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陈建雷

嘉善县太浦河红旗塘管理所 浙江省嘉兴市314100

摘要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资源管理、防洪排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利工程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个参与方,管理任务繁重复杂。水利工程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方式,往往依赖于人工记录和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信息化技术的引入,为水利工程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探索与分析水利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实现水资源的全面管理,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水利工程管理;应用

正文


引言

信息化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类场景中都得以广泛应用,不断推动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在水利工程规划、建设、运维的各个环节,利用合适的信息化技术,能够推动管理工作朝向高效率、精细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对推动我国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信息化技术概述

信息化技术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的过程,涵盖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多个领域,旨在提高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利用效率。在各行各业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提升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和增强决策能力的重要方式。

2水利工程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意义

2.1有利于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

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技术,施工方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数据分析,然后利用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收集施工现场的各种数据,掌握土质情况、水位变化、施工进度等数据信息,帮助施工方更加准确地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施工方案。同时,在施工现场通过建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各个参与方可以实时共享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信息,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和问题的高效沟通和协调,有效减少施工中的误解和矛盾,提高施工的整体效率。

2.2有利于加强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最为显著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加强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帮助施工单位进一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在施工环节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尤其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能够对施工现场的温度、湿度、土质等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施工条件符合工程要求。在施工现场利用监测系统通过对施工进度、人员、设备等方面的实时数据采集,还能够进一步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避免出现进度延误、资源浪费等问题。

3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建立安全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施工现场的危险因素。系统能够根据预设的阈值和算法,自动判断危险因素的等级,并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提醒施工人员采取防范措施。安全培训信息化通过在线课程和模拟演练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效果显著。在线课程可以让员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种安全知识和技能。模拟演练则能够让员工在虚拟的环境中亲身体验安全事故的发生过程,学会正确的应对方法和逃生技巧,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快速响应和处置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系统能够迅速收集事故信息,定位事故地点,启动应急预案,调配救援资源。通过智能监控和数据分析,工程项目能够更好地评估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优化资源利用,促进绿色施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2在水资源调度中的应用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性,决定了科学调度的重要性,信息化技术为水资源调度搭建起智能管控桥梁。水文遥测站网广泛布设在流域各处,可以实时采集雨情、水情信息;卫星遥感技术则突破地域限制,可以周期性扫描大面积水域、植被覆盖情况,精准估算区域水资源量;无人机低空探测灵活穿梭于山区、峡谷等水文监测薄弱地带,可以补全水文数据拼图,全方位获取水资源原始信息。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收到数据后,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专业水文模型,对历史降水、蒸发、径流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结合当下气象预报信息,精准预测不同时段、不同区域水资源供需态势,模拟水资源在复杂水系网络中的动态变化。智能决策平台作为水资源调度中枢,综合考量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刚需及生态流量底线等多元因素,运用运筹学算法、人工智能优化算法在线生成科学、合理的调度方案。管理者可远程操控流域内泵站、水闸精准开合,实现水量跨区域、跨时段动态调配。在枯水期优先保障居民生活与重要工业用水,合理削减农业灌溉水量;在丰水期拦蓄多余水量,回补地下水,达成水资源全年均衡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度与管理,提升利用效率。

3.3在施工过程管理中的应用

施工进度的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整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显著提升。该系统能够实时采集施工现场的各类数据,精准反映工程进度的当前状态。一旦检测到进度延迟,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信号,相关人员可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以确保工程按既定计划顺利推进。通过远程监控施工现场设备的运行状况及人员作业情况,为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借助安装在设备及关键部位的传感器,系统可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参数及工作状态,若出现异常情况可迅速报警,防止设备故障引发安全事故。同时,对人员作业的远程监控能够规范操作行为,防止违规操作引发的质量问题。施工材料的管理信息化使得材料采购、库存及使用的全过程均在严格监管之下。从材料采购计划的制定、采购合同的签署,到材料的入库、出库及实际使用,每个环节均有详细记录和数据追踪,以确保材料的质量和使用的合理性。

3.4设备维护中的应用

在现代水利工程维护工作中,智能技术以其出色的效率与智慧支持,利用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等前沿技术,有效预测和管理水利设施的运行状态,准确判断问题并进行维护时机的优化调整。借助智能技术的先导作用,可以对设备的健康状况进行预测性分析,通过海量历史数据的挖掘,构建出对设备运行状态的预测模型,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这一措施能够在问题暴露之前,提前开展必要的维护措施,减少或防止设备停机带来的影响,进而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此外,在故障排查方面,智能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够通过持续监测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和设备运行情况,自主发现异常,精确锁定故障点,并提供详尽的故障排除方案,显著缩短了故障诊断时间,提升了快速响应机械问题的能力。

结语

运用各项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实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时,能够使工程内的相关管理人员提出更准确、恰当的决定策略,并对于整个水利工程建设有推动作用。运用高精信息化技术手段不仅能够达到管理工作科学性与有效性的目的,还能够将各项资料信息实施共享,避免了大量工程中出现信息扎堆的情况,并且能够快速的将资源进行整理调配,以提高工程建设管理的质量水平。因此,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要恰当地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李维琴.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与创新,2025,(09):211-214.

[2]默建刚.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运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10):208-210.

[3]金磊,王立伟.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研究[J].水上安全,2025,(06):94-9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