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风险智能识别与动态预警管理体系构建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李长乐

210213198907276215

摘要

本文聚焦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风险智能识别与动态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人工检查效率低、难以实时全面监控等。通过构建智能识别与动态预警管理体系,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手段,能够对施工现场的各类安全风险进行实时、精准的识别。基于识别结果实现动态预警,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提前采取措施加以防范,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率。本体系的构建不仅提高了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还能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的安全、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风险;智能识别;动态预警

正文

一、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风险智能识别技术

1. 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传感器是智能识别技术的基础,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压力传感器可以安装在脚手架、模板支撑等结构上,实时监测结构的受力情况。当受力超过安全阈值时,传感器能够及时发出信号,提醒管理人员采取措施,防止结构坍塌事故的发生。
  位移传感器可用于监测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情况。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安全问题。通过位移传感器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为施工调整提供依据,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气体传感器可以检测施工现场的有害气体浓度,如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在地下室、隧道等封闭或半封闭空间施工时,有害气体的积聚可能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气体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气体浓度,当浓度超标时及时发出警报,保障施工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2. 视频监控与图像识别技术

视频监控系统是施工现场常见的安全管理手段之一。通过在施工现场各个关键区域安装摄像头,可以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对监控视频进行分析,识别出施工现场的人员行为、物体状态等信息。
  图像识别技术还可以识别施工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人防护用品。如果发现有人员未佩戴防护用品,系统可以及时发出警报,提醒管理人员进行干预。另外,图像识别技术还可以对施工现场的物料堆放情况进行监测。如果发现物料堆放不规范,存在倒塌、滑落等安全隐患,系统可以及时预警,督促施工人员进行整改,确保施工现场的整洁和安全。

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动态预警机制

1. 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是实现动态预警的关键。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历史安全数据、当前的施工环境和施工工艺等因素进行分析,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和图像识别结果,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将评估结果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如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等。
  风险评估模型还可以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不断学习和优化。随着施工现场安全数据的不断积累,模型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安全风险,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预警规则的制定

根据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警规则。对于不同的风险等级,设定不同的预警方式和处理措施。
  例如,当风险等级为低风险时,系统可以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向管理人员发送预警信息,提醒管理人员关注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当风险等级为中风险时,除了发送预警信息外,系统还可以自动启动相关的监测设备,加强对风险区域的监控。当风险等级为高风险时,系统应立即发出声光警报,通知施工人员停止作业,撤离现场,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预警规则还应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当施工工艺、施工环境等因素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预警规则,确保预警机制的有效性。

3. 预警信息的发布与响应

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和有效响应是动态预警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当系统检测到安全风险并触发预警时,应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相关人员。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如短信、邮件、手机应用程序、施工现场的广播系统等。建立完善的响应机制,明确不同人员在收到预警信息后的职责和处理流程。
  例如,当管理人员收到预警信息后,应立即组织人员对风险情况进行核实和评估,并根据预警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施工人员在收到预警信息后,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停止作业,撤离现场。通过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机制,提高了施工现场应对安全风险的能力。

三、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风险智能识别与动态预警管理体系的实施与优化

1. 体系的实施步骤

体系的实施需要制定详细的步骤和计划。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确定体系的功能需求、技术架构和数据接口等。根据规划和设计方案,采购和安装相关的传感器、监控设备等硬件设施,并进行系统的集成和调试。
  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体系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体系运行中的职责和权限。在体系试运行阶段,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体系正式运行后,持续收集和分析安全数据,不断总结经验,为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

2. 体系的优化策略

体系的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安全管理需求的不断提高,需要对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升级。
  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风险评估模型和预警规则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分析历史安全数据和实际发生的安全事故,找出模型和规则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完善。
  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体系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安全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潜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加强与其他管理系统的集成,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整体效率。

3. 体系的效果评估

对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是确保体系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可以从安全事故发生率、预警准确率、管理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估。
  通过对比体系实施前后的安全事故发生率,评估体系对降低安全事故的作用。统计预警信息的准确率,分析预警机制的可靠性。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了解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体系的满意度和使用体验。
  根据评估结果,总结体系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通过持续的效果评估和优化,不断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风险智能识别与动态预警管理体系的性能和作用。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风险智能识别与动态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的一次重要创新。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需求,而智能识别与动态预警管理体系的出现,为解决施工现场安全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断完善体系的功能和性能。要加强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推动智能识别与动态预警管理体系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体系的不断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为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屹航,耿杰,张肖,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措施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24,46(03):I0019-I0019.

[2] 李贤,吕冰.基于前端智能感知的电力基建现场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J].兵工自动化,2025,44(01):43-4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