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创新
摘要
关键词
城乡融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创新;要素流动;数字化技术
正文
1.引言
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其核心在于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实现空间、资源、服务的一体化配置。这一背景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全新要求——传统以城镇、乡村为单元的分割式规划编制模式,已难以适应城乡要素协同、功能互补的发展需求,亟需在编制理念、方法和机制上寻求突破。若规划仍延续“重城轻乡”或“城乡分治”的思路,易导致资源配置失衡、公共服务差距扩大等问题,制约城乡融合的深度推进。开展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创新研究,能够探索适应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技术路径,为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提供科学工具。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更能为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提供规划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2.城乡融合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求
2.1 空间要素配置的一体化导向
空间要素配置的一体化导向,核心是打破城乡要素分割的传统模式,推动土地、产业、人口等要素在城乡间高效流动与优化组合。在土地要素方面,需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弹性用地机制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同时避免城镇无序扩张侵占乡村生态与农业空间。产业要素上,强调城乡产业协同布局,引导城镇优势产业向乡村延伸产业链(如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形成“城镇研发+乡村生产”的融合模式。人口要素则聚焦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在规划中预留乡村人才返乡创业的空间载体,同时完善城镇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配套,通过要素配置的统筹设计,实现城乡空间功能的互补与联动[1]。
2.2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的均等化需求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的均等化需求,要求规划打破“城镇优先”的供给惯性,构建覆盖城乡的普惠性服务网络。公共服务方面,需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统筹布局,通过“城镇优质资源辐射+乡村基础能力提升”缩小差距,例如推动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帮扶,在中心村配置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上,重点推进城乡路网、供水、能源等设施互联互通,避免乡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或标准过低,如实现城乡客运线路无缝衔接,保障乡村饮水工程与城镇管网同质同标。规划中需明确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与空间布局原则,让乡村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2.3 生态保护与城乡发展的协同性原则
生态保护与城乡发展的协同性原则,强调在城乡融合中坚守生态底线,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动态平衡。规划需划定城乡生态保护共同底线,将乡村生态空间(如林地、湿地、田园、河流岸线)纳入区域生态网络,与城镇生态廊道、公园绿地衔接形成互联互通的整体生态屏障。同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等业态,通过“生态+”模式让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此外,需协调城乡建设与生态承载的关系,城镇建设严格控制生态敏感区开发(如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进行经营性建设),乡村建设避免大拆大建,保留自然肌理与乡土风貌,通过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有机融合,构建生态宜居的城乡环境[2]。
3.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创新路径
3.1 基于城乡要素流动的规划指标体系重构
基于城乡要素流动的规划指标体系重构,核心是打破传统城乡分割的指标设置逻辑。在指标维度上,新增要素协同类指标,如城乡人口流动效率(年均双向流动人次占总人口比例)、土地集约利用协同度(城乡建设用地地均GDP差异系数),反映要素流动的均衡性;强化功能互补指标,包括公共服务辐射半径(城乡教育、医疗设施服务覆盖重叠率)、产业联动指数(乡村特色产业与城镇产业链配套率),体现城乡功能的衔接程度。同时保留生态约束指标(如生态保护红线占比)和发展支撑指标(如基础设施通达度),但通过权重调整(要素协同类指标权重不低于30%)突出城乡融合导向,形成“流动—协同—互补”的指标逻辑链,为规划编制提供精准的量化指引[3]。
3.2 数字化技术支撑下的规划编制流程优化
数字化技术支撑下的规划编制流程优化,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全流程升级。前期调研阶段,运用大数据分析(如手机信令、交通出行数据、电商交易数据)动态捕捉城乡人口流动频次、产业要素转移方向等特征,替代传统纸质问卷、实地走访等静态调研,将数据更新周期从季度缩短至月度,提升基础数据的时效性;中期方案设计阶段,借助GIS空间分析和数字孪生技术,构建1:1虚拟空间模型,模拟不同规划方案下城乡要素流动效率、公共服务覆盖效果,实现方案预演与动态调整;后期成果输出阶段,构建规划数字平台,将空间布局、管控要求等转化为可视化数字成果,支持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监测与反馈。整个流程通过技术整合,减少传统编制中“经验判断”的比重,形成“数据驱动—模拟优化—动态适配”的高效编制路径。
3.3 多元主体参与的规划协同编制机制
多元主体参与的规划协同编制机制,聚焦构建“政府引导、城乡居民、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模式。启动阶段,通过线上问卷(覆盖城乡不同年龄、职业群体,样本量≥区域总人口1%)和线下座谈会(邀请企业、村集体、社会组织代表)收集需求,明确城乡融合重点诉求(如乡村基础设施改善等);编制过程中,设常态化协商平台(每月至少1次沟通),允许村民、企业提修改建议,对争议内容组织多方论证并形成书面意见;成果审定前,通过政务平台等渠道公示(不少于30天)吸纳公众意见,将合理建议纳入最终方案。该机制扩大参与主体、规范流程,减少规划与实际需求偏差,增强规划在城乡融合中的认可度和执行力。
4.结语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创新研究,明确了基于要素流动的指标体系重构方向,探索了数字化技术支撑的流程优化路径,构建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编制机制。这些创新突破了传统城乡分割的规划局限,为实现要素高效流动、功能协同互补提供了方法支撑。研究表明,通过指标体系、技术手段与编制机制的联动创新,能提升规划对城乡融合需求的适配性,为空间布局优化、资源均衡配置提供科学指引。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推动城乡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未来可结合城乡发展新动态,进一步完善技术适配性与机制灵活性,为持续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更精准的规划保障。
参考文献
[1]何湜荃.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的思考与创新[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5(2):113-116.
[2]唐江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的创新与实践路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4(6):0037-0040.
[3]许斌华,汤文,宁亚心.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2024(6):0079-0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