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对生态水文的影响分析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邓钞 宋瑞 王洪涛

432522198802231411 410802198802230051

摘要

流域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通过调节流量、水位等水文要素实现发电、防洪等目标,但也可能改变天然水文节律,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从调度模式与生态水文要素的关联机制入手,分析联合调度对水文过程(如流量节律、泥沙输移)及生态系统(如栖息地、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并建立影响程度评估指标与方法。研究表明,明确调度行为与生态水文的作用关系,可识别关键影响环节,为制定兼顾工程效益与生态保护的调度方案提供依据,对维持流域生态平衡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生态水文;水文过程;生态影响

正文


1.引言

流域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是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手段,通过协调各电站运行,可提升发电效率、增强防洪能力并保障供水安全。然而,这种调度行为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流量节律、水位变幅及泥沙输移过程,进而影响水生生物栖息地、鱼类繁殖环境等生态水文条件。若调度不当,可能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如鱼类产卵场破坏、水生植被减少等,威胁流域生态平衡。开展流域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对生态水文的影响分析,能够揭示调度行为与生态水文要素的关联规律,识别关键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这不仅可为优化调度方案、减少生态扰动提供科学依据,还能推动工程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对维系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实践价值[1] 

2.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与生态水文要素关联机制

2.1 联合调度模式分类(如发电优先、防洪优先、生态优先等)

联合调度模式主要分为发电优先、防洪优先、生态优先及综合优化四类。发电优先模式以梯级电站总发电量最大为目标,通过集中放水提升水头利用率,调度时侧重维持高水位运行,流量调节服从发电时段需求;防洪优先模式在汛期优先保障防洪安全,根据洪水预报提前腾出库容,流量释放以削减洪峰为核心,常采用错峰调度策略;生态优先模式以维持河流生态基流为底线,按生态需水过程调控流量,如保障鱼类产卵期的脉冲流量;综合优化模式则平衡多元目标,通过动态调整调度参数(如丰水期兼顾发电与生态、汛期侧重防洪)实现多效益协同,调度方案需结合流域季节特征与用水需求制定[2]

2.2 关键生态水文要素识别(流量、水位、水温、泥沙过程等)

关键生态水文要素包括流量、水位、水温及泥沙过程。流量是核心要素,天然流量的季节节律(如春汛、枯水期)影响鱼类繁殖与植被生长,调度引发的流量骤变可能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水位变化直接关联浅滩湿地面积,水位涨落幅度与速率会改变岸边带生态环境,过大幅度易导致水生植物根系暴露;水温分层受水库蓄水影响,深层冷水下泄可能降低下游河道水温,影响鱼类代谢与产卵;泥沙过程决定河床形态,泥沙截留会导致下游河道冲刷、产卵场泥沙补给不足,进而影响底栖生物生存。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共同维系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2.3 调度行为与生态水文要素的作用关系

调度行为通过改变水体时空分布影响生态水文要素。调度中水库蓄水会拦截部分来水,使下游流量减少,若蓄水时段与鱼类产卵期重叠,可能因流量不足抑制繁殖;泄水过程中,发电调度的间歇性泄水易引发下游流量波动,导致水位短时间内升降,干扰水生生物栖息环境。水库调度还会改变泥沙输移路径,大坝拦截使下游泥沙量减少,河床冲刷加剧;而泄洪时的集中排沙又可能引发泥沙浓度骤升,影响鱼类呼吸。此外,深层取水调度会导致下泄水温偏低,改变原有水温季节变化规律,进而延缓鱼类生长周期,这种作用关系随调度强度增加而更显著。 

3.联合调度对生态水文的影响及评估

3.1 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流量节律、水位变幅、泥沙输移等)

联合调度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流量节律、水位变幅及泥沙输移三个方面。流量节律上,发电优先调度可能导致日内流量剧烈波动(如早高峰时段下泄流量较天然状态增加30%-50%),打破鱼类适应的天然流量脉冲规律;而生态调度通过模拟自然洪峰过程,可维持基础流量稳定性(最小下泄流量不低于多年平均流量的30%)。水位变幅方面,梯级水库联合蓄水会使库区水位变幅缩小(月变幅控制在2m以内),但坝下河段可能因集中泄水出现短时水位骤升(1小时内升幅达1.5m)。泥沙输移则受水库拦截影响,年输沙量较天然状态减少40%-60%,导致下游河道泥沙补给不足,河床冲刷加剧[3]

3.2 对生态系统的间接影响(栖息地、水生生物群落等)

联合调度通过改变水文过程间接影响生态系统。栖息地方面,日内流量剧烈波动(如单日流量变幅超过天然状态2倍)会导致浅滩湿地周期性干涸,水生植物适宜生境面积减少20%-30%,挺水植物群落覆盖率下降约15%;而库区稳定水位(月变幅<1m)虽形成静水区域,适合螺类、蚌类等喜静水生生物栖息(种群密度提升10%-20%),但急流生境(如洄游鱼类产卵场)因流速降低萎缩30%以上。水生生物群落中,鱼类受影响最显著:流量骤变(1小时内流速变化>0.5m/s)会干扰幼鱼索饵,产卵期水位不稳定导致繁殖成功率下降15%-25%;水库泥沙拦截使底栖生物生物量减少40%-50%,以其为食的鱼类食物不足,种群数量年均下降5%-8%。此外,库区水温分层(表层与底层温差达5-8℃)会改变鱼类适温区分布,导致冷水性鱼类栖息深度下移,生长周期延长约10%-15%

3.3 影响程度的评估指标与方法

影响程度评估采用“指标量化+综合评级”体系。核心指标包括:水文指标(如流量变异系数,天然状态下通常<0.2,过度调度时可能升至>0.5;水位日变幅,鱼类产卵期生态适宜值需<0.5m/d,超过1.0m/d将产生明显干扰);生态指标(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较历史基准值下降幅度>30%判定为显著影响;栖息地适宜性指数,低于0.6时需启动干预措施,低于0.4则为生态风险状态)。评估方法结合实地监测与模型模拟:通过布设水文站(监测频率1/小时)和生物采样点(每月采样1次),系统获取流量、水位及生物种群等数据;运用生态水文模型(如IHACRES模型、SWAT模型)模拟不同调度方案下的影响程度,按“轻微-中等-显著”三级评级。同时参考流域生态保护目标(如关键鱼类繁殖期、湿地生态需水),确定影响可接受阈值,为调度优化提供量化依据。

4.结语

流域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对生态水文的影响分析,明确了其对流量节律、泥沙输移等水文过程的具体作用,揭示了对栖息地、水生生物群落等生态系统的间接影响,并建立了量化评估指标与方法。研究表明,不同调度模式对生态水文的影响存在差异,通过识别关键影响环节,可找到工程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这些成果为优化调度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如通过模拟天然水文节律的调度调整,能减少对水生生物的干扰。其应用有助于推动梯级水电站在保障发电、防洪等功能的同时,维系流域生态健康。未来可结合长期监测数据完善评估模型,进一步提升调度方案的生态适应性,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更精准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侯静,张伟.流域梯级水电站水文预报在实时调度中的应用与研究[J].水电站机电技术,2023,46(4):65-68.

[2]卢鹏,杨子俊,余江游,杨开斌,周鹏程.南欧江流域梯级水电站联合防洪调度研究[J].云南水力发电,2023,39(12):297-303.

[3]许誉骞,李鹏,徐涛,曹海,彭期冬,林俊强.水光联合运行对梯级水电站生态调度影响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25,44(5):72-8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