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给排水工程全过程管控体系构建与标准化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市政给排水工程;全过程管控;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平台
正文
引言
城市给排水系统作为基础建设的关键构成要素,其施工质量与运维水平深刻影响着都市运转效能与市民日常体验。伴随项目体量持续扩张及管理难度递增,原有割裂式、低效协同的运作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精细管理与效能提升的要求。全周期管理思维的导入,为打通各业务环节壁垒与实现资源合理化调配开辟了新思路。同步推进的规范化协作体系打造,则是确保工程品质、安全性能及团队配合效率的重要保障。本研究着重分析上述两项要素的整合方案与落地实施方法。
一 、市政给排水工程全过程管控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构建价值
全过程管控机制着重于建设项目从规划审批、方案设计、工程实施直至后期运维的完整周期监管,其核心在于解决传统分段管理模式产生的数据断层与权责不清现象。该体系植根于系统化工程管理理论、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方法以及当代项目管理技术,突出多环节、跨领域的资源整合与协作配合。市政给排水系统建设涉及多工种协同作业、施工流程交错、专业技术融合等复杂特性,必须采用全周期管理思维协调各环节资源调配与质量监督。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既能优化施工组织效能与监管准确性,又可完善风险预判及处置体系,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和投资成本的统筹管理,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提供规范化保障与专业化支持。
二、市政给排水工程项目实践中存在的典型管控难题
(一)规划设计环节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前期工作割裂脱节
在市政给排水系统建设过程中,前期规划与方案设计作为工程推进的首要环节,其专业水准将显著制约后期建造及维护管理的顺畅程度。但现实情况是,该阶段工作普遍面临技术标准差异化、规范要求与实际需求脱节、交付文档格式不统一等突出矛盾,造成各协作单位间数据交换受阻、配合效率不理想。某些设计机构由于缺乏整体性思维,过度聚焦于图纸文件的提交任务,现行设计体系未能充分考虑施工维护环节的实际需求,导致规划方案与落地执行存在显著断层。同时,当前设计过程中技术参数不统一、数据交互协议缺失以及协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大幅提升了各环节间的技术整合复杂度。
(二)施工阶段进度成本质量三重控制失衡问题突出
市政给排水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多方协调,管理复杂度高,工期、造价与品质三者平衡难度较大。为追赶施工节点,经常出现缩减工艺流程、同步开展多项作业等情况,导致质量管控效果打折扣。在成本控制要求下,某些施工方会选用低标号材料、简化操作步骤,埋下质量隐患。此外,施工作业缺乏规范化要求和实时监督,监理响应不及时,问题整改流于形式,造成质量缺陷不断累积。当前管理实践中存在信息化工具运用不充分的问题,这直接制约了现场作业的灵活调控效能,使得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管理三大体系难以实现有机衔接。究其根源,主要在于缺失全流程的系统规划与规范化操作体系,造成各部门运作孤立、协作链条断裂。
(三)运维阶段数据采集滞后信息孤岛问题制约智能管理
市政管网系统在投入实际使用后,其日常管理、异常排查及维修安排均需依赖动态数据支撑。但现行管理机制中常见数据收集延迟、规格不统一、同步不及时等状况,造成信息更新缓慢、数据准确性不足。此外,不同监测设备、调控终端及数据平台间缺少规范化的对接方式和传输协议,导致信息壁垒,极大制约了数据的互通与整合应用。远程监测、智能诊断及自动化调控等关键功能实施受阻。相当比例的运维任务仍需依靠人工巡查与纸质记录,系统化支撑不足,工作效率低下且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满足精益化运营需求。
三、构建标准化与协同融合的全过程管控优化路径
(一)建立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全过程数据集成与动态监管体系
市政给排水系统的建设过程包含前期规划、方案设计、工程实施及后期维护等多个阶段,涉及的数据种类繁杂且获取渠道各异,迫切需要采用数字化管理方式完成全流程数据融合与实时监控。通过搭建融合建筑信息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和物联网感知等先进技术的数据平台,能够有效整合项目各阶段产生的海量信息,实现建设过程中的数据自动采集与智能处理,消除设计文件、现场施工、设备监测等环节的信息孤岛现象。系统需集成图形化呈现、实时告警及异地监控能力,强化监管过程的公开性与处置时效。此外,通过建立渐进式数据规范与交互协议,促进多方在共享平台上的协作配合与全流程管控,助力管理体系由固定存档向持续改进升级,为规范化运营与智慧化研判奠定信息基础与实施条件。
(二)推动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标准体系与技术流程融合应用
市政给排水系统的建设涵盖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及后期维护等关键环节,长期以来各环节标准不统一、工作流程割裂,导致信息传递受阻和协同效率不足。为提升全周期管理效能,必须推进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三个维度的标准整合与流程优化。通过建立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对接规范及数据交互协议,确保各环节实现高效衔接与信息互通。此外,需将规范要求深度整合到建筑信息模型构建、自动化监控系统以及设施运维管理等技术环节,确保标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兼具操作可行性与灵活调整空间。构建贯穿项目全周期的标准化体系,既能显著提高工程品质与管控效率,也为推进全过程数字化升级和智能监管奠定了制度保障与技术依托。
(三)构建多主体协同的组织管理机制与职责分工体系
市政给排水系统的建设与运营牵涉到多个责任主体,包括政府监管部门、规划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工程监理以及后期维护团队等。由于各主体间协作不畅,往往会出现职能交叉、信息传递延误和处置效率低下等问题。为提升项目全周期管理效能,必须建立跨部门协作体系,清晰界定各参与方在项目各环节的权责范围与配合方式。建议设立综合协调机制或专项管控系统,集中调配各类要素、明确职责分工、跟踪实施进度,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运作模式。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建立边界清晰、权责对应的岗位责任网络,优化各参与方在规范落实、信息传递与品质管控中的协作效能,增强项目运作的整体性和应变能力,为规范化与全周期管控奠定制度基础。
结语:市政给排水工程因其高度复杂和系统化的特性,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并依托标准化协作机制,确保各环节紧密配合与高效联动。通过推进数字化平台搭建、统一标准体系整合以及多元主体协调机制优化,能够显著提高项目全周期的建设品质、安全性能与运营效能。后续发展需着重强化技术融合与机制革新,促进市政工程管理模式从传统粗放式向精准化、智慧化升级,为城市基础建设提质增效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任庆军.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工程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发展[J].城镇建设,2024(7):26-28.
[2]李颖.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设计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3(7):72-74.
[3]刘洪涛.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及施工研究[J].门窗,2024(12):112-114.
[4]陈尚莲.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应用[J].大众标准化,2024(21):116-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