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边坡开挖支护;施工要点
正文
中图分类号:TV551.4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水利水电项目工程是中国基本性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高品质的水利水电工程能够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复杂性,其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工程项目的品质无法得到全面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边坡开挖支护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十分关键。它不仅关系到工程建设的环境营造,还直接影响到施工效率和施工安全。若边坡开挖支护技术应用不当,将严重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1]。因此,对这一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提升其应用效果,是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品质符合应用规范的重要手段。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推动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进步,为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实施和长期安全运营做出贡献。
1工程概况
枉水鼎城区二期治理工程主要针对枉水干流及其西支、东支的综合治理,涉及总河道长度16.2km,其中鼎城区15.45km,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0.75km。河道沿线地质条件复杂,部分区域坡度达到30°以上,土质为砂质壤土,含水率高达25%,使得岸坡在暴雨季节极易发生坍塌和滑坡现象,直接威胁到堤防的安全性,尤其是在洪水期,堤防的安全系数由原来的1.3下降到1.1。因此,岸坡稳定性成为此次治理工程的重点之一。为此,项目采用边坡开挖与支护技术,对总长13424m的岸坡进行综合整治,以保障堤防安全及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边坡开挖施工要点
2.1土方开挖
土方开挖主要分为地表土清除、临时排水设施建设、分层开挖三个阶段[2]。首先,在进行土方开挖前,需采用反铲挖掘机对地表植被、腐殖土等进行彻底清除,控制清除厚度在0.5m左右。其次,为防止施工过程中地下水和雨水对开挖面的影响,需建设临时排水设施。排水设施包括排水沟、集水井和排水泵。排水沟设置在开挖边界外侧,沟深0.6m,底宽0.4m,坡比1:1。集水井间距为50m,直径为1.5m,深度为2m。选用扬程为30m、流量为150m³/h的潜水泵进行排水。
接下来,遵循“从上至下、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进行分层开挖。开挖过程中。根据设计要求,土方开挖分层厚度控制在4-6m,确保上层开挖稳定后再进行下层开挖。采用1.6m³正铲挖掘机进行作业,挖掘机斗杆长度为12m,挖掘半径为8m。每层开挖前,先进行边坡坡比、平整度等参数的测量,确保开挖质量。在开挖至设计高程时,预留300-500mm厚的保护层,待支护结构施工完成后进行人工清坡。
2.2石方开挖
为了保证边坡稳定,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采用了预裂爆破与控制爆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岩石开挖。预裂爆破首先在设计的开挖边界上实施,形成一条预裂缝,以有效隔绝后续控制爆破对邻近岩体的冲击效应;控制爆破则通过地质雷达与地震波反射法获取的岩石特性,确定炸药配置与装药结构,使岩石沿预定方向破碎,最小化对边坡稳定性的破坏。
在实际操作中,预裂孔直径为90mm,孔深控制在8-12m范围内,孔间距和排距分别控制在1.5m和1.8m左右,以维持爆破效果的均匀性。为保证爆破精度,钻孔偏差不得超过10cm,且钻孔角度误差需限制在2°以内。选用性能稳定的二号岩石乳化炸药,其药卷规格为直径32mm、长度200mm。装药采用连续结构,堵塞长度保持在1.0-1.2m,以增强爆破效果。装药密度需调控在0.8-1.0g/cm³,单孔装药量控制在0.4-0.6kg/m³,确保开挖面平整,减少后续的二次破碎工作量。此外,采用非电毫秒微差起爆网络,起爆间隔时间控制在50-100ms,起爆顺序为“先周边后主体,由内向外的顺序”,即首先引爆位于开挖区域边缘的爆破孔,随后依次向中心区域推进,以形成更加平滑的开挖轮廓,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边坡稳定性的干扰。为了确保起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起爆器材选用高能导爆管雷管,起爆电压不低于3500V。
在石方开挖过程中,严格执行以下安全措施:(1)爆破作业前,对周边环境进行详细调查,制定爆破方案和安全措施;(2)爆破作业时,确保警戒范围内无人员及设施;(3)爆破后,对爆堆进行排查,消除盲炮等安全隐患;(4)加强现场通风,降低粉尘浓度,确保作业人员身体健康。
3边坡支护施工要点
3.1钢筋铺设
边坡表面常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雨水冲刷、温度变化、风化作用等,容易导致混凝土或砂浆层开裂、剥落,进而影响边坡的稳定性。在边坡顶部或不稳定区域铺设钢筋网,可以形成一个坚固的保护层,提升防护层的抗拉强度和抗弯性能,即使在恶劣条件下也能保持结构完整,确保边坡表面的长期稳定[3]。
在边坡表面清理完毕,确保无浮石、松散物及植被残留后,开始进行钢筋网的铺设。选用直径为14mm的HRB400级高强度钢筋,钢筋网的网格尺寸设定为200mm×200mm,既能保证足够的结构刚度,又便于现场施工。每块钢筋网的尺寸依据边坡的具体形状和尺寸定制,宽度不超过2m,长度依据边坡高度而定,最长可达20m,以减少现场拼接,提升施工效率。
铺设前,需对钢筋进行调直处理,确保其直线度误差不大于全长的1/1000,以提高铺设后的平整度。在边坡上,首先沿着边坡轮廓线铺设横向钢筋,间距控制在2m左右,然后垂直于横向钢筋铺设纵向钢筋,形成网格结构。钢筋间的连接采用电弧焊,焊接长度不少于钢筋直径的10倍,以确保连接部位的强度不低于钢筋本身。为增强网格的整体稳定性,每隔1m交叉点处增设绑扎,使用直径2mm的镀锌铁丝进行双重绑扎,确保连接点牢固可靠。
在钢筋网铺设过程中,需密切注意与边坡表面的贴合度,通过增设垫块或调整钢筋位置,使钢筋网紧贴边坡,最大空隙不超过50mm,以减少混凝土浇筑时的空洞,提高支护结构的整体性。此外,为防止钢筋网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位移,每隔3m沿边坡纵向设置临时支撑,确保钢筋网在混凝土硬化前保持稳定。
3.2浅层支护
浅层支护主要针对边坡表层的稳定性问题,通过喷射混凝土、土钉墙、排水等技术手段,形成一层紧密的防护屏障。这一层屏障不仅能够抵抗外力冲击,如雨水冲刷、风化作用,还能通过增加边坡表层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提升岩土体的抗剪强度,从而有效抑制表层岩土体的位移,防止小规模的崩塌和滑坡发生。
钢筋铺设完毕后,首先需进行混凝土喷射,形成钢筋混凝土复合支护层。喷射混凝土厚度应控制在80-150mm范围内,其设计强度等级不低于C20,以保证混凝土密实度和与钢筋网的良好粘结。喷射混凝土时,采用分层喷射法,待上一层混凝土终凝后,方可进行下一层喷射。喷头与受喷面应保持垂直,距离宜为0.6-1.0m,喷射角度应与边坡面成75-85°,以减少回弹率,提高施工效率。
根据设计要求,使用地质钻机进行钻孔,确保孔径在70-120mm范围内。钻孔时,孔深需超出设计土钉长度0.5m,以确保土钉能够充分锚固。按照1.0-1.5m的间距,将钻孔位置布置成梅花形,以优化土钉的分布和受力。为了提高土钉与周围土体之间的粘结力,选用强度不低于M20的水泥砂浆作为注浆材料,通过注浆泵以0.2-0.4MPa的压力将浆液注入孔内,确保浆液能够充分填充土钉孔,以此保证土钉与周围土体的有效粘结。
在实施坡顶排水时,沿着坡顶线开挖截水沟,确保沟底纵坡不小于0.5%,以利水流顺畅。截水沟断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截水沟断面图
截水沟的沟底和侧壁施工采用浆砌石,施工时材料厚度为300mm,以保障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在坡面排水设计上,结合排水沟和泄水孔的双重系统,排水沟的设置间距控制在10m以内,以便有效收集坡面水。泄水孔的布置应遵循2.0-3.0m的间距,孔径保持在50-100mm,采用梅花形布局,以确保均匀排水。施工过程中,要精确控制泄水孔的位置和方向,确保其垂直于坡面,并保持孔内畅通无阻,以便坡面水能够迅速排出,减少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3.3锚杆施工
锚杆施工是通过在边坡内部钻孔并插入锚杆,然后灌注水泥浆或树脂等材料固定锚杆,以此来增加边坡岩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和连接强度,从而提高边坡的稳定性。与浅层支护相比,锚杆施工能更深入地作用于边坡内部,对中等深度范围内的岩土体进行加固,适用于处理边坡内部的局部不稳定问题,如裂隙发育区或软弱夹层[4-5]。
锚杆施工采用全孔注浆法,先用钻机按照设计孔位、孔径和孔深进行钻孔,孔径宜为锚杆直径的1.5-2倍,孔深应大于锚杆长度0.5m。钻孔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孔壁稳定,防止塌孔。完成钻孔后,立即进行清孔处理,使用高压风枪清除孔内碎屑和粉尘,确保砂浆与岩层的良好接触。随后,将预先准备好的水泥砂浆灌入孔内,砂浆配比为水:水泥:砂=0.4:1:1,确保砂浆具有适宜的流动性和早期强度。灌浆过程中,应保持连续性,直至孔口溢出新鲜砂浆为止,以保证砂浆充分填充孔隙,形成有效锚固。
待砂浆初凝后,开始安装锚杆,确保锚杆居中放置,避免与孔壁直接接触,减少砂浆固化过程中的应力集中。锚杆安装完毕后,进行预应力张拉,通常采用双控法,即控制张拉力和伸长量,以确保锚杆达到设计要求的预应力值。在该项目中,锚杆预应力设定为设计抗拉强度的70%,即约为150kN,伸长量控制在2%左右,确保锚杆既能承受预定荷载,又不会过度变形,影响长期稳定性。
最后,对锚杆施工质量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锚杆孔位、孔径、孔形、孔深、锚杆垫板安装质量等。锚杆施工质量检测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锚杆施工质量检测标准
检测项目 | 允许偏差范围 | 检测方法及工具 |
锚杆孔位 | ±50mm | 卷尺、测量仪器 |
锚杆孔径 | ±5mm | 孔径规 |
锚杆孔形 | 孔形完整,无破裂 | 观察或孔形检测仪 |
锚杆孔深 | ±50mm | 卷尺、测量仪器 |
锚杆垫板安装 | 垂直度±5°,水平度±5mm | 水平尺、垂直度检测仪 |
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施工参数,确保锚杆支护效果达到最佳。
3.4深层支护
深层支护作用于边坡内部较深的位置,适用于处理边坡深层的稳定性问题,如大深度滑坡、软弱地基等,是确保边坡长期稳定的关键环节。与其他支护措施相比,深层支护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包括预应力锚索和抗滑桩两种形式。
锚索施工过程中,应控制锚索长度在30-50m,锚固段长度为10-15m,锚索间距宜为2-4m。锚索由多根钢绞线组成,钢绞线张拉力不小于150kN。在锚索张拉前,应进行预张拉,使钢绞线平直,确保张拉效果。抗滑桩施工时,桩径宜为1-1.5m,桩间距为4-6m,桩长不超过30m。在桩基开挖过程中,采用跳挖法施工,先开挖第一个桩孔,待桩身施工完毕后,再进行相邻桩孔的开挖,以此类推,确保相邻桩基的稳定性。
此外,在深层支护施工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技术要求:一是是张拉过程中,应分阶段进行,每阶段张拉力分别为设计值的30%、50%、75%和100%,每阶段持荷时间不少于10min;二是抗滑桩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桩顶标高,确保桩顶嵌入基岩深度不小于1m;三是施工过程中,须持续监测边坡位移和支护应力,一旦监测数据异常,立即分析原因并采取加固或调整措施,如增加锚索张拉力或加密抗滑桩,确保边坡稳定性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边坡开挖与支护是水利水电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技术的成熟度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合理运用先进的开挖技术,辅以科学严谨的支护策略,不仅是保障施工品质与效率的基础,也是规避潜在地质风险、确保人员与设备安全的关键所在。面对未来,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应持续追踪边坡开挖与支护技术的前沿动态,强化跨学科协作,促进理论研究成果向实践应用的有效转化。特别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水利水电工程有望实现高度智能化管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汪海波.水利水电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分析[J].水上安全,2024,(14):169-171.
[2]赵建梅.边坡开挖支护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水上安全,2024,(13):179-181.
[3]周珣.水利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12):150-152.
[4]张全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应用分析[J].水上安全,2024,(11):178-180.
[5]王悍,王曦,张佳伟,等.水利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24,(02):187-189.
姓名:刘宁(1979年1月),女,籍贯:湖南,民族汉,学历:本科,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