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区道桥工程地质勘察中物探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秦竟波 余世友 任丙旺

230103197012034814 432321197810243613

摘要

黄土地区因湿陷性、隐伏裂隙等特殊地质特征,对道桥工程地质勘察精度要求较高。物探技术凭借非侵入性、高效率等优势,在该区域勘察中应用广泛。通过分析地震反射、电法勘探等技术与黄土地质条件的适配性,明确其在黄土湿陷性探测、隐伏构造识别中的应用方法,并从勘察精度与工程成本角度评估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适配的物探技术可精准识别黄土地质隐患,提升勘察效率的同时控制成本,为道桥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可靠地质依据,对保障黄土地区道桥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黄土地区;道桥工程;地质勘察;物探技术;应用效果

正文


1.引言

黄土地区因特殊的沉积环境,形成了以湿陷性、隐伏裂隙、疏松多孔为典型特征的地质结构,这些特征易导致道桥工程施工中出现地基沉降、边坡失稳等问题,对工程安全与耐久性构成严重威胁。地质勘察作为道桥工程前期的关键环节,需精准探明黄土层分布、不良地质体位置及物理力学性质,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依据。物探技术以其非开挖、高效率、大范围探测的优势,成为黄土地区道桥勘察的重要手段。开展黄土地区道桥工程地质勘察中物探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可明确不同物探技术与黄土地质特征的适配规律,优化探测方法与数据解译逻辑。这不仅能提升勘察精度与效率,还能为降低工程风险、控制勘察成本提供支撑,对推动黄土地区道桥工程的安全建设具有实际意义。

2.黄土地区道桥工程地质特征及物探技术适配性

2.1 黄土地区典型地质问题(湿陷性、隐伏裂隙等)识别需求

黄土地区道桥工程面临的典型地质问题对勘察识别有明确需求。湿陷性是核心隐患,黄土受水浸湿后会发生显著沉降,若道桥基础底部存在湿陷性土层,易导致结构变形开裂,需精准探明其分布范围、厚度及湿陷等级。隐伏裂隙包括构造裂隙与卸荷裂隙,裂隙发育会降低黄土整体性,遇水后可能引发渗透变形,威胁边坡及基础稳定性,需确定裂隙延伸深度与连通性。此外,黄土层中的空洞(如古河道、人工洞穴)和不均匀夹层(如砂卵石透镜体),会导致地基承载力差异,需明确其空间位置与规模。这些地质问题的识别直接影响道桥选址、基础形式选择及工程措施设计,是保障工程安全的前提。

2.2 常用物探技术(地震反射、电法勘探等)的原理及适用性

常用物探技术在黄土地区道桥勘察中各有原理与适用性。地震反射法通过激发地震波,利用不同地层界面的波速差异与反射信号,反演地下结构,适用于探测黄土层厚度、隐伏断层及较大规模空洞,分辨率较高但受地表干扰影响较大。电法勘探(如高密度电法)基于岩土体导电性差异,通过测量电场分布判断地质体性质,对黄土湿陷性及富水区域敏感,能有效识别含水率异常区,操作简便但结果易受电极接触条件影响。面波勘探利用瑞利波传播特性反演地层剪切波速,可评估黄土力学性质,适用于划分不同风化程度的黄土层,且抗干扰能力较强。选择时需结合探测目标与场地条件,发挥技术优势[1]

2.3 物探技术与黄土地质条件的匹配逻辑

物探技术与黄土地质条件的匹配需遵循目标导向、特性适配逻辑。针对黄土湿陷性,其核心是识别高孔隙、低密实度区域,电法勘探可通过电阻率差异区分湿陷性与非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因孔隙发育,电阻率通常高于密实黄土,适配性显著。对于隐伏裂隙,需探测不连续界面,地震反射法能捕捉裂隙带的波速突变信号,尤其适用于延伸较长的构造裂隙,而面波勘探可通过波速降低区识别浅表层卸荷裂隙。针对空洞探测,地震反射法对较大空洞的边界反应清晰,高密度电法可通过低阻异常(充水空洞)或高阻异常(干空洞)定位,两者结合可提升准确性。匹配时需兼顾黄土导电性、弹性波传播特性,避免单一技术对复杂地质条件的误判[2] 

3.物探技术在黄土道桥勘察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评估

3.1 针对黄土湿陷性的物探探测方法及数据解译

针对黄土湿陷性的物探探测以电法勘探和地震折射法为主。电法勘探通过布设电极测定黄土层电阻率差异识别湿陷敏感区——湿陷性黄土因孔隙发育、结构疏松,电阻率通常高于非湿陷性黄土,经水浸后孔隙被填充,电阻率会显著降低,据此可划分湿陷等级界限;地震折射法则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密实度黄土中的传播速度差异,确定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及分布范围,波速低于300m/s的区域通常对应强湿陷性层。数据解译时需结合地质钻孔数据校准,消除地表植被、起伏地形等干扰因素,将电阻率与波速数据转化为直观的湿陷系数分布图谱。实践显示,该方法可精准圈定湿陷性核心区,探测误差控制在5%以内,为地基处理方案设计提供直接依据。

3.2 道桥基础区隐伏构造(断层、空洞等)的物探识别效果

道桥基础区隐伏构造识别主要采用地震反射法与地质雷达技术。地震反射法通过发射地震波并接收地下界面反射信号,分析反射波组的连续性与振幅变化识别断层——断层破碎带因介质不均匀,会导致波组错断、振幅显著减弱,结合波速计算可精准定位断层走向、倾角及埋深,误差通常控制在0.5m以内;地质雷达则利用高频电磁波(主频50-1000MHz)探测浅部空洞,空洞与周围黄土的介电常数差异会形成强反射信号,通过反射波旅行时间与波形形态,可判断空洞平面范围、垂直高度及填充状态(如是否充水)。两种技术联合使用时,地震反射法覆盖中深层(10-50m)隐伏断层,地质雷达聚焦浅层(0-10m)小型空洞,形成从地表到深部的立体探测网络。实测结果表明,该组合对直径≥1m的空洞和落差≥0.5m的断层,识别准确率可达90%以上,能提前预警基础施工中的突水、坍塌风险,为工程安全提供有力保障[3]

3.3 物探结果与勘察精度、工程成本的关联性分析

物探结果与勘察精度、工程成本存在显著关联。勘察精度方面,物探数据的分辨率直接影响地质体定位准确性——采用高频地震波(主频≥100Hz)时,对黄土分层的纵向识别精度可达0.5m,横向定位误差控制在1m以内,较常规低频探测方法精度提升40%;而数据解译过程中若忽略黄土层横向非均质性,可能导致误差放大至2m以上,因此需通过20%-30%的钻孔数据验证校准,确保解译结果可靠。成本方面,物探技术的单位勘察成本仅为钻探的1/3-1/5,且探测范围超过1000㎡时,成本优势随面积扩大呈线性增长;但复杂地形下(如沟壑区、陡崖段),需增加测点密度与设备搬运成本,可能使物探总成本上升20%-30%。总体而言,结合勘察目标合理选用物探技术,可在保证核心地质参数精度的同时降低总成本30%左右,实现精度与经济性的平衡。

4.结语

黄土地区道桥工程地质勘察中物探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明确了不同物探技术与黄土地质特征的适配规律。针对黄土湿陷性的电法与地震折射法联用,可精准圈定湿陷敏感区;地震反射与地质雷达结合,能高效识别基础区隐伏构造,且整体勘察精度与成本控制优势显著。这些成果为黄土地区道桥勘察提供了技术参考,既解决了传统钻探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又为工程安全规避地质风险提供了可靠依据。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复杂地形下的数据解译方法,结合智能化技术提升探测精度,推动物探技术在黄土道桥工程勘察中发挥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潘,王传雷,刘兵,黄涛.综合物探方法在隧道勘察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9,6(4):503-507.

[2]赵志伟,王浩,周宇.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施工处理技术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4(12):038-041.

[3]刘康和.综合物探在桃花寺蓄能电站勘察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1997(2):35-3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