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地基处理技术探讨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常胜

安徽开源路桥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

道路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地基处理技术的选择和实施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耐久和经济效益。在施工过程中,地基的稳定性、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是评价地基处理效果的重要指标。从地基处理的重要性出发,探讨多种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在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地基处理技术

正文


引言

地基处理是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防止不均匀沉降和其他地基问题。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地基处理方法被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1地基处理技术概述

在地基处理中,常用的技术包括换填法、预压法、强夯法、化学加固法等,每种技术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和优势。换填法通过挖除不良土层并换用优质填料,以提高地基整体承载力,适用于浅层软弱土的处理;预压法借助施加荷载的方式预先消除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常用于软土地基的长期稳定土;强夯法通过重锤反复夯击地基表层,以提高土体密实度和承载能力,适合处理一般中密土层或碎石土层;化学加固法则是采用化学药剂来改变土体的性能,通过化学反应提升土壤强度和稳定性,适用于多种复杂地质状况的改善。这些技术各具特点,必须根据工程具体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案,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稳固。

2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地基处理的重要性

地基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防止路基沉降和变形,确保桥梁和道路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通过地基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满足道路桥梁的设计要求,避免因地基承载力不足导致的结构破坏。地基处理可以改善地基的不均匀性,减少地基沉降差异,防止路面出现裂缝和坑洼,提高道路的平整度和使用寿命。合理地选择和实施地基处理技术,可以减少对地基加固材料的依赖,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效的地基处理技术可以缩短地基加固时间,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按时完成。地基处理技术能够适应不同地质条件,包括软土地基、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特殊地质环境,提高施工的适应性。科学合理地处理地基,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减少地基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粉尘等污染。地基处理是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地基处理能够为后续施工提供坚实的基础,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水平。通过有效的地基处理,可以减少路基路面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和维修费用,降低运营成本。

3道路桥梁施工中常见地基问题及成因

3.1承载力不足

承载力不足是道路桥梁地基中最为常见且影响深远的问题,当上部结构荷载传递至地基时,地基土层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来支撑结构物。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地基往往由软塑性黏土、粉质黏土、淤泥或泥炭等软弱土层组成。这些土层颗粒结构松散、有机质含量高、含水量大,土体应力应变特性较为复杂。在较小垂直荷载下,土体极可能产生过度变形或破坏,导致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究其成因,首先,成岩作用不足或长期地质变化不充分导致土体固结程度低,孔隙比高,黏聚力与内摩擦角较低。其次,人类活动对地层结构影响日益加剧,如过度开挖、填方或地下水抽排,都可导致土层结构松动与应力状态改变,使地基承载力进一步下降。

3.2地基沉降

地基沉降是指在荷载作用下,地基随时间逐渐产生的垂直变形。沉降问题广泛存在于各类地基中,特别是软弱土层深厚的区域。当道路和桥梁竣工后,结构荷载作用在地基上,土颗粒在应力重分布中不断调整位置,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从而引起地基固结沉降。这种过程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在沉降不均匀的情况下,上部结构将出现不均匀下沉,可能导致路面开裂、桥台翘曲、桥头跳车及桥梁附属结构的损坏。地基沉降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土层本身的压缩特性。软黏土、淤泥质土等高孔隙比土层在外荷作用下发生显著体积收缩;二是地下水位变化。当地下水位下降,土层有效应力增加,引发额外沉降;三是外部荷载和施工因素,如果填方加荷速度过快、地基预压不足、施工引起的振动或扰动,均可能加速沉降进程。地基沉降不仅影响结构物的安全使用,还会增加后期维护成本。

3.3液化与滑移

液化与滑移是地基在动力作用或饱和松散砂性土层条件下容易出现的特殊问题。液化是指在地震或振动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的土颗粒结构突然松动重组,孔隙水压力迅速升高,土体整体失去剪切强度而瞬间表现出类似液体的性质。液化发生后,地基失去承载能力,从而可能导致上部构筑物严重倾斜或倒塌。对于地震区的道路桥梁建设,液化问题是影响抗震设计的重要因素。滑移则多发生于倾斜地形或不稳定斜坡地貌处。当土层中存在软弱夹层或软弱面时,在应力调整或地下水浸润下,土体可能沿软弱面产生滑动,形成滑坡或地面位移。当道路桥梁处于有潜在滑移风险的地带,路基与桥台将遭受不均匀侧移作用,结构将受到额外的倾斜和剪切应力。导致液化与滑移的成因包括地层性质与外部动力条件。松散饱和砂层、粉砂层对动态应力敏感,在较小能量振动下即可液化。地震、爆破、交通荷载振动以及地下水位频繁变化均可引发液化风险。

4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地基处理技术应用

4.1强夯法 

强夯法是一种通过在地基表面反复投放重锤进行夯击,以提高地基土体密实度及其承载能力的地基处理方法。其基本过程包括使用起吊设备将几十吨的重锤提升到预定高度(通常为10~30米),然后自然下落冲击地面。这个过程通过多次重复夯击,使得地基土粒间的孔隙减少,土体压实,从而提高土的强度和承载能力。强夯法特别适用于不均匀松散填土、生土和碎石土等大孔隙率土质,夯击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力和振动波动加速了地基土颗粒的重新排列,并促使孔隙水及多余气体的排出,使土体达到密实状态。强夯法因其快速见效且不需填充其他材料,被广泛用于改善路基、机场跑道和填海区等工程项目的地基情况。强夯法广泛应用于多种地质条件的地基处理中,尤其适合处理一般松散砂土、碎石土和黄土等以及其厚度不大但需要提高承载力的地基土层。其在处理含水量适中且未饱和、对振动敏感程度中等以及平面范围较大的土层中表现尤为有效。在效果分析上,强夯法能够明显提高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减少地基的沉降,提高土体抗液化能力,并显著改善地基的变形性能。虽然强夯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振动影响,但其处理深度大、速度快且费用相对较低,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地基处理手段。然而,在邻近建筑物的情况下,需提前做好振动监测和防护措施,以避免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因此,强夯法需结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和项目具体要求综合评估后使用,以实现最佳的加固效果。

4.2预压法

预压法是一种通过在地基上施加附加荷载来压缩软弱土层,从而提前消除其沉降量的方法,其基本构造包括在待处理地基上堆载砂、土、石等材料,或使用水袋等设施,施加一段时间的静态荷载。施加的附加荷载使得地基土体内部的孔隙水压力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孔隙水排出,土体压密,最终达到预期的固结沉降。通过控制加载过程和时间,可以有效地使原本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的沉降在数周或数月内实现。预压法是基于超固结理论,即通过预先施加比实际使用条件更大的附加载荷,以提高土体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确保结构物在使用期内保持稳定。预压法特别适用于软土或松散土层地基,尤其是软黏土地区或淤泥质覆盖土地区,常用于高速公路、铁路和大型堤坝的地基处理中。其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消除软土地基的沉降,提升地基的长期稳定性,并减少后期维护成本。此外,预压法利用重力进行施工,相较于其他地基加固方法,其经济性和环保性较好。尽管如此,预压法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例如施工周期较长,通常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对于工期紧张的项目来说可能不适用。同时,预压法对场地要求较高,必须保证堆载区域的稳定和安全,且在高地下水位或不利气候条件下施工难度会增加。因此,在选择预压法时,应对工期、场地条件以及经济性进行全面评估。

4.3换填法

换填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地基处理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不良地基土层的上部或全部挖除,然后用性能更好的材料进行填筑,以达到改善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的目的。具体方法包括挖除软弱土层或不适用土层,填入具有较高承载能力的材料,如粗砂、碎石或其他颗粒状材料,再进行密实压实处理,从而形成一个承载稳定的基层。这一方法适用于处理浅层软弱土层,尤其是在施工中空间有限、需要快速处理地基情况下,换填法具有施工简单、材料易得、见效快等特点。换填法的应用需考虑地质条件、工程需求以及施工环境。其适用于软弱土层较浅且不均匀性强的区域,尤其在地下水位较低的情况下效果最佳。然而,换填法不适用于深层处理,因为深层换填会使工程量和成本显著增加。此外,对于现场存在地下障碍物或紧邻建筑物的情境,换填的实施可能受到限制。虽然换填法施工简单、见效快、材料易于利用,但其缺点在于对地下水影响较大,且在高水位区域可能引发填料流失或稳定性问题。总而言之,换填法在特定的条件下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地基处理方法,但需对地基条件进行详细评估,以确保其适用性和效果。

4.4灌浆法

灌浆法是一种在道路桥梁地基工程中常用的加固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液态浆液注入土体或岩体的孔隙、裂隙中,待浆液凝固后,形成固结体,从而改善地基的工程性质。这种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能够有效处理包括松散砂土、裂隙岩体在内的多种地质条件。根据地基的具体情况,设计合理的钻孔位置和深度。钻孔的目的在于为灌浆浆液提供注入的通道。通过钻孔将液态浆液注入土体或岩体的孔隙、裂隙中。注浆过程中,需要控制浆液的流量和压力,以确保浆液能够充分填充孔隙和裂隙。注入的浆液与土体或岩体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逐渐凝固形成固结体。这一过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具体时间取决于浆液的种类和地质条件。固结完成后,对钻孔进行封孔处理,以确保加固效果不会因外界因素而受到影响。

4.5化学加固法

化学加固法在地基处理领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技术核心在于将特定的化学材料注入到地基土中,通过与土体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反应,进而实现地基强度与稳定性的显著提升。这种方法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它不仅能对常规的地基进行处理,对于各类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加固也展现出卓越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根据地基土的特性和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化学材料。常见的化学材料有水泥浆、石灰、硅酸盐、环氧树脂和聚氨酯等,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加固原理和适用条件。注入的化学材料在地基土中会与土体中的颗粒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例如,水泥浆的水化反应会生成坚硬的钙硅酸盐凝胶,而石灰的碳酸化作用会形成碳酸钙,这些化学反应会大大增强土体的力学性能。化学材料与土体结合后,会在土壤中形成一层或多层的加固层。这层加固层能够显著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对于防止地基沉降和滑移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渗透性强的土壤,需要选择具有良好渗透性的化学材料,如聚氨酯浆液,以确保加固材料能够有效渗透到土壤的深部,形成均匀的加固层。

5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地基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5.1智能化发展

展望未来,地基处理技术将朝着智能化方向不断迈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的融入,将使地基处理更加精准。通过智能系统对地基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分析,可以实现地基处理的智能化设计和施工。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地基的力学行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地基加固过程,使地基处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5.2环保型技术

随着社会对环保意识的不断强化,绿色施工理念深入人心。未来地基处理技术将更加注重环保,致力于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通过研发和推广使用生物加固、绿色填料等环保材料和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此外,优化施工工艺,减少施工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也是实现绿色施工的重要途径。

5.3新型材料的应用

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将是推动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的关键。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出现,为地基处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可以显著提高地基加固效果;复合材料则可以结合不同材料的优点,实现更优的加固性能。这些新型材料的应用有望带来地基处理效果和效率的显著提升。

5.4施工机械和设备的创新

地基处理技术的进步将带动施工机械和设备的不断创新。自动化、遥控化施工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将成为未来趋势。例如,智能钻机可以自动调整钻进速度和压力,确保钻孔精度;遥控喷浆设备可以在复杂环境下远程操作,提高施工安全性。这些创新设备的引入将极大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施工成本。

结语

地基处理技术在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是确保工程质量与结构安全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多种技术的分析比较,可以更好地选择适用于特定工程条件的地基处理方法。尽管当前技术已相对成熟,但随着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地基处理技术仍需不断创新和提升。未来,环境友好型和智能化的地基处理方案将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工程建设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改进空间。

参考文献

[1]石宝财.市政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J].交通世界,2024(11):120-121.

[2]孙怀文.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对软土地基处理的措施 [J].城市建筑,2023(29):160-161.

[3]彭浩.浅析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应用[J].科技资讯,2023(28):30-31.

[4]陈晓光.公路桥梁工程软土地基施工中技术处理要点探析[J].建材与装饰,2023(22):285-286.

[5]陈维,李广信.地基处理新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6]方秦生,张筑城.桥梁基础与地基处理技术研究[J].中国公路,2020(10):23-2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