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区道路路基与桥梁基础协同变形特性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余世友 任丙旺 秦竟波

432321197810243613 410928197909016033

摘要

软土地区因软土高压缩性、低渗透性等特性,道路路基与桥梁基础易产生差异沉降,引发协同变形问题,影响工程结构安全与运营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从变形机理、特性分析及调控方法展开研究,明确软土工程特性对两者变形的影响及协同作用规律,识别差异沉降、变形速率等关键特征参数,提出地基处理、过渡段设计等协同调控技术,并建立效果评价指标。研究表明,通过精准把握协同变形特性并采取适配调控措施,可有效控制差异沉降,为软土地区道路与桥梁工程设计施工提供技术支撑,对保障工程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软土地区;道路路基;桥梁基础;协同变形;调控技术

正文


1.引言

软土地区因软土具有高压缩性、低强度、高含水量及低渗透性等特点,道路路基与桥梁基础在荷载作用和时间效应下易发生变形。两者作为道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变形并非孤立存在——路基的沉降会对桥梁基础产生附加应力,而桥梁基础的位移也可能反作用于相邻路基,形成协同变形。这种协同变形若超过允许范围,会导致路面开裂、桥头跳车,甚至影响桥梁结构稳定性,增加后期维护成本。开展软土地区道路路基与桥梁基础协同变形特性研究,可揭示两者变形的关联机制,明确关键影响因素与特征参数,为制定针对性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这不仅能提升工程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控制差异沉降,还能保障道路运营安全,对软土地区交通工程的高质量建设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2.软土地区路基与桥梁基础变形机理

2.1 软土工程特性对变形的影响(如高压缩性、低渗透性等)

软土的高压缩性、低渗透性等工程特性是引发路基与桥梁基础变形的核心因素。高压缩性源于软土中大量孔隙(孔隙比可达1.0-2.0),在路基自重及车辆荷载作用下,孔隙水排出导致土体体积收缩,易产生累计沉降,且沉降量随荷载增加呈线性增长。低渗透性(渗透系数多小于10⁻⁷cm/s)使孔隙水难以快速消散,导致变形具有明显时效性,沉降稳定时间可长达数年。此外,软土的触变性会因施工扰动进一步降低强度,加剧变形;而不均匀性则导致不同区域压缩系数差异达20%-30%,易引发局部差异沉降。这些特性共同作用,使路基与桥梁基础变形呈现沉降量大、持续时间长、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

2.2 路基与桥梁基础变形的诱发因素(荷载、时间、水文条件等)

路基与桥梁基础变形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荷载、时间及水文条件。荷载方面,路基自重(填土高度每增加1m,附加应力约增加10kPa)、车辆动荷载(长期重复作用会加剧累积变形)及桥梁上部结构荷载,直接推动土体压缩;超载时变形速率可提升30%-50%。时间因素通过固结作用体现,初期(0-6个月)因孔隙水快速排出产生瞬时沉降,后期(6-24个月)随有效应力增长进入次固结阶段,沉降速率逐渐放缓但持续累积。水文条件中,地下水位升降影响土体有效应力——水位下降会增加自重应力,诱发附加沉降;雨水入渗则降低软土抗剪强度,加剧变形。

2.3 两者协同变形的关联机制与相互作用规律

路基与桥梁基础协同变形的核心关联机制是应力传递-变形耦合。路基沉降会通过地基土向桥梁基础传递附加应力,使基础底部压力增加5%-15%,引发桥梁基础额外沉降;反之,桥梁基础的沉降会带动周边土体位移,使相邻路基产生侧向变形,形成沉降漏斗。相互作用规律表现为:距离桥头0-50m的路基受桥梁基础影响最显著,差异沉降可达20-50mm;当两者沉降速率差超过0.5mm/d时,易产生剪切变形集中,诱发路面开裂。此外,协同变形具有时效性,施工期(0-12个月)因荷载集中,相互影响强度达峰值;运营期(12个月后)随变形趋稳,影响逐渐减弱,但仍通过土体长期蠕变维持耦合关系[1] 

3.协同变形特性分析与调控方法

3.1 协同变形的关键特征参数(差异沉降、变形速率等)及监测

协同变形的关键特征参数包括差异沉降、变形速率及沉降差变化率。差异沉降指路基与桥梁基础的沉降差值,需控制在5cm以内(对应路面坡度变化<1%),超过此值易引发路面结构破坏;变形速率反映变形发展趋势,初期(0-6个月)速率若>2cm/月需预警,稳定阶段应降至0.5cm/月以下。监测采用自动化+人工复核模式:在路基与桥梁过渡段布设沉降观测桩和测斜仪,通过GNSS实时采集数据,生成变形曲线;每季度人工复核一次,消除环境干扰误差。监测周期覆盖施工期至运营后2年,重点捕捉工后1年内的变形规律,为调控措施调整提供动态依据[2]

3.2 基于变形特性的协同调控技术(如地基处理、过渡段设计等)

基于变形特性的协同调控以“源头控制+过渡缓冲”为核心。地基处理采用分级加固:桥梁基础下软土采用深层搅拌桩(桩长15-20m,桩径50-60cm,间距1.2-1.5m),形成复合地基提高承载力至180kPa以上,压缩模量提升至8MPa;相邻路基采用真空预压(真空度≥80kPa)联合堆载预压(加载速率≤20kPa/d),提前完成60%以上固结沉降,缩短工后沉降周期。过渡段设计为渐变式结构,长度按5-10倍路基高度设置,采用级配碎石掺3%水泥填筑,分层碾压(每层厚度≤30cm)至压实度≥96%,同时设置双向土工格栅(抗拉强度≥80kN/m,延伸率≤10%)增强整体性。此外,通过动态调整加载速率(路基填土速率≤1m/周,桥梁基础周边堆载对称施加)实现变形同步,将沉降差控制在5cm内,确保协同变形处于可控范围。

3.3 调控效果的评价指标与验证方法

调控效果评价需通过多维度指标验证。核心指标包括差异沉降(运营期3cm,且沉降差增长率<0.5cm/年)、路面平整度(IRI值≤2.0m/km,颠簸指数降低40%以上)、结构完整性(无贯穿性裂缝,表面微裂缝宽度<0.2mm且长度<50cm)。验证采用“短期检测+长期监测”结合:调控后3个月内,用探地雷达检测过渡段压实度(需达96%以上),取芯测定地基土含水率(需降至30%以下,孔隙比<1.0);运营阶段持续监测2年,前6个月每月采集一次沉降数据,之后每3个月采集一次,绘制沉降-时间曲线,要求最终沉降速率<0.1cm/月且趋于稳定。对桥头衔接段等关键路段增设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测路面结构受力状态(最大拉应力<1.5MPa)。该体系可全面评估调控效果,确保路基与桥梁基础长期协同稳定[3]

4.结语

软土地区道路路基与桥梁基础协同变形特性研究,明确了差异沉降、变形速率等关键特征参数及监测方法,揭示了两者变形的关联规律;基于变形特性提出的地基分级加固、过渡段渐变设计等协同调控技术,能有效控制差异沉降在允许范围;建立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则为调控效果提供了可靠验证。这些成果解决了软土地区路基与桥梁基础变形不同步的核心问题,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了系统技术支撑。其应用可显著减少路面开裂、桥头跳车等病害,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保障道路长期运营安全。未来可结合数值模拟技术优化调控参数,并研发适应软土特性的新型加固材料,进一步提升协同变形控制精度,为软土地区交通工程建设提供更精准的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辛大亮.软土地区公路路基修筑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J].科学技术创新,2025(7):116-119.

[2]刘妍妍.市政道路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研究[J].交通世界,2023(18):53-55.

[3]秦晓原,毕仲微.软土地区桥头路基过渡段变刚度设计方法研究[J].建设科技,2015(21):85-8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