进而推进至后续施工阶段。

总之,水泥与碎石构成的基层在市政道路施工领域扮演着核心角色。在整个施工流程中,务必遵循既定的施工规程与技术标准,对施工准备、原材料挑选、施工流程监管以及质量检验等各个步骤进行细致的安排与严谨的管理,以此保障水泥碎石基层施工的质量,为市政道路的持续稳固运行奠定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宗怀慧,薛仕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24,(03):133-135.

[2]严开川,左丹.市政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研究[J].农业,2024,(03):16-18.

[3]李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09.24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