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施工质量监督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唐清清

340111198704053514

摘要

智能建筑作为建筑行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功能的实现和运营安全。然而,智能建筑施工涉及多专业协同、技术更新快、系统集成复杂等特点,导致其质量监督体系构建面临诸多挑战。本文结合智能建筑施工的特殊性,分析当前质量监督体系构建中存在的标准不统一、技术适配不足、协同机制缺失等问题,并从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技术赋能、优化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对策,旨在为提升智能建筑施工质量监督效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

智能建筑;施工质量;监督体系

正文


前言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已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流趋势。智能建筑通过集成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实现了建筑的智能化管理、节能降耗和安全高效运营[1]。然而,智能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涉及电气、通信、计算机、建筑等多个专业领域,且技术迭代速度快,传统的施工质量监督模式已难以适应其需求。因此,深入分析智能建筑施工质量监督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并探索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于推动智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智能建筑施工质量监督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

1.1 质量监督标准不统一,缺乏针对性

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在技术要求、系统构成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其施工质量监督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传统建筑的标准体系,缺乏专门针对智能建筑的统一标准[2]。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于智能建筑施工质量的评价指标、验收流程规定不一,导致企业在实际施工中难以遵循统一规范,增加了质量监督的难度。智能建筑涉及的新兴技术(如 5G、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缺乏成熟的质量标准,部分技术应用的质量要求仅停留在企业内部规范层面,无法满足监督工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需求。

1.2 监督技术与智能建筑施工技术适配不足

智能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量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如 BIM 技术、物联网监控、无人机巡检等),但当前质量监督手段仍以人工检查、纸质记录为主,技术适配性不足,监督人员难以有效利用施工方的数字化成果(如 BIM 模型、施工过程数据台账)进行精准监督,导致对隐蔽工程、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的质量把控存在滞后性。缺乏针对智能系统功能的专项检测技术。例如,智能建筑的能耗管理系统、安防联动系统的稳定性和兼容性,需要专业的模拟测试设备和数据分析工具,但多数监督机构尚未配备此类技术装备,只能通过简单的功能演示进行判断,难以发现潜在的质量隐患。

1.3 多主体协同机制缺失,责任划分模糊

智能建筑施工涉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设备供应商等多个主体,各主体在质量责任上的边界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完善,导致质量监督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施工单位与设备供应商之间存在技术衔接问题时,易出现责任推诿[3]。例如,智能系统硬件设备与软件平台不兼容导致功能失效,施工单位可能认为是设备质量问题,而供应商则归咎于施工安装不当,监督机构在责任认定时缺乏明确依据。监理单位的监督作用未充分发挥。部分监理人员对智能建筑技术不熟悉,难以有效履行旁站监理职责,导致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无法及时被发现和纠正。建设单位与监督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施工过程中的变更信息、技术调整未及时同步给监督部门,可能导致监督工作基于过时信息开展,影响监督效果。

2 智能建筑施工质量监督体系构建的对策

2.1 完善质量监督标准体系,增强针对性和统一性

针对智能建筑的技术特点,需构建专门的质量监督标准体系,明确各环节的质量要求,结合智能建筑的功能定位(如商业综合体、智慧园区、医疗建筑等),细化不同类型建筑的质量监督指标。例如,医疗类智能建筑需重点强化应急供电系统、医疗设备智能联动的质量标准,而商业综合体则需侧重客流分析系统、能耗管理系统的性能要求。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跟踪 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应用,及时将成熟的技术规范纳入监督标准。可由行业协会联合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成立标准修订委员会,定期收集技术应用案例,更新质量评价指标。规范智能建筑施工质量的验收环节,明确各系统(如楼宇自控、智能安防、综合布线)的验收节点、检测方法和合格阈值,确保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监督工作有章可循。

2.2 强化技术赋能,提升监督手段的智能化水平

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推动质量监督手段与智能建筑施工技术的适配,推广数字化监督平台,构建基于 BIM 和物联网技术的质量监督平台,实现施工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共享和分析。监督人员可通过平台调取 BIM 模型中的构件信息、施工进度数据、设备参数等,对关键工序进行远程核查,减少人工现场检查的盲目性。配备针对智能系统的专业检测设备,如智能传感器校准仪、网络性能测试仪、系统兼容性模拟软件等,对智能建筑的通信稳定性、数据安全性、功能联动性等进行量化检测,提升监督的精准度。通过收集历史施工质量数据、设备运行参数、故障案例等,建立质量风险预警模型,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如线路老化、软件漏洞)进行提前预判,实现 “事前预防、事中控制”。

2.3 健全多主体协同机制,明确责任边界

通过制度设计和流程优化,推动各参与主体形成质量监督合力,在项目开工前,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设计、监理、设备供应等单位签订质量责任协议,明确各主体在智能系统选型、施工安装、调试运维等环节的责任范围,避免后期推诿。例如,协议中可约定设备供应商需提供安装指导和技术支持,施工单位需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监理单位需对技术对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设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由监督机构牵头,各参与主体共同汇报施工进展、技术难题及质量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并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时限。同时,利用即时通讯工具搭建线上沟通平台,实现变更信息、技术参数的实时共享。要求监理单位配备具备智能建筑专业知识的监理人员,或引入第三方技术咨询机构协助监理工作,确保对智能系统施工过程的关键节点(如设备安装、软件调试)进行有效监督,并出具专业的监理报告。

3 结语

智能建筑施工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面临着标准不统一、技术适配不足、协同机制缺失、人员素养不足等多重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标准完善、技术赋能、机制创新、队伍建设等多维度入手,推动质量监督模式从 “传统人工主导” 向 “智能化、协同化” 转型。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监督体系,不仅能够保障智能建筑的施工质量,提升其安全运营水平,更能为智能建筑行业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还需持续优化监督体系,以适应智能建筑向更高级形态(如智慧社区、数字城市)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付志达.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策略分析[J].居业,2025,(05):214-216.

[2]刘声进.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城市开发,2025,(06):96-98.

[3]兰洪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监督与管理[J].中国住宅设施,2025,(02):179-18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