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化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城市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管理要点;可持续发展
正文
引言
伴随城市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的需求不断上扬,城市园林绿化成为改善城市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恪守绿色、可持续的新发展理念。城市园林绿化施工技术及管理引发关注,传统的施工及管理模式反映出诸多弊端,如植物配置的方式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面对这样的背景形势,迫切要深入探究科学的施工技术以及高效管理方法,这不光关乎城市景观的构建,也和城市生态平衡紧密挂钩,对打造适合居住的城市意义明显。
1. 城市园林现状剖析
在空间布局上,部分城市的园林分布存在不均衡问题,城市核心地带因土地资源稀缺,园林建设可利用空间受限,公共绿地面积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而城市边缘或新兴开发区域虽有较大园林建设空间,但由于配套设施推进滞后且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导致园林的功能性和美观性显著降低。在植物甄选方面,一些城市园林未充分考虑本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盲目引进外地植物品种,不仅增加了养护成本,还因外来植物难以适应本土环境致使成活率下降,影响了园林景观效果,且植物搭配缺乏多样性与层次感,未能形成稳定生态群落,进而降低了园林生态功能【1】。城市园林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薄弱,园林内道路系统设计合理性不足,道路宽度不一,部分道路通行能力欠佳,节假日等高峰时段易拥堵;排水系统有待优化,暴雨天气时园林部分区域会严重积水,既损害游客游览体验,又对植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2. 关键施工技术要点
2.1 场地平整技术把控
以某城市公园建设为例,利用先进的全站仪、水准仪等器材精准测量场地,发现场内多处高低不平,最大高差达2.5米,依既定设计标高算出挖填土方量并制定详实方案。挖掘时启用斗容量1.0立方米的卡特彼勒320型大型挖掘机高效作业,小型或复杂区域则配合久保田U - 17小型挖掘机细致施工。填土时严格按“分层回填”原则,每层厚约30厘米,用徐工XSM220振动压路机压实,确保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
2.2 土壤改良技术运用
利用专业的土壤检测设备,依据植物生长情况检测土壤质量,就如德国耶拿公司生产的Multi EA 5000元素分析仪,对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孔隙度等指标实施全面检测。某城市绿化区域土壤检测得出的结果显示,土壤里的氮元素含量仅为1.2克/千克,远远低于植物生长要求的3克/千克标准,且土壤呈现出偏碱性的状况,pH值达8.5。就这一情况而言,能采用添加有机物料的措施进行改良,就像施用腐熟过的农家肥,每平方米施用5千克,若土壤为酸性,可添加石灰以作调节,平常每平方米施用量大概为0.5 - 1千克。
2.3 场地排水技术实施
在实际的施工情形里,常用的排水途径有地表排水、明沟排水以及暗管沟排水,地表排水一般借助地形坡度来达成。正常情况下,平地排水坡度设定在2‰ - 3‰这个范围,以一个城市广场绿化项目为例,采用合理设计地形的方式,把场地的排水坡度控制为2.5‰,可高效引导多余水分至周边排水系统【2】。采用明沟排水时需在场地内开挖明槽沟道,沟道深度取决于地下水位和排水量,一般处于0.5 - 1米的数值范围。沟底的宽度为0.3 - 0.5米的数值区间,对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适合采用暗管沟排水,得在地下铺设管路,如采用HDPE双壁波纹管,管径按照排水量选取,常见的有像DN300、DN400这样的规格。
2.4 灌溉工程技术选择
滴灌和喷灌是城市园林绿化中常用的灌溉技术,其中滴灌技术通过毛细孔使水缓慢渗入土壤,具有节水、精准浇灌的优点,如某城市道路绿化带采用滴灌制式系统,滴头间距0.3米,每小时流量2升,可依植物需水情况精准控量;喷灌技术借助高压将水喷射到空中按降雨模式灌溉,适用于大面积绿地,像某城市公园草坪选用旋转式喷头喷灌,射程最远15米、覆盖面积大,选择时需综合考虑地形、植被、水资源等因素。
2.5 苗木移栽技术要点
按照苗木的品种和规格明确土球大小,土球的直径为苗木胸径的8 - 10倍,胸径为10厘米之国槐,土球直径需把控在80至100厘米的区间。挖土深度根据根系的分布状况而定,一般处于60 - 80厘米的范围。用草绳把土球紧紧地捆扎住,防止土球破碎松散,在实施运输的阶段,对苗木实施恰当的保护,如在车厢底部铺上一层草帘,防止苗木根系出现损伤。进行栽植穴的挖掘,栽植穴直径需比土球直径大上20 - 30厘米,其深度比土球高度要深10 - 20厘米,把苗木放入栽植穴的正中心,要让根系得以舒展,紧接着进行填土回填。及时把定根水浇充足,一般每株苗木浇灌50 - 100升的水,结合天气与土壤墒情适时开展后续的浇水作业,保障苗木成活。
3. 精细化管理策略探究
3.1 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在项目筹备阶段,项目方组织专业团队对施工图纸进行深度审核,平均每100平方米图纸至少花费8小时细致审查,以确保无设计缺陷和矛盾;针对如地形起伏大的山地园林这类复杂区域,运用三维建模软件花约20个人工工作日构建模型、模拟流程、规划步骤,避免技术难题。施工中,项目方依不同环节制定手册,如土方施工规定大小型挖掘机作业量,确保效率精度,且每月至少2次邀专家分享成果提升人员技术水平。
3.2 人员管理有效途径
对于一个面积5万平方米的中型园林项目,项目方安排了5位至少有5年相关工作经验的园林设计师、8位具备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施工技术人员、15位绿化工人以及3位养护人员,并严格审核应聘人员的资质水平。项目方构建起健全的以月度为考核周期的绩效考核体系,从工作任务完成程度、工作质量、团队协作等维度进行量化评分,满分为100分,例如绿化工人种植苗木成活率达95%及以上可得20分,成活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则相应扣分。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月考核得分90分及以上给予2000元奖金,低于60分扣除当月绩效工资的20%。项目方按一定周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每年安排40小时涵盖植物养护知识、新型工具使用等内容的集中培训课程,以提升人员的专业素养。
3.3 材料管理关键要点
在物资采购环节,相关人员需对供应商执行严格筛选流程,全面综合评估其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及信誉状况,重点筛选年生产苗木数量超5万株且拥有完备质量检测体系的供应商,并与之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契约。同时要详细明晰各类材料的技术参数和具体规格要求,如采购胸径在8至10厘米区间、树冠饱满且分枝点高度处于2.5米到3米范围的桂花树【3】。相关人员应搭建材料库存管理系统,实现对库存数量动态变化的实时查看,以草皮为例,将其安全库存设定为1000平方米,一旦库存数量低于该数值,便提前5天启动补货流程;在材料使用过程中切实推行定额管理制度。如每铺设1平方米草坪需准备1.1平方米草皮,若出现超出定额的情况,需详细阐述原因并办理审批手续。还应开展材料质量检验工作,每批次对苗木的抽检比例达10%及以上,以每50吨为标准对土壤改良材料进行一次全项检测,保障投入使用的材料质量符合既定标准,有效避免因材料问题对园林绿化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表1:某城市大型园林绿化项目全周期精细化管理成本与效率分析
阶段 | 子项目 | 资源投入 | 成本预算(万元) | 实际成本(万元) | 成本偏差率(%) | 投入工时(人日) | 完工效率(%) | 备注 |
项目筹备阶段 | 地质勘测 | 地质钻探设备、技术外包 | 35.0 | 33.6 | -4.00 | 120 | 100 | 成本控制良好 |
设计深化审核 | 专业设计团队、高性能绘图设备 | 42.0 | 45.8 | +9.05 | 160 | 95 | 增加3轮设计讨论 | |
施工阶段 | 土方工程 | 挖掘机、运输车、GPS定位系统 | 96.0 | 101.2 | +5.42 | 320 | 92 | 山地地形复杂导致效率偏低 |
灌溉系统安装 | 智能喷灌系统、监控传感器 | 68.5 | 66.7 | -2.63 | 210 | 100 | 自动化水平高 | |
苗木栽植 | 苗木、专用种植设备、吊装机械 | 128.0 | 132.4 | +3.44 | 450 | 98 | 季节气候理想 | |
运维阶段 | 草坪养护与修剪 | 割草机、园艺剪、养护人员 | 22.5 | 24.1 | +7.11 | 80 | 93 | 增设临时养护补强小组 |
苗木病虫害管理 | 农药、无人机喷洒系统 | 13.0 | 12.5 | -3.85 | 50 | 100 | 智能监测系统发挥作用 | |
灌溉运行与系统维护 | 电费、水费、人工检查 | 18.0 | 17.2 | -4.44 | 90 | 100 | 系统运行稳定 |
4. 新技术新理念融合
4.1 海绵城市理念融合
以某新建城区的园林项目为例,在场地设计阶段,依据地形和水流走向创建多个平均面积为500平方米、深度保持在20 - 30厘米范围的下凹式绿地,于其中种植菖蒲、鸢尾等耐水湿植物,既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又提升了雨水吸纳能力,同时设置面积约占园林总面积10%的雨水花园,借助植物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净化雨水;在园林道路铺设时,采用孔隙率处于20% - 30%范围的透水砖,使雨水能够快速渗入地下土层,减小地表径流规模。该园林项目在降水充沛的雨季大约能够吸纳1000立方米的雨水。
4.2 绿色施工理念贯彻
用一个城市公园建设项目当作例子,采用电动挖掘机展开土方作业,跟传统燃油挖掘机作比较,每小时大概能削减5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从施工产生废弃物的角度而言,采用分类回收处理手段,施工阶段产生的废弃木料,经回收后把它加工成园林景观小品,利用率达到80%以上的水平;借助废弃砖石铺设园路基层,减少对新建筑材料的使用【4】。从植物养护工作的角度看,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来替换化学农药,凭借七星瓢虫治理蚜虫泛滥,每平方米投放5 - 8只七星瓢虫,有效驾驭蚜虫的数量变化,缩减化学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
4.3 智能控制技术应用
以某新建城区的园林项目为例,在场地设计时,项目人员依据地形和水流走向构建起多个平均面积达500平方米、深度维持于20-30厘米区间的下凹式绿地,于其中栽种菖蒲、鸢尾等耐水湿植物,既实现了环境美化,又提升了雨水吸纳能力,且设置了面积约占园林总面积10%的雨水花园,借助植物与土壤的过滤功能净化雨水;在园林道路铺设过程中,选用孔隙率处于20%-30%范围的透水砖,促使雨水快速渗入地下土层,有效减小了地表径流规模。该园林项目在降水充足的雨季约能吸纳1000立方米雨水,不仅显著降低了周边区域的排水压力、补充了地下水,还达成了雨水自然的积累、渗透与净化,增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 施工与管理协同路径
5.1 施工与管理流程协同
举一个占地3万平方米的园林工程作为例子,自项目正式启动起,管理主体依据施工规划,精准把控各环节时间节点,场地平整环节预估15天可完成,每日把5台卡特彼勒D6T推土机投入到相关工作,保证场地按时交付,以开启下一步的施工工作。管理流程紧密围绕施工这一核心展开,每3天就实施一次施工进度与质量检查,依据检查所得结果马上调整管理策略,假如苗木种植进度滞后2天,管理方立刻组织20名工人去支援,守护整体工期不受波及,依靠这种紧密的协同配合,把施工周期把控在120天,比原计划所定时间缩短了10天,大幅促进项目推进的效率,实现园林绿化项目高质量完成的要求。
5.2 信息沟通共享协同
处于某园林项目期间,施工人员依靠平台即时上传施工情形,就如每天更新种植苗木的种类及数量,已种好150棵桂花树、300株紫薇花等的相关数据,管理人员可依此迅速把握项目动态。设计方还能借助平台发布设计变更相关信息,好比调整某区域现有的植物配置方案,进而让各方同步获取信息【5】。平台同样设有讨论区,每日平均产生差不多10条讨论信息,解决施工与管理进程中遇到的麻烦,促进各方高效携手合作,杜绝因信息交流不畅引起的工期延误或资源浪费。
5.3 目标导向协同机制
设定项目全局性目标,像打造一座四季景致宜人、年游客接待量达20万的城市公园,以该目标为中心,施工方跟管理方相互配合,施工方在植物筛选环节,择取春季繁花初绽的樱花、夏季盛情开放的荷花、秋季色泽变换的银杏、冬季依然常绿的松柏等植物,营造四季交替的景观,管理方谋划运营计划,开园前开展各类活动吸引游客光临,于施工开展的过程里,每当完成一个关键节点,如景观湖建设告竣、主园路铺设完毕之类,双方共同判定是否契合目标要求。
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施工技术与管理囊括多方面的关键要点内容,从开始场地平整工作、进行土壤改良,来到排水灌溉、苗木移栽阶段,技术环节彼此紧扣;人员和材料的管理事项以及多种理念的融合、协同机制意义重大。只有让这些技术与管理要点达成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品质的提升,营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助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长久发展,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志钟.城市园林绿化施工技术与管理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30):139-141.
[2]唐双艳,田亚娟.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与施工技术难点探究[J].新农业,2021,(18):52-53.
[3]柯石山.城市园林绿化施工技术及管理措施[J].居舍,2021,(08):108-109.
[4]项颖.城市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及养护技术分析[J].现代园艺,2020,(06):203-204.
[5]刘佳欢.城市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管理措施探讨[J].科技资讯,2019,17(07):80-81.
雷城锋 男 汉 1984年10月浙江 杭州市 大学本科 中级职称 园林绿化 330122198410011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