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信号系统的维护方法与检修技术探析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王吉醒

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通号分公司, 江苏省 南京市 210000

摘要

地铁作为居民日常出行常用的交通工具,其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其中,地铁信号系统对保障地铁安全运行起着关键作用,并在维持地铁有序运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行业内对地铁信号系统的维护与维修技术愈发关注。基于当前地铁信号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运行原理,本文分析了该系统常见的故障及成因,并提出了若干可行的解决措施,旨在为相关企业提升地铁信号系统的维护与维修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

地铁信号系统;故障;维护方法;检修技术

正文


1地铁信号系统运行原理

地铁信号系统是确保地铁安全、高效运行的核心技术体系。其运行原理基于通信、控制与自动化技术,通过列车与地面设备间的信息交互实现列车追踪、速度控制及进路管理。

地铁信号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联锁系统、列车检测系统以及通信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协作,共同保障地铁的安全与高效运行。其中,列车自动控制系统是整个信号系统的核心,它包括列车自动驾驶(ATO)、列车自动防护(ATP)和列车自动监控(ATS)三个关键模块。ATO负责根据预定的运行计划自动控制列车的启动、加速、减速和停车;ATP则通过实时监测列车位置和速度,确保列车之间的安全距离,并在必要时实施紧急制动;ATS用于对全线列车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确保列车按照时刻表运行。
此外,联锁系统是地铁信号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建立轨道区段、道岔和信号机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列车在正确的时间进入正确的轨道区段,避免发生冲突或碰撞。列车检测系统则利用轨道电路、应答器或无线通信等技术手段,实时获取列车的位置信息,并将其传递给中央控制中心,以便进行全局调度。

2 现行地铁信号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2.1 系统通讯故障

2.1.1 原因分析

1)无线通信干扰:地铁环境中,电磁干扰(如隧道内复杂电磁环境、其他无线设备干扰)可能导致车地通信中断或数据传输错误。

2)通信设备故障:轨旁无线基站、天线、馈线等硬件设备老化或损坏,影响信号覆盖或传输质量。

3)网络拥塞:高峰时段大量数据传输(如列车位置、状态信息)可能导致网络带宽不足,造成通信延迟或丢包。

4)协议不兼容:不同厂商设备间的通信协议差异,可能导致数据解析错误或通信失败。

2.1.2 影响

1)列车与控制中心信息不同步,可能导致列车降级运行或紧急制动。

2)调度指令无法及时传达,影响运营效率。

2.1.3 解决措施

1)优化无线通信网络布局,采用抗干扰技术。

2)定期检测通信设备性能,及时更换老化部件。

3)升级网络带宽,优化数据传输协议。

2.2 服务器单机故障

2.2.1 原因分析

1)硬件故障:服务器主板、CPU、内存、硬盘等硬件损坏,导致服务中断。

2)软件崩溃:操作系统或关键应用软件(如ATS、ATP)出现严重错误,导致服务器宕机。

3)电源问题:供电不稳定或电源模块故障,影响服务器正常运行。

4)过热保护:服务器散热不良,触发过热保护机制,导致自动关机。

2.2.2 影响

1)依赖该服务器的功能模块(如调度指挥、列车监控)失效,可能引发局部运营中断。

2)数据处理延迟,影响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

2.2.3 解决措施

1)采用冗余架构(如双机热备),确保单机故障时业务无缝切换。

2)定期维护硬件设备,监控服务器运行状态。

3)优化散热设计,确保服务器工作环境温度适宜。

2.3 服务器自动重启

2.3.1原因分析

1)资源耗尽:CPU、内存、磁盘I/O等资源占用过高,触发系统保护机制自动重启。

2)软件漏洞:操作系统或云平台软件存在漏洞,被恶意攻击或触发异常错误。

3)配置错误:云服务器参数配置不当(如自动更新策略、重启策略),导致非预期重启。

4)云平台故障:云服务商底层设施(如虚拟机管理器、存储系统)故障,导致云服务器重启。

2.3.2 影响

1)云信号系统相关服务(如列车位置计算、进路控制)中断,可能引发运营风险。

2)数据一致性受损,需依赖容灾机制恢复。

2.3.3 解决措施

1)监控云服务器资源使用情况,及时扩容或优化配置。

2)定期更新系统补丁,修复已知漏洞。

3)配置高可用性(HA)架构,确保云服务冗余。

2.4服务器手动重启

2.4.1 原因分析

1)计划维护:为安装补丁、升级软件或硬件,需手动重启服务器。

2)故障恢复:服务器出现故障(如软件卡死、服务异常)时,通过重启恢复功能。

3)人为误操作:运维人员操作失误,导致非预期重启。

2.4.2 影响

1)手动重启通常伴随服务中断,需提前规划维护窗口。

2)频繁手动重启可能暴露运维流程缺陷。

2.4.3 解决措施

1)制定标准化运维流程,减少人为误操作。

2)采用自动化运维工具,降低手动干预需求。

3)在低峰期执行计划维护,减少对运营的影响。

2.5 信号不可用

2.5.1原因分析

1)云平台故障:云服务商数据中心故障(如网络中断、电力故障),导致云信号服务不可用。

2)服务依赖异常:云信号系统依赖的其他服务(如数据库、API接口)故障,导致功能失效。

3)配置错误:云资源(如虚拟机、存储)配置不当,导致服务无法正常启动。

4)安全攻击:DDoS攻击、恶意软件入侵等,导致云服务中断。

2.5.2 影响

1)列车运行控制、调度指挥等核心功能失效,可能引发全线运营中断。

2)乘客信息系统(PIS)、广播系统等依赖云信号的服务受影响,降低服务质量。

2.5.3 解决措施

1)采用多云/混合云架构,分散单点故障风险。

2)部署安全防护措施(如防火墙、入侵检测),抵御外部攻击。

3)定期演练容灾恢复流程,确保故障时快速切换至备用系统。

3 地铁信号系统检修与维护的策略

3.1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建立健全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是保障地铁信号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通过风险识别、分级管控与应急响应,实现全生命周期安全闭环管理。

3.1.1风险分级管控

1)动态风险库基于历史故障数据(如CBTC系统通信中断占比35%、电源故障占比20%),建立风险清单,划分高/中/低风险等级。

2)FMEA分析针对关键设备(如车载ATP单元)开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识别单点故障(如传感器漂移导致定位误差>50cm时触发紧急制动)。

3.1.2 冗余安全设计

1)硬件冗余采用“二乘二取二”架构(如信号安全计算机),单一模块故障时系统仍可安全运行。

2)通信冗余车地通信采用“主备双链路”(如LTE-M+WLAN),主链路中断时0.5秒内切换至备用链路。

3.1.3 应急预案演练

1)场景化推演模拟“云平台故障导致ATS失效”场景,验证调度员人工接管能力(需在3分钟内完成全线列车降级至点式ATP模式)。

2)跨部门协同联合供电、工务部门开展“接触网失电+信号设备断电”联合演练,确保应急处置流程衔接顺畅。

3.2重视机房环境建设

机房作为存放核心设备的重要场所,其温湿度、空气质量、供电稳定性等因素都会对设备性能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保障信号设备运行环境符合“温湿度、洁净度、电磁兼容”三重标准。

3.2.1环境监控系统

1)温湿度控制机房温度恒定在18-28℃(±2℃),湿度40%-60%(±5%),避免设备热失效(如硬盘故障率随温度每升高10℃增加2倍)。

2)颗粒物过滤部署HEPA过滤装置,将空气中PM2.5浓度控制在35μg/m³以下,防止灰尘沉积导致电路板短路。

3.2.2 电磁屏蔽设计

1)屏蔽机房采用镀锌钢板+铜网屏蔽层,屏蔽效能≥60dB,抑制外部电磁干扰(如屏蔽对讲机信号对无线通信模块的影响)。

2)接地系统联合接地电阻≤1Ω,避免雷击或静电放电损坏设备。

3.2.3动环监控系统

1)实时告警部署传感器监测漏水、烟雾、UPS电池状态,告警响应时间≤10秒。

2)能效管理通过智能PDU实现服务器负载动态分配,降低PUE值至1.3以下。

3.3检测与养护系统设备

定期对地铁信号系统的各类设备进行检测与养护是预防故障发生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预防性维护+状态修”结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并降低故障率。

1)硬件设备,包括轨道电路、应答器、转辙机等关键部件,需定期检查其物理状态是否完好,是否存在磨损或松动现象。

2)通信设备如天线、光纤线路等,应重点排查是否存在信号衰减或干扰问题。

3)软件系统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版本,修补已知漏洞,同时备份重要数据以防丢失。

在实际操作中,建议采用先进的检测工具和技术手段,例如红外热成像仪用于监测设备发热情况,振动分析仪用于评估机械部件运行状态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运维人员更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4参数指标维护和检修

3.4.1核心参数校准

1)列车定位精度通过差分GPS+惯性导航(INS)组合定位,将误差控制在±5cm以内(如北京地铁燕房线无人驾驶项目)。

2)制动距离计算根据列车载荷(AW0-AW3)、线路坡度动态调整制动曲线(如空车下坡制动距离减少15%)。

3.4.2 软件参数优化

1)通信超时时间根据网络状况调整车地通信超时阈值(如隧道内从1.5秒延长至2秒,减少误触发)。

2)安全防护边界优化ATP移动授权(MA)计算逻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缩短行车间隔(如将90秒压缩至80秒)。

3.4.3 版本管理

1)基线控制建立软件版本基线库,禁止现场随意修改参数(如ATS系统需通过变更管理委员会审批)。

2)回退机制新版本上线前备份历史版本,确保故障时4小时内完成版本回退。

3.5实现日志常态化分析

3.5.1日志采集与存储

1)全量采集部署日志服务器(如ELK Stack),采集车载ATP、轨旁CI、ATS等系统日志(日均处理日志量达10TB)。

2)结构化存储将非结构化日志解析为JSON格式,提取关键字段(如设备ID、错误码、时间戳)。

3.5.2 智能分析模型

1)异常检测基于LSTM神经网络预测设备温度、电流等参数的异常波动(如提前72小时预警某区段应答器故障)。

2)根因分析通过关联规则挖掘(Apriori算法)定位故障传播链(如发现“电源模块电压波动→CI板卡重启→进路锁闭失败”)。

3.5.3 可视化看板

1)实时监控开发大屏展示系统健康度(如用红/黄/绿三色标识设备状态)。

2)趋势预测绘制关键参数(如CPU利用率、磁盘I/O)的30天趋势图,指导资源扩容。

4 结束语

总之,通信系统在整个地铁信号系统中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它不仅实现了列车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的双向数据传输,还支持乘客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功能模块的正常运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铁信号系统逐渐向智能化和先进化方向发展,这对设备的维护与维修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持续深入地研究和优化维护检修方法,以确保其能够真正适应技术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潘潼.地铁列车信号系统关键设备可靠性分析及维保策略优化[D].北京交通大学,2020.

[2]李沃.基于智能分析的城铁信号系统主动维保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9,(35):23-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