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中的岩土地质勘察存在的问题及治理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范志军

惠州市华禹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省惠州市 516003

摘要

水利工程中的岩土地质勘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勘察盲目性与不规范性、技术能力不足以及数据不准确、不完整和不可靠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安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勘察组织与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勘察方案,并建立质量监督机制。同时,需提升勘察人员的技术能力,加强培训与交流,推动勘察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此外,也要加强勘察数据的质量控制,完善采样与观测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

水利工程;岩土地质勘察;存在问题;治理措施

正文


岩土地质勘察在水利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基础工作,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安全。然而,长期以来,岩土地质勘察存在一些问题,给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带来了隐患和不确定性。水利工程中的岩土地质勘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治理。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勘察工作,才能为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提供可靠的依据,最大程度地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地质勘察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

工程可行性评估:地质勘察能够提供与水利工程建设相关的地质地貌、地下水情况、土层结构、岩石性质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分析,可以评估工程的可行性,确定工程建设目标和规模。

设计依据:地质勘察为水利工程提供了设计依据。通过勘察所得的地质资料,设计人员可以了解到工程地区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隐患,从而合理选择工程布置、结构形式和材料选用,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施工指导:地质勘察结果可以为水利工程的施工提供指导,对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施工控制起到重要作用。勘察资料中的地质信息可以帮助施工人员确定施工路线、爆破方案、挖掘方式等,减少施工风险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风险评估与控制:地质勘察可以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比如滑坡、泥石流等,对工程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这有助于降低工程建设和后续运营阶段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1]

2.水利工程中的岩土地质勘察存在的问题

2.1水文地质勘察不到位

缺乏充分的工期和预算:水利工程建设通常有严格的时间和资金限制,可能导致对岩土水文地质勘察的投入不足。在紧张的工期和预算下,勘察人员可能无法详细、全面地调查和评估水文地质信息。

勘察方法不当:水文地质勘察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调查和测试。如果勘察人员缺乏经验或者使用不恰当的方法,可能无法获取准确而全面的水文地质数据。

数据处理和分析不充分:水文地质勘察所获得的大量数据需要经过合理的处理和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缺乏充分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可能导致对地下水位、水质变化等重要参数的理解不全面,从而使工程设计的水文地质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不到位:水文地质勘察涉及多个相关部门和专业领域的合作。如果勘察人员与环境保护、水资源、地质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不到位,可能无法获取到其他领域的必要数据和信息,从而影响水文地质勘察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2资源配置不合理

资源预算不足:水利工程中的岩土地质勘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人力、设备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如果资源预算不足,就会导致勘察团队无法充分发挥专业能力,无法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勘察工作,从而影响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人才缺乏或不足:岩土地质勘察需要具备较高的地质背景知识、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勘察团队中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或人员数量不足,就难以满足工程的需求,影响到勘察质量和效率。

技术手段滞后:岩土地质勘察是依靠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进行的,包括遥感、GIS、雷达探测、声波测试等。如果缺乏更新的技术手段或没有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设备,就会使得勘察工作无法适应工程的需要,限制了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勘察范围和深度不合理:岩土地质勘察的范围和深度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如果范围设置过大或过小,或者勘察深度不足以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都会影响到对地质环境的全面认识和问题的准确评估[2]

3.水利工程中的岩土地质勘察治理的措施

3.1合理评价地质环境, 制定问题解决对策

建立多层次的地质环境评价体系:根据具体工程的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质、地表水状况、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这样可以全面了解不同地质因素对工程安全和稳定性的影响。

强化勘察技术手段:采用高精度的地质勘察技术手段,如雷达、电测、声波等,以获取准确的地质数据。同时,引入先进的遥感和GIS技术,辅助分析地质环境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

加强勘察人员培训与专业能力提升:培养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的地质勘察团队,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地质学基础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专业能力,能够准确评估和判断工程所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加强与环保、地质等相关部门的协作:与环保、地质等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对水利工程中岩土地质勘察治理的评估和监管工作。通过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联合行动,全面了解和掌握地质环境问题,确保工程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分析了解

室内实验分析:进行室内实验,采集岩土样品并进行物理力学性质、渗透性、孔隙结构、饱和度等方面的测试。通过实验结果,可以了解岩土材料的水分特性、渗透性能以及水与岩土互动的特点。

现场观测记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现场水文地质和水文观测,包括地下水位、水温、地下水流动速率等参数的监测记录。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评估岩土材料的渗透性、渗流特性以及其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利用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如电法、雷达波测量等技术手段,获取岩土层的电阻率、介电常数等物理属性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岩土层的孔隙结构、含水率等水文性质。

3.3对岩土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试

岩土野外取样:在岩土地质勘察过程中,在不同深度和位置采集岩土样品。采样应根据工程需要,并严格按照规范的方法进行。采样时必须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

岩层钻探:通过岩层钻探获取岩体结构、层理、断裂与节理、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等信息。可以采用钻孔取心、岩芯提取等方式,获取更准确的岩土信息。

岩土室内试验:对采集的岩土样本进行实验室测试,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物理、力学、水文水力性质等多个方面的测试。包括颗粒分析、密度测试、固结压缩试验、抗剪强度试验以及渗透性试验等。

地球物理勘测:利用地球物理勘测手段,如重力法、电法、地震勘测等,获取岩土层的物理性质数据,如密度、电阻率、声波传播速度等。这些数据可用于辅助分析岩土的内部结构和性质。

岩土现场测试:在工程现场进行一系列测试,包括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渗流监测、土壤含水量测定、原位变形监测等。这些测试可以提供更真实的岩土环境下的数据,用于评估岩土性质和行为[3]

结语

水利工程中的岩土地质勘察问题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的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包括盲目性与不规范性、技术能力不足以及数据准确性问题等。通过综合治理措施的推行,可以为水利工程提供准确可靠的勘察依据,最大限度地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只有高质量的岩土地质勘察才能为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提供可靠的基础,为水利工程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松良.浅谈水利工程中地质勘察与岩土治理问题探究[J].水上安全,2023(03):44-47.

[2]冯祯辉,曹风旭,郭万鹏.水利工程中的岩土地质勘察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新科技,2022(11):147-148.

[3]王鲁昌.水利工程中的岩土地质勘察存在的问题探索[J].珠江水运,2021(19):86-8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