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质控措施浅析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宋丙泽

372323197203251810

摘要

本文从房屋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视角出发,系统探讨施工管理体系的构建逻辑与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通过分析施工组织设计优化、过程风险管控、质量标准化建设等关键维度,提出整合技术规范、人员素质与制度保障的协同管理模式,阐明动态监管、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质控原则,为提升建筑工程质量与施工效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

施工管理;质量控制;风险管控

正文


一、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要素

(一)施工组织设计的系统性优化

房屋建筑工程具有工序交叉多、专业协作复杂的特点,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确保工程顺利推进的基础。需统筹考虑资源配置、进度计划与空间布局的协同关系,通过BIM技术构建三维施工模拟模型,预先识别各专业管线碰撞、材料运输路径冲突等问题。在管理体系构建中,应建立总包统筹、分包联动的指挥架构,明确土建、安装、装饰等分项工程的衔接节点,制定雨季施工、高温作业等特殊工况的应急预案。同时强化跨部门协调机制,定期召开技术交底会与进度协调会,确保设计变更、材料供应与现场施工的实时匹配,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窝工或返工现象。

(二)施工过程风险的动态化管控

建筑工程施工面临安全风险、质量风险与进度风险的多重挑战,需建立全过程动态监控体系。在安全管理层面,落实三级安全教育制度,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高空坠落、触电等事故场景,提升作业人员风险识别能力。质量风险防控需聚焦隐蔽工程验收、材料进场检验等关键环节,采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养护温湿度、钢结构焊接质量等参数。进度管理应引入关键路径法(CPM)优化工序流程,对主体结构施工、机电安装等关键线路实施重点监控。此外,建立风险预警响应机制,针对突发恶劣天气、供应链中断等不可抗力因素,及时启动备用施工方案,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对工程整体的影响。

 

二、工程质量控制的实施路径

(一)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全面建设

工程质量控制需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控制,构建覆盖材料、工艺、验收的全链条标准体系。材料管理方面,建立供应商分级评价制度,对钢筋、混凝土等主材实施源头追溯与批次抽检;工艺控制中推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明确砌体灰缝厚度、防水层搭接长度等细部施工参数。验收环节实行三检制,即班组自检、互检与专职质检员专检相结合,重点加强地基承载力检测、结构实体强度回弹等关键指标复核。通过建立质量责任终身制,将参与各方纳入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形成标准可循、责任可溯的质量管理生态。

(二)技术监管与工艺创新的协同推进

现代建筑工程质量控制需融合传统管理经验与新兴技术手段。在技术监管层面,应用无人机航拍进行外立面垂直度监测,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建筑保温层空鼓缺陷,提升质量检测的精度与效率。工艺创新方面,推广预制装配式施工技术,通过工厂化生产降低现场作业误差;引入自愈合混凝土、智能监测涂层等新材料,增强建筑结构的耐久性能。同时建立技术交底可视化平台,将复杂节点施工工艺转化为三维动画教程,确保技术标准准确传递至作业层,消除因理解偏差导致的质量隐患。

(三)全员质量意识的持续培育

工程质量提升从根本上依赖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意识。需构建理论培训+实操演练的立体化培训体系,定期开展工艺工法竞赛、质量缺陷案例剖析等活动。通过设立质量标兵岗、推行师徒制技能传承模式,激发一线员工追求精益建造的内生动力。在管理层面,实施质量目标责任制,将工程创优目标分解至各岗位绩效考核指标,形成管理层重质量决策、技术层强质量指导、操作层守质量规范的良性循环。

 

三、管理效能提升的保障机制

(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深度应用

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的构建需突破传统数据孤岛,通过物联网、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施工全要素的数字化映射与动态管控。在数据整合层面,将进度管理系统的甘特图、质量巡检系统的缺陷图谱、安全监控系统的风险热力图等多元数据流进行标准化编码,建立跨系统的数据交互协议。例如,通过AI算法对历史质量隐患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自动识别出模板支护变形、砌体砂浆饱满度不足等高频问题,并生成针对性防控策略。移动终端的应用需延伸至供应链协同领域,开发材料溯源二维码系统,实现钢筋批次号、混凝土配合比等信息的扫码追溯。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应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检测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关键文件的不可篡改性,同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自动提取档案中的质量关键指标,为后期运维提供结构化数据支持。此外,平台需具备自适应学习能力,能够根据项目阶段动态调整监控重点,如在主体施工期强化沉降监测预警,在装饰阶段侧重环保材料检测追踪。

(二)多方协同机制的完善构建

多方协同机制的效能提升需建立在权责明晰、信息对称与利益共享的基础之上。对于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四方主体,应建立基于BIM的协同设计平台,实现设计变更的实时同步与冲突自动检测,减少因图纸版本混乱导致的施工误差。联席会议制度需升级为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通过AR技术将现场施工画面投射至远程会议系统,使设计单位能直观指导复杂节点施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引入需拓展至全过程咨询服务,除常规质量抽检外,还需参与施工方案风险评估,如对超限结构支撑体系进行力学模拟验证。合同管理体系应创新质量激励机制,探索"质量履约保险"模式,将工程质量与保险费率挂钩,激发参建方自主管控动力。

(三)持续改进文化的有机渗透

持续改进文化的培育需要构建"目标引领-行为塑造-制度固化"的闭环体系。在目标设定层面,将工程质量标准与LEED认证、绿色建筑评级等国际标准对接,形成阶梯式提升目标。PDCA循环的实施需与数字化工具深度结合,例如利用质量管理软件自动采集现场检测数据,对比计划目标生成偏差分析报告,并通过机器学习推荐优化方案。质量回访活动应延伸至建筑全生命周期,借助智能楼宇管理系统收集使用阶段的能耗、裂缝发展等数据,反向优化施工工艺标准。创新奖励基金的管理需建立"提案-评估-孵化"三级机制,设立由技术总工、高校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装配式连接节点优化、新型防水工法等创新提案进行可行性论证与知识产权保护。

 

四、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效能的提升,本质上是技术革新、制度完善与文化塑造三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数据赋能重构决策模式,多方协同机制借助利益平衡打破管理壁垒,持续改进文化依托价值认同激活内生动力。这三者相互交织,形成覆盖"人机料法环"全要素的质量控制网络。未来建筑工程管理需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在智能建造与人文管理的融合中寻求突破,既要善用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技术工具提升管控精度,更需通过组织变革培育全员质量自觉,最终实现从合规性管理向卓越绩效管理的跨越,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参考文献

[1] 李华.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0.

[2] 王强.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J]. 工程质量, 2021(3): 12-16.

[3] 张伟. BIM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路径[J]. 建筑科学, 2022(6): 78-82.

[4] 陈敏. 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