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施工过程中隐蔽工程监督的难点与制度完善
摘要
关键词
智能建筑;隐蔽工程;施工监督;技术难点
正文
前言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智能建筑已成为现代建筑产业的核心发展方向,其通过建筑结构与智能化系统的深度集成,实现了环境调控、安全防护、能源管理等功能的自动化与精细化。隐蔽工程作为智能建筑的“血管”与“神经”,包括强弱电管线、通信桥架、智能传感线路、安防系统预埋等,其施工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智能化功能的稳定性、扩展性及后期运维成本[1]。
与传统建筑隐蔽工程相比,智能建筑隐蔽工程具有技术密集度高、专业交叉性强、系统关联性复杂等特点,监督难度显著提升。当前,我国智能建筑隐蔽工程监督仍存在标准体系不健全、技术监督手段滞后、责任追溯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工程质量隐患频发,如管线信号干扰、设备兼容性故障、线路老化等,严重影响建筑智能化水平的发挥[2]。因此,深入分析智能建筑隐蔽工程监督的难点,探索制度完善路径,对推动智能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隐蔽工程监督概述
隐蔽工程是指在施工过程中,上一道工序完成后被下一道工序覆盖,无法直接观察或检查的工程部位。其监督工作是指通过事前审查、事中巡检、事后验收等环节,对隐蔽工程的施工工艺、材料质量、技术参数等进行全过程管控,确保其符合设计规范与质量标准。
在智能建筑中,隐蔽工程监督具有特殊性,智能化系统的隐蔽工程需满足多系统协同运行要求,监督需兼顾电气性能、信号传输、兼容性等多维度指标;智能建筑施工中常涉及系统方案调整,隐蔽工程需同步更新,监督需具备动态适应能力;部分隐蔽工程不仅被建筑结构覆盖,还涉及软件配置,形成“物理隐蔽+逻辑隐蔽”双重特性,增加了监督复杂度。有效的隐蔽工程监督是智能建筑质量管控的核心环节,其目标是通过全流程闭环管理,消除质量隐患,保障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长期可靠运行[3]。
2 智能建筑施工过程中隐蔽工程监督的难点
2.1 技术标准碎片化,监督依据不明确
智能建筑隐蔽工程涉及建筑电气、通信工程、物联网技术、安防系统等多个领域,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跨专业监督标准体系,导致监督工作缺乏明确依据。如建筑行业的《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与通信行业的《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373)在管线敷设间距、接地电阻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施工单位常“择低执行”,监督方难以判定合规性;针对新兴技术,现有标准未明确施工与验收指标,监督只能依赖企业自定标准,存在质量管控漏洞。
2.2 监督手段滞后,难以应对技术复杂性
智能建筑隐蔽工程的技术密集性对监督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监督仍以“人工巡检+事后抽检”为主,难以适应复杂场景,传统检测工具无法穿透墙体或楼板检测管线走向、信号衰减等参数,对于深埋的光纤线路、智能传感器预埋线路,难以评估其施工质量;智能系统的隐蔽工程包含软件配置,此类“逻辑隐蔽”内容无法通过物理检查发现,而当前监督未纳入软件参数核查环节,易导致后期系统调试故障。
2.3 责任主体多元,协同监督机制失效
智能建筑隐蔽工程施工涉及建设单位、施工总包、专业分包、设备厂商等多方主体,责任边界模糊导致协同监督机制失效,责任划分模糊:当隐蔽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总包与分包常以“施工工艺符合约定”“设备参数不匹配”为由互相推诿,监督方难以界定责任;部分监理单位同时承接施工咨询业务,存在 “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的现象,对隐蔽工程中的违规行为选择性忽视,监督公正性受损。
3 智能建筑施工过程中隐蔽工程监督的制度完善建议
3.1 构建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明确监督依据
针对标准碎片化问题,需建立跨行业、全覆盖的智能建筑隐蔽工程监督标准体系,由住建部牵头,联合通信、安防、物联网等行业协会,编制《智能建筑隐蔽工程施工与监督通用规范》,统一管线敷设、设备预埋、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指标,解决标准冲突问题;针对新技术应用,建立标准动态修订机制,由行业联盟定期收集技术案例,补充完善标准条款;在标准中明确多系统协同的隐蔽工程监督要点,如消防与安防系统联动线路的信号传输延迟阈值、数据中心与弱电机房的管线电磁兼容指标,确保监督有章可循。
3.2 引入智能化监督技术,提升全过程管控能力
利用数字技术突破传统监督手段的局限,构建“感知-分析-预警”的智能监督体系,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管道机器人、红外热成像等设备,对隐蔽管线的走向、接头密封性、信号衰减等进行非破坏性检测,生成可视化数据报告;将隐蔽工程的设计模型、施工数据、检测结果导入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比对实际施工与设计方案的偏差,自动预警违规行为;要求施工单位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隐蔽工程的材料信息、施工日志、检测数据,形成不可篡改的电子档案,监督方可随时调取核验。
3.3 健全责任协同机制,强化全链条监督问责
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建立“协同监督+终身追责”的长效机制,在施工合同中明确总包、分包、监理等主体的隐蔽工程责任边界,如总包对跨专业协调负责,分包对专业施工质量负责,监理对检测报告真实性负责,并纳入信用档案;隐蔽工程验收时,要求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共同参与,采用“技术参数一票否决制”(如信号传输速率不达标则判定不合格),避免单方面妥协;对隐蔽工程质量问题实行“终身追责”,无论工程交付多久,若因施工或监督失职导致系统故障,相关单位及责任人需承担维修费用与法律责任,并通过行业黑名单制度限制其市场准入。
4 结语
智能建筑隐蔽工程监督是保障建筑智能化功能实现的关键环节,其难点源于技术复杂性、标准碎片化与责任多元化的叠加。解决这些问题,需从制度层面构建统一标准体系,从技术层面引入智能化监督手段,从机制层面明确责任协同与追责路径。
随着智能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隐蔽工程监督将向“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方向演进。通过制度完善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可实现隐蔽工程从“被动验收”向“主动防控”的转变,为智能建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推动我国建筑产业向高质量、智能化转型。
参考文献
[1]汪洋.基于人防工程的隐蔽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改进措施[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09):76-78.
[2]陈哲.探析钢筋工程隐蔽验收质量监督控制要点[J].大众标准化,2024,(06):31-33.
[3]高兴.建筑工程清单计价模式下隐蔽工程造价控制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5,(S1):2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