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土保持功能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优化方法探讨
摘要
关键词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优化方法
正文
一、引言
水利工程是调控水旱灾害、开发水资源的关键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1]。然而,工程建设常改变原有地形、植被和水文状况,易导致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2]。水土流失不仅降低土壤肥力、加剧土地退化,还可能损害水利工程功能与寿命,恶化区域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作为生态保护的核心内容,旨在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将水土保持理念贯穿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全过程,实现工程效益与生态保护的统一,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研究融合水土保持功能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优化方法,意义重大。
二、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涵盖工程选址、布局、结构及施工方案,其合理性直接影响工程效能、投资及环境影响。水土保持则通过专门措施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两者紧密关联、相互制约。
一方面,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构成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科学的规划设计能源头减少水土流失风险。例如,选址避开生态敏感区、布局中合理设置保水设施,均可有效降低工程对水土的破坏。反之,不当设计(如选址引发植被大范围破坏、施工弃渣随意堆放)会加剧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水土保持要求对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形成约束与引导。为满足相关标准,规划设计需持续优化。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保水措施的可行性与效果,将水土保持融入各环节,确保水利工程在发挥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减轻生态影响。
三、当前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
尽管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规划设计环节仍存在以下不足,制约了其功能发挥:
3.1重视程度不足:部分规划设计过度聚焦工程经济效益与核心功能,对水土保持考量不足。部分设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未能充分预见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水土流失风险,导致未在设计中纳入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3.2措施设计不合理:部分工程虽设置了水土保持设施,但因设计不当导致效果不佳。例如,挡土墙、排水沟等设施的尺寸、坡度等参数脱离实际,难以有效拦蓄和疏导径流,水土流失问题依然存在。此外,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衔接不畅,也削弱了整体防护效果。
3.3运行期防护考量缺失:规划设计通常侧重建设期的水土流失防治,对运行期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如水库水位变动引发的库岸坍塌)重视不够,相关防护措施设计不完善。
动态评估与反馈缺位:规划设计完成后,缺乏对水土保持措施实际效果的持续跟踪评估与有效反馈机制,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调整,导致实施过程中的缺陷无法及时纠正,影响功能发挥。
四、基于水土保持功能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优化方法
(一)选址环节的优化
选址是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首要步骤[3],科学的选址能有效降低潜在的水土流失风险。在此阶段,需重点考量生态环境因素,规避生态敏感区域和水土流失高危地带。同时,应对拟选址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壤特性及植被覆盖状况等进行系统勘测与评估,综合分析不同选址方案可能引发的水土流失强度,最终选定对水土资源扰动最小的方案。
例如,水库选址宜优先考虑汇水面积适宜、库盆形态相对封闭、植被茂密区域。此类选址有助于减轻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的干扰,降低水土流失概率。对于引水工程,应充分利用现有河道与自然地形,最大程度减少开挖新渠道的长度,从而减轻对地表植被的损毁。
(二)总体布局的优化
水利工程的总体布局应充分贯彻水土保持原则,实现工程功能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布局过程中,需科学划定功能区,将施工区、生活区及弃渣场等与周边环境有效隔离,最大限度降低对水土资源的扰动。
弃渣场选址宜优先考虑地势平缓、避开水体及居民点的区域,并落实拦挡、覆盖、排水等防护措施,杜绝渣体流失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施工道路及运输路线的规划应尽量绕避高植被覆盖区,减少地表开挖对原地貌的破坏。
工程布局还应注重结合自然地形与植被现状,构建水土保持生态体系。通过在工程周边种植适生乔灌草,形成具有水土保持与生态改善双重功能的植被缓冲带。
(三)具体工程措施的优化
挡土结构优化:作为防止边坡失稳与水土流失的关键手段,挡土结构设计需综合考虑边坡高度、坡度及土体特性等因素,科学选用重力式或悬臂式等结构形式。必须确保其具备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以有效抵抗边坡土压力。同时,排水设计尤为关键,需合理布设排水孔及时导出墙后积水,避免水压累积导致结构破坏。
排水系统改进:高效排水系统可显著减少地表径流与地下水对工程区域的侵蚀。设计需结合区域降雨特征与地形条件,优化排水沟、截水沟及跌水等设施的布局。排水沟坡度需平衡排水效率与防冲刷要求,截水沟则应布设于工程区域上游,有效拦截外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植被恢复强化:植被在固土保水、涵养水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设计应依据气候与土壤特性筛选适生植物种类。施工中需最大限度保护原生植被,对受破坏区域实施即时生态修复。针对弃渣场、取土场等区域,工程结束后需进行土地整治与植被重建,全面恢复生态功能。
(四)优化生态流量保障
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会改变河流水文情势,进而影响其生态功能。为维护河流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功能,需在规划阶段科学确定生态流量——即保障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所需的最小河道流量。
生态流量的确定需综合考量生态需求与水资源状况,通过分析水文数据、水生生物分布等要素,评估不同流量方案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选取适宜数值。在工程运行中,必须确保生态流量下泄,以维持河流正常水文过程,保护沿岸植被与土壤,减轻水土流失。
五、优化设计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法规体系
构建完善的法规框架是保障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功能的核心支撑。需持续完善水土保持相关法规,清晰界定规划设计环节中各方的责任义务,并强化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同时,应强化普法教育与专业培训,提升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对水土保持法规的认知与遵从度。
(二)提升设计人员业务能力
设计团队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工程水土保持成效。需通过专项培训、技术研讨等途径,系统提升设计人员在水土保持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使其及时掌握前沿技术理念与设计方法。鼓励设计人员深入项目一线,通过实践历练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全过程监管机制
建立覆盖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的全链条监管体系至关重要。在设计阶段实施水土保持专项审查,确保方案合规性;施工阶段强化现场督查,及时纠偏水土保持措施执行问题;验收阶段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标准,对未达标工程实行一票否决。
(四)推动技术创新与转化
科技创新是提升水土保持效能的关键动力。支持科研机构与设计单位针对不同工程类型及地域特点,研发水土保持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将先进技术系统性融入工程规划设计,切实提高水土保持措施的可靠性与实施效果。
六、结论与展望
将水土保持功能融入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优化,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通过在选址、布局、工程措施及生态流量保障等环节进行优化,能有效减轻工程建设与运行引发的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当前,尽管在水土保持导向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方面取得进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随着生态保护意识增强与科技进步,此类设计将更强调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通过完善法规、提升设计人员素质、健全监管机制、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手段,持续优化基于水土保持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将为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此外,需强化对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功能的长期监测评估,积累经验,动态优化设计,确保水利工程在发挥防洪、灌溉、发电等效益的同时,更有效地保护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哲.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细节的分析探讨[J].陕西水利,2025,(08):143-145+152.
[2] 刘嘉庚.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实践[J].大众标准化,2025,(08):71-73.
[3] 彭铃铃,王磊.线性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用地敏感因素排查研究[J].广西水利水电,2025,(03):130-133+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