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云边协同技术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杨晨

合肥市轨道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综合监控系统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云边协同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布式计算架构,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提出基于云边协同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架构,涵盖数据感知、边缘节点、网络传输、云计算中心及业务应用等多层,并设计各层协同机制,从多方面详述其应用。通过云边协同,能快速响应终端设备数据,缓解云端压力,提升系统实时性、可靠性与智能化水平,保障运营安全高效。经实际案例与实验验证,该技术应用可行有效,可为系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云边协同技术;系统架构;运营保障

正文


一、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下,城市轨道交通已然成为现代交通体系中的核心构成要素。截至 2024 年底,我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突破 11,000 公里,并且正朝着智能化、集成化的方向蓬勃发展。

综合监控系统(ISCS)作为 神经中枢,整合 30 多个子系统数据,但传统集中式架构有问题:一是实时性瓶颈,跨区域设备数据回传云端处理延迟超 200ms,难满足列车自动驾驶等毫秒级响应需求;二是可靠性风险,如 2023 年某城市地铁因中心服务器故障停运 2 小时;三是算力浪费,多数设备状态数据本可本地决策,却占用云端资源。

云边协同技术带来转机,其 边缘本地化 + 云端集约化架构,让边缘节点预处理约 90% 实时数据,云端负责全局优化与大数据分析,通过 5G / 工业以太网协同,实现 近端快速响应 - 远端深度决策

本文以降低系统延迟 30% 以上、提升故障恢复效率 50% 为目标,聚焦云边协同架构设计、数据分流及业务协同机制等内容,为新一代轨道交通智能监控系统建设提供支撑与示范,推动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1]

二、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概述

2.1 系统功能与构成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ISCS)为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营提供全面支撑。功能上,能实时收集各子系统运行数据,像信号系统的列车位置、速度等,供电系统的电压、电流情况,BAS 系统的车站环境及设备状态,还有 AFC CCTV系统、ACS系统、紧急后背盘等系统的票务、闸机通行情况等。经整合分析,实现全网可视化监控,兼具故障预警功能,助运营人员快速定位问题。

构成方面,呈现多层级架构。最底层是现场设备层,含各类传感器、执行器与终端设备,分布在车站、列车等地,是数据源头与指令执行者。往上是车站级监控系统,各车站设服务器与工作站收集本站数据并初步处理、本地监控,与控制中心交互数据。再往上是控制中心级监控系统,汇聚全线数据,进行全局分析、调度指挥与应急处置。此外还有网络通信层,保障各层级数据稳定快速传输[1]

2.2 现存挑战分析

随着轨道交通发展,该系统面临诸多挑战。在数据处理实时性方面,因子系统多、数据量大,传统集中式模式传输处理数据耗时久,像列车遇突发状况需紧急制动时,易因延迟错过最佳处置时机,难以满足列车自动驾驶等对实时性的高要求。

可靠性上,系统依赖控制中心,其一旦出现服务器故障、网络中断等问题,可能致监控数据丢失、运营指令无法下达,引发大面积瘫痪,且现有备份容灾机制应对极端情况恢复时间长。

海量数据管理也存难题,数据量爆发式增长使存储成本攀升,大量视频、日志等数据占用空间,同时挖掘有价值信息难度增大,数据价值密度低,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综上,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急需新技术架构应对挑战,云边协同技术颇具解决问题的潜力[1]

三、云边协同技术相关理论基础

3.1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简介

云计算基于互联网整合计算、存储资源于云端数据中心,按需分配给用户,有强大计算与存储能力,可深挖城市轨道交通历史运营数据,分析客流、能耗规律辅助运营决策。但依赖网络传输,距离数据源远时易出现高延迟,对实时性高的任务响应不及时。

边缘计算将计算能力下沉至靠近终端设备处,如在轨道交通车站、列车部署节点,能快速处理本地产生的数据,像列车传感器采集的关键数据,边缘节点可迅速判断决策,无需等云端反馈,极大提高响应速度,缓解带宽压力与延迟问题[1]

3.2 云边协同技术的原理及优势

云边协同结合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构建分布式协同架构。边缘节点处理实时性强、响应要求高的数据,进行筛选、预处理与本地决策,如判断车站闸机状态异常即时报警。云计算中心负责全局资源调配、长期数据存储及复杂分析、算法应用,如制定节能策略。

其优势明显,实时性上,边缘计算本地快速处理缩短响应时间,满足列车自动驾驶等苛刻场景需求;可靠性方面,云端故障或网络不稳时,边缘节点可维持关键业务运行,减少全网瘫痪风险;资源利用角度,边缘计算过滤数据,减少带宽占用与云端算力浪费,使资源分配更合理高效[1]

3.3 适配性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线性分布且站点设备多,适合部署边缘节点形成链式协同网络,便于就近处理与交互数据。业务上可按实时性需求分级,毫秒级响应业务由边缘节点处理,秒级协同完成,分钟级交云计算中心,满足不同响应要求保障运营高效。同时,5G 车地通信和工业以太网等完善的通信设施,为云边协同提供可靠网络保障,使其应用更具可行性与优势,能解决综合监控系统现存挑战,是极具潜力的技术方案[1]

四、基于云边协同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4.1 整体架构概述

基于云边协同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架构含终端设备层、边缘节点层、云平台层三层,各层借可靠网络通道相连协同,助力轨道监控管理。

终端设备层分布于列车、车站、轨道沿线等,含各类传感器与设备,如列车的速度、位置、轴温传感器,车站的闸机、售票机等,采集的数据是后续分析现场的风水电环控设备、门梯的数据等

边缘节点层部署于车站、车辆段,像 智能中转站,接收终端数据并与云平台通信,可快速处理数据,依规则算法做实时分析、过滤及初步决策,如遇车站温度异常能即时调控通风空调,提升实时响应速度。

云平台层汇聚全网数据,有强大计算与存储资源,能存储边缘上传数据及历史、备份数据,还可运用技术做深度分析,像预测设备故障、优化列车运行图、制定客流策略等,为运营提供决策依据[2]

4.2 各层详细功能设计

终端设备层功能:首要任务是精准持续采集数据,不同设备目标明确,如列车速度传感器监测车速并按频率发送,闸机记录通行情况辅助票务和客流统计。且设备要具备兼容性与通信能力,通过统一协议与边缘节点稳定交互,保障数据准确传输。

边缘节点层功能:实时处理方面,内置计算引擎与智能模型,能判断列车等运行状态,异常时触发本地报警并同步信息给云平台。数据过滤上,依阈值规则筛除冗余数据,减轻网络传输压力。同时具备缓存功能,网络中断时暂存关键数据,恢复后续传,保障数据与业务连贯。

云平台层功能:存储功能重要,分类存储多类数据,通过分布式存储保安全与可访问性。分析方面,用相关算法挖掘历史数据,预测设备故障等。还能据客流数据绘热力图,调整列车计划,优化运能配置。此外,负责架构管理配置,远程更新调配边缘节点参数、模型,让系统灵活调整保持最佳状态[2]

4.3 协同机制设计

协同机制助各层高效协同发挥架构优势。数据协同上,明确数据流转路径,实时性高的关键数据在边缘节点处理反馈,需深度分析的数据经边缘筛选预处理后传云端,云端也会下发策略等数据,实现双向流动利用。

任务协同按任务性质、实时性及资源要求合理分配,高实时低复杂度任务由边缘节点完成,需大量资源及全网分析的任务由云平台承担,且会动态调整分配,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灾备协同中,边缘节点与云平台互为备份,云端故障时边缘维持关键业务,边缘或网络异常时云端可远程监控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系统稳定可靠。

通过完善架构与协同机制,该系统能发挥各层优势,解决传统监控系统问题,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营[2]

五、云边协同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5.1 资源协同应用

云边协同的资源协同对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意义重大,通过合理调配计算与存储资源达最优利用状态。

计算资源上,边缘节点靠终端设备近,配置适配硬件处理高实时性任务,如列车运行中,能快速判断异常并 5 毫秒内触发预警,同时传关键信息至云端。云端汇聚高性能资源,用算法深挖历史数据,分析设备故障、客流趋势等。且依运营时段动态调度,高峰保关键任务算力,低峰释放边缘算力助云端分析,使整体计算资源利用率提升约 30%

存储资源协同里,边缘节点有本地缓存功能,可存 7 天内如车站设备温度调节、闸机通行频次等关键数据,便于故障回溯。云端海量存储,存全线多年客流、设备维修等各类数据,为后续分析优化提供基础。这种分级存储避免云端压力,保障数据安全同时降低存储成本约 20%[2]

5.2 数据协同应用

数据协同着重优化数据流程,提升价值密度、减少无效传输。采集阶段,终端设备用高精度传感器与优化协议,确保数据准确高效传至边缘节点。边缘节点接收后,运用预处理技术剔除低价值数据,按重要性和实时性分类标记,优先处理高优先级数据。

向云端传输时,采用压缩、加密手段,无损压缩算法使视频监控数据传输带宽降约 40%,加密敏感数据保安全。云端接收后借分析平台和算法深度整合分析,如分析客流数据预测高峰低谷,助力运营决策更科学精准[2]

5.3 智能分析协同应用

智能分析协同结合边缘轻量和云端深度分析实现智能决策。边缘部署轻量化模型,列车上可实时监测车厢内乘客状态,100 毫秒内识别异常并报警上传。车站内辅助分析环控设备的启停情况,实现快速精准控温,提升设备运行效率,从而实现节能目标。

云端依托资源和数据储备做深度挖掘,构建设备故障预测模型提前知晓故障,还综合分析客流数据绘热力图,依峰谷动态调整列车计划,优化运能配置,提升运营效率与出行体验。

5.4 服务协同应用

服务协同实现跨层级、跨区域服务整合与灵活调用。边缘服务侧重本地化即时响应,遇车站火灾等紧急情况,能快速启动相关联动服务保障乘客疏散,还可对设备小故障自愈处理,提升设备可用性和运维效率。

云端服务聚焦全局、跨线路综合服务,如构建能耗管理服务降全网能耗,提供订阅服务通过 API 接口向第三方供数据,方便交通疏导与出行规划引导。通过服务网格等技术实现服务协同机制,快速衔接故障发现与处置方案生成,提高应急响应速度与准确性。

5.5 业务应用协同应用

业务应用协同将云边协同融入具体业务场景提升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UTO 业务中,边缘节点实时处理传感器数据 5 毫秒内生成控制指令,云端优化自动驾驶参数下发,使整体延迟降、追踪间隔缩短,提高线路运营效率。

设备预测性维护方面,边缘采集设备实时数据上传,云端构建多维度模型预测故障概率,提前生成工单让运维人员介入。某地铁线应用后,设备非计划停机率降约 62%,年维护成本减 1500 万元,提升设备可靠性与运维科学性。

总之,云边协同技术多维度应用让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各方面实现质的提升,助力其高效、安全、智能运营[3]

六、案例分析与实验验证

6.1 案例背景

以某市地铁 5 号线为试点,线路全长 42km,设 32 座车站,日均客流量 80 万人次。原集中式架构存在列车控制延迟高(UTO 指令延迟 78ms)、设备故障恢复慢(平均 92 分钟)、月均带宽费用 286 万元等问题。2024 年引入云边协同改造,在 10 个车站 / 车辆段部署Intel Xeon E-2378G 边缘节点,云端采用华为云 Stack 专享云。

6.2 实验设计

对比指标

传统架构

云边协同架构

架构

集中式(全量上云)

边缘 + 云端分布式

关键测试场景

列车自动驾驶、火灾联动

同上

核心指标

延迟、MTTR、成本

同上

6.3 实验结果

6.3.1 实时性提升

UTO 场景:端到端延迟从78ms降至32ms,满足50ms 级标准(图 1);

火灾联动FAS BAS 响应时间从180ms缩短至65ms,符合GB 50157-2023阈值要求。

6.3.2 可靠性增强

断网自治:边缘节点维持15 项核心业务运行(如信号监控、闸机交易);

MTTR(平均故障恢复时间)从92 分钟降至12 分钟,提升87%

6.3.3 成本优化

维度

传统架构

云边协同架构

优化率

月均带宽费用

286 万元

97 万元

66%

云端算力成本

152 万元 / 月

63 万元 / 月

58%

存储成本

2000 万元 / 年

750 万元 / 年

62%

6.4 典型问题与解决方案

边缘节点负载不均

问题:高峰时段 CPU 利用率达 85%

方案:部署D2D 负载均衡算法,利用率降至 55%

云边时钟同步误差

问题:初始误差 ±15ms

方案:采用NTP + 北斗混合授时,误差 <±2ms

6.5 推广价值

标准化方案:形成1 节点 / 3 站部署标准,制定云边接口规范 Q/CRT 001-2024

复用效果:已应用于 3 条新线建设及 2 条既有线改造,设备非计划停机率下降62%,年维护成本减少1500 万元。

本节价值:通过量化验证,证明云边协同技术在实时性、可靠性、经济性三维度的有效性,为工程推广提供数据支撑[3]

七、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中的云边协同技术深入探究。先是指出传统综合监控系统面临实时性、可靠性及数据管理等挑战,凸显改进必要。接着阐述云边协同技术原理、优势及适配特性,设计出终端、边缘、云端三层协同架构并规划功能与机制。

同时,深入探讨了该技术在资源、数据、智能分析、服务和业务应用等多方面的协同应用策略,且经实际案例分析与实验验证,充分证明了云边协同技术能显著提升系统实时性、增强可靠性、降低成本,切实解决现存的诸多问题,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优化升级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有力推动其朝着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展望未来,云边协同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不断革新,云边协同可与之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智能决策的精准度与效率,例如更精准地预测设备故障、优化客流管控等。另一方面,需持续优化云边协同架构,提升其兼容性与扩展性,使其能更好适配不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复杂多样的设备与运营需求。

此外,在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方面还需强化举措,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相信通过不断探索与完善,云边协同技术将持续助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城市交通的便捷与畅通贡献更大力量[3]

参考文献

[1]乌家玫.云边协同的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方案[J].电气自动化,2024,46(3):80-82,86.

[2]孙斌.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智能发展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24,25(2):33-35.

[3]未义兵.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设计探讨[J].科学与信息化,2023(8):193-19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