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厂房非抗爆墙体抗爆改造结构设计优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化工厂房;非抗爆墙体;抗爆改造;结构设计;优化研究
正文
引言
化工生产过程中,诸如氢气、乙炔、苯等易燃易爆物质大量存在,这些高危化学品在储存、反应和输送环节,一旦遭遇明火、静电或操作失误,极易引发剧烈爆炸。厂房中的非抗爆墙体在爆炸产生的超压冲击波作用下,犹如脆弱的屏障,难以抵御强大冲击,常导致墙体坍塌、碎片飞溅,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开展化工厂房非抗爆墙体抗爆改造结构设计优化研究,对提升厂房安全性、推动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墙体抗爆问题分析
(一)材料强度层面的脆弱性
化工厂房非抗爆墙体多采用传统砖石、混凝土等材料,这些材料在日常使用中能够满足常规荷载要求,但面对爆炸荷载时却暴露出先天不足。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以超音速扩散,瞬间形成的压力峰值远超普通墙体材料的极限强度。砖石墙体在冲击波冲击下,砖块间的砂浆连接率先失效,导致砖块崩解飞散;混凝土墙体即便未立即破碎,也会因内部应力集中产生大量裂缝,这些裂缝如同脆弱的血管,在后续冲击波作用下迅速扩展,使墙体失去完整性。更关键的是,这些传统材料缺乏吸收能量的特性,无法将爆炸能量有效转化,致使墙体承受的冲击力持续累积,最终走向破坏。
(二)连接构造的薄弱环节
墙体与框架结构的连接部位是抗爆体系中的 “阿喀琉斯之踵”。在爆炸瞬间,墙体因惯性作用产生巨大位移,而框架结构由于刚度差异,对墙体的约束与墙体自身运动形成对抗。这种复杂的受力状态下,传统的简单锚固或搭接连接方式难以承受。比如常见的马牙槎砌筑连接,在爆炸冲击力下,墙体与构造柱之间的咬合力迅速失效,导致墙体从框架中脱离;预埋件连接若设计不当,也会出现钢板撕裂、螺栓拔出等问题。连接节点一旦破坏,墙体就如同脱缰野马,不仅自身丧失抗爆能力,还可能因倒塌对周边结构和人员造成二次伤害,加剧灾害后果。
(三)爆炸荷载特性带来的挑战
爆炸荷载与常规静力荷载截然不同,其具有瞬时性、脉动性和方向性的特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在极短时间内达到峰值,随后又迅速衰减,这种动态加载过程使墙体承受的应力波不断反射、叠加,形成复杂的应力场。爆炸冲击波并非均匀作用于墙体,而是会因厂房布局、障碍物等因素产生绕流和反射,导致墙体不同部位受力不均。传统非抗爆墙体设计未考虑这些动态特性,在爆炸发生时,墙体无法适应荷载的快速变化和复杂分布,薄弱部位率先破坏,进而引发整体结构的连锁失效,威胁整个厂房的安全。
二、传统设计的局限
(一)增加墙体厚度的低效性
传统抗爆改造中,增加墙体厚度是最直接的应对方式。这种做法看似增强了墙体的抵抗能力,实则存在诸多弊端。一方面,额外的墙体材料显著增加了建筑自重,给厂房基础和框架结构带来更大负担,可能引发基础沉降、梁柱变形等次生问题。另一方面,单纯加厚墙体对爆炸荷载的抵御效果有限。爆炸冲击波的破坏力并非仅取决于墙体厚度,更依赖材料的韧性和能量吸收能力。加厚后的普通砖石或混凝土墙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破坏时间,但仍无法改变材料本身脆性大、耗能差的本质,在高强度爆炸荷载下,依然难以避免开裂、破碎的命运,且厚重的墙体还会挤占厂房内部宝贵的生产空间,影响设备布置和人员通行。
(二)构造柱设置的局限性
设置构造柱曾被视为增强墙体稳定性的有效手段,但在抗爆改造中却暴露出明显不足。构造柱主要通过约束墙体变形、增强墙体整体性来提高抗震性能,但爆炸荷载与地震荷载的作用机理存在本质差异。地震荷载是低频、持续的往复作用,而爆炸冲击波是高频、瞬时的脉冲作用。构造柱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墙体平面外位移,但无法解决墙体材料自身抗冲击能力不足的问题。在爆炸瞬间,构造柱与墙体之间的连接界面易因应力集中产生破坏,且构造柱自身在高强度冲击波作用下也可能发生剪切破坏或压弯破坏。
三、优化设计思路
(一)高性能材料的革新应用
优化设计的首要突破在于新材料的选用。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成为抗爆墙体的理想选择,其由高强度纤维(如碳纤维、玻璃纤维)与树脂基体复合而成,兼具高强度和高韧性的双重优势。碳纤维的抗拉强度可达普通钢材的数倍,能够有效抵抗爆炸冲击波产生的拉应力;而树脂基体则赋予材料良好的变形能力,使复合材料在受力时能够通过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滑移、纤维拔脱等机制耗散能量。
(二)创新结构形式的协同增效
夹层结构设计是优化方案的核心创新点。这种结构由外层高强度面板、中间吸能层和内层支撑层组成,各层分工明确、协同工作。外层面板采用高强混凝土或钢板,如同坚固的盾牌,能够直接抵御爆炸冲击波的初始冲击,将大部分能量反射或扩散;中间吸能层填充泡沫铝、橡胶等高弹性、低密度材料,这些材料在冲击波作用下发生大变形,通过塑性变形、摩擦生热等方式将能量转化为热能消散;内层支撑层则采用钢结构框架,为墙体提供稳定的骨架支撑,确保墙体在吸收大量能量后仍能保持整体稳定性。夹层结构通过材料与结构形式的巧妙结合,形成了 “刚柔并济” 的抗爆体系,使墙体在爆炸荷载下既能有效抵御冲击,又能最大限度减少自身损伤。
四、结构体系构建
(一)外层防护层的功能设计
外层防护层作为抗爆结构的 “第一道防线”,其设计需兼顾强度与耐久性。选用高强混凝土时,通过优化配合比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冲击性能,添加钢纤维或合成纤维增强混凝土的韧性,防止其在爆炸冲击波作用下发生脆性破坏。若采用钢板作为外层材料,则需进行合理的板厚设计和加劲肋布置,使钢板在承受冲击波压力时不易发生局部屈曲。外层防护层表面还可喷涂特殊防护涂层,该涂层具有抗爆、防火、防腐多重功能,既能进一步提高防护层的抗冲击性能,又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二)中间吸能层的材料选择与布置
中间吸能层作为抗爆结构的核心耗能部件,如同一位能量 “吞噬者”,其材料性能是决定墙体抗爆效果的关键因素。泡沫铝作为理想的吸能材料,以其独特的多孔结构成为抗爆 “主力军”。当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呼啸而至,泡沫铝内部的孔隙如同一个个微型缓冲室,在强大压力下逐渐被压缩,通过塑性变形将冲击波携带的巨大能量转化为自身形变的 “能量储备”,从而有效削弱冲击波的破坏力。橡胶材料同样在抗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凭借自身优异的弹性,在冲击波作用下迅速发生弹性变形,同时利用内部的分子摩擦,将能量以热能等形式耗散出去。
在吸能层的布置策略上,可根据爆炸荷载的特性采用精妙的梯度设计。靠近外层防护层的区域,如同抵御冲击波的 “先锋阵地”,需使用密度较高、强度较大的吸能材料。这些材料能够凭借自身的坚固特性,在冲击波初始高强度冲击时,像坚固的盾牌一样将大部分能量阻挡、吸收;而靠近内层支撑层的区域,则采用密度较低、吸能效率更高的材料,它们如同 “善后能手”,能够精准捕捉并吸收剩余能量,确保整个抗爆结构的安全性。吸能层的结构设计同样大有可为。将其设计成蜂窝状或波纹状,就好比为材料打造了更多的 “能量捕捉面”。
五、数值模拟验证
(一)模型构建的精细化处理
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时,模型构建的准确性是验证优化设计有效性的基础。对墙体结构进行精细化建模,考虑墙体各组成部分的实际几何尺寸、材料属性和连接方式。对于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采用分层壳单元模拟纤维与基体的协同工作;夹层结构中的各层材料分别赋予相应的本构模型,如泡沫铝采用多孔材料模型,橡胶采用超弹性模型。在处理墙体与框架结构的连接节点时,根据新型连接方式的力学特性,选用合适的弹簧单元或阻尼单元进行模拟,精确反映节点的受力变形行为。
(二)爆炸工况的多样化模拟
为全面验证优化设计的可靠性,需模拟多种爆炸工况。根据化工厂房可能发生的爆炸场景,设定不同的爆炸当量、爆炸位置和爆炸时间历程。模拟近距离爆炸时,冲击波峰值压力高、作用时间短,重点考察墙体在高强度冲击下的瞬间响应;模拟远距离爆炸时,冲击波衰减明显但作用范围广,关注墙体在持续压力作用下的长期变形。还需考虑爆炸冲击波的方向性和绕流效应,通过改变爆炸源的方位和厂房内部布局,模拟不同方向冲击波对墙体的作用。
六、工程应用实践
(一)施工过程的严格把控
在实际化工厂房抗爆改造工程中,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结构的最终性能。施工前,对进场的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泡沫铝等新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材料性能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针对夹层结构的特殊构造,制定详细的施工工艺标准。在铺设中间吸能层时,严格控制材料的铺设平整度和密实度,避免出现空隙或褶皱影响吸能效果;在连接各层结构时,按照设计要求选用合适的粘结材料和连接方式,确保层间粘结强度和传力可靠性。加强对墙体与框架结构连接节点的施工质量控制,对新型连接构造的安装精度进行严格检查,保证节点的承载能力和延性达到设计指标。
(二)质量验收的全面评估
工程验收阶段,采用多种检测手段对墙体抗爆性能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红外热成像检测,检查墙体内部是否存在缺陷,评估各层材料之间的粘结质量。对墙体进行现场加载试验,模拟爆炸荷载的作用效果,测量墙体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响应,验证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还需对新型连接节点进行专项检测,通过拉拔试验、剪切试验等评估节点的力学性能。验收过程中,邀请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专业人员组成验收小组,结合检测数据和现场实际情况,对墙体抗爆改造工程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结语
化工厂房非抗爆墙体抗爆改造结构设计优化,通过系统分析现有墙体抗爆性能薄弱环节,如材料韧性不足、连接构造缺陷等问题,创新性引入耗能减震设计理念与模块化加固技术。未来,随着化工行业向大型化、集约化发展,以及安全标准的持续升级,亟需进一步探索新型纳米增强复合材料与智能传感监测技术,实现抗爆墙体结构的智能化实时预警与精细化动态设计,为化工厂房安全筑牢技术屏障,推动化工行业安全、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卫永,张正明,吴波。爆炸荷载作用下砌体结构抗爆性能研究 [J]. 建筑结构学报,2017,38 (04):132-141.
[2] 周云,邓雪松,吴从晓。抗爆结构研究进展 [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32 (03):1-12.
[3] 黄晨光,虞吉林,李英雷。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研究进展 [J]. 力学进展,2012,42 (05):547-576.
[4] 陈力,杨森,王涛。钢结构抗爆设计研究 [J]. 建筑结构,2018,48 (09):1-7.
[5] 赵秋红,李帼昌,王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抗爆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J].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36 (03):1-11.
[6] 刘锋,徐赵东,王景玄。爆炸荷载下建筑结构动态响应与抗爆设计研究 [J]. 振动与冲击,2020,39 (12):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