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燃气管网智能监测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城市燃气管网;智能监测系统;设计;优化
正文
引言
城市燃气系统是一项长期运行、风险较高的市政工程,其安全运行离不开精准的监测和稳定的预警机制。尤其在现代城市能源结构日益依赖燃气的背景下,传统人工依赖型的监控方式早已不能适应当前运行规模与技术需求。一方面,燃气泄漏、管道老化、温度异常等问题具有高度隐蔽性与突发性;另一方面,传统系统响应慢、覆盖有限、数据利用率低,已难以实现动态、实时的全域掌控。近年来,智能化监测技术逐步应用于燃气行业,通过集成多类型传感设备、边缘计算节点及后端智能分析模块,实现对燃气管网运行状态的连续跟踪与及时干预。从数据采集到异常识别,从远程诊断到本地处理,智能监测系统打破了原有的监控局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安全冗余。本文围绕城市燃气管网的智能监测系统设计与优化展开系统探讨,分三个层面展开内容:一是明确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层级功能划分;二是聚焦燃气泄漏、温度异常、系统故障等典型监测参数的实现方式及对应算法;三是分析数据处理流程与算法优化策略,为提升监测效率与系统性能提供可落地的技术方案。
一、系统结构
城市燃气管网智能监测系统的架构设计,直接决定了其运行效率与响应能力。整个系统可划分为感知层、传输层与平台层三个核心组成部分,各层协同配合,构成一个从前端感知到后端决策的完整闭环。
感知层是整个系统的基础,主要由各类传感器组成,负责实时采集燃气管网运行中的关键数据。传感器种类涵盖燃气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振动传感器及电源状态监控模块等。这些传感器通常被布设在管网的节点位置、连接处和关键设备周边,确保在最容易出现泄漏或温度异常的区域实现重点监控。为保证感知层的稳定性与耐用性,设备需满足防爆、防水与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的要求。此外,还需通过智能唤醒机制降低系统能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传输层作为系统的中间环节,承担着感知数据的汇聚与上行任务。传输方式多采用多通道融合,包括LoRa、NB-IoT、4G/5G以及有线以太网等。城市燃气管网的地理分布广泛、地下结构复杂,因此传输方式的选取需结合现场环境灵活配置。例如,在密集居民区与通信基站覆盖区域内,可优先使用NB-IoT低功耗广域网;而对于工业区域或远郊,LoRa通信因其长距离传输与抗干扰能力,成为重要补充。传输层还需具备断点续传、数据缓存与自动补发功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网络波动或通信延迟问题。
平台层即系统的后台处理中心,是整个智能监测系统的“指挥中枢”。平台集成了数据存储、实时分析、报警管理、系统自诊断、用户权限控制等多个模块,通常基于B/S架构开发,便于运维人员通过网页或移动端远程查看与操作。在后台处理流程中,系统会对采集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包括浓度趋势识别、温度波动研判、设备工作状态判断等,确保异常情况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识别并输出告警信号。
二、监测参数及监测算法
2.2.1 燃气泄漏监测
燃气泄漏是城市管网运行中最具隐蔽性和破坏力的故障形式,因此其监测机制是整个系统设计的重心。系统主要采用电化学式可燃气体传感器,部署在管道接口、弯头、调压装置等重点部位。这些区域常因结构松动、密封失效或压力波动而成为泄漏高发点。
2.2.2 管道温度监测
燃气在输送过程中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尤其在冬季气温骤降或夏季高温暴晒时,温度异常可能导致管道变形、保温失效或调压异常。因此,管道温度的实时监控不可或缺。
系统广泛采用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均匀分布于主干管道和次级分支之间。其测量精度高、响应时间短,能够捕捉温度突变或缓慢升高的趋势。算法部分采用动态阈值与昼夜温差自适应模型,避免因正常环境变化造成误报。在判断逻辑中,系统引入滑动窗口技术,采集连续时段的温度数据进行趋势分析,而非对单点异常做即时反应。
2.2.3 系统故障监测
智能监测系统本身的运行状况也需要持续监管。系统故障一旦发生,不仅导致监控能力下降,更可能形成长时间的信息盲区,因此自检与故障识别机制是保障系统连续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通过嵌入自诊断模块,实现对各个监测单元、通信链路、电源系统与数据回传状态的实时巡检。自检频率可按运行环境设定,在高风险时段如冬季供气高峰期适当提高检测频率。
三、智能监测系统优化研究
3.1 数据处理与分析
3.1.1 数据预处理
燃气监测系统每天采集大量实时数据,原始数据中往往存在缺失、误差、干扰等问题。为避免直接分析带来误判,系统需在进入判断模块前进行规范化预处理。对丢失数据,系统会基于相邻时间节点或同类设备数据进行填充;对于突变值,则采用滑动窗口与中位数滤波结合的方法进行修正。除此之外,不同传感器设备的输出单位与格式可能存在差异,系统需统一转换为标准指标,并按照时间轴对齐,保证后续计算的一致性与可比性。
3.1.2 数据分析方法
预处理完成后,系统进入数据分析阶段。相比传统阈值判断方式,当前系统更侧重多维趋势分析与历史数据建模。以燃气泄漏为例,除了当前浓度是否超标外,系统还引入变化速率、持续时长等参数作为参考,结合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判断模型。不同区域的数据会被分组建模,避免环境因素对判断标准的干扰。在此基础上,还可加入权重评分机制,对同一事件的多个异常指标进行综合打分,辅助系统精准预警。
3.2 算法优化
3.2.1 燃气泄漏检测算法优化
燃气泄漏识别的算法原理决定了系统预警的速度与准确性。原有算法基于静态阈值识别,容易受到局部波动干扰。优化方案引入“动态阈值+变化趋势”组合判断机制,不再只关注数值是否超过某一固定值,而是结合短时间内浓度变化幅度判断是否为异常增长。此外,系统还部署轻量化模型至边缘节点,提升局部快速响应能力,减少因通信延迟带来的判断滞后。
3.2.2 管道温度监测算法优化
温度监测算法主要面临环境扰动与季节性波动的挑战。为此,系统将原本固定上下限的判断方式,替换为“基准温度+浮动区间”的动态策略。该策略会实时接入气象数据与历史运行曲线,自适应调整报警阈值。同时结合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判断温度变化趋势而非单点异常,从而减少环境变动带来的误报现象。
3.2.3 系统性能优化
为了提高系统整体性能,后台架构做出相应调整。一方面在数据通信上采用轻量化协议(如MQTT),提升传输效率,降低丢包率;另一方面在算法部署上采用边云协同结构,将部分初级判断任务前置至前端设备,降低后台压力。此外,运维界面增加设备状态自检与故障回溯功能,使维护人员能快速定位异常点,提高维修效率。
结语
城市燃气管网的安全运行不仅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的稳定,也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公共安全与能源管理水平。通过构建结构清晰、响应及时的智能监测系统,并在数据处理与算法识别层面持续优化,能够有效提升故障预警能力与运行效率。本文从系统结构出发,围绕燃气泄漏、温度异常与设备故障三个核心维度展开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数据预处理方法与识别算法的改进路径。随着技术演进,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深化,其在城市燃气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也将愈发广阔。
参考文献
[1]黄家阳.城市燃气管网设计优化与智能调度方法研究[J].石化技术,2025,32(07):125-127.
[2]莫非,马博乐.基于高精度燃气检测设备的城市燃气管网巡检体系建设[J].上海煤气,2025,(02):24-26.
[3]张一帆,付佳鑫,赵梦,等.生物天然气掺入城市燃气管网可行性及适应性研究[J].城市燃气,2025,(04):3-7.
[4]韦育强,夏怡,尹生开,等.燃气泄漏智能感知技术在城市燃气管网安全运行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25,15(02):52-54.
[5]成伟山,朱光辉.一种智能桩在地下燃气管网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4,44(24):116-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