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王成阳

合肥市轨道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1

摘要

本文探讨了生态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了生态设计的关键原则,如因地制宜、植物搭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园林景观的生态功能日益重要,设计师通过科学规划和植物选择,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如何通过创新设计技术,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

生态理念;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植物搭配

正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紧张的挑战。生态理念在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旨在通过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城市园林景观中落实生态理念,并提出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以实现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与美学效果。

1城市园林景观生态概述和理念

1.1生态概述

城市园林景观生态是指在城市环境中,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提升城市环境的生态功能,增强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与可持续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渐退化,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功能也日益受到关注。城市园林不仅仅是绿化装饰,更应发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提供栖息地等多重生态作用。

1.2生态理念

生态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可持续性发展。该理念主张通过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合理配置绿地以及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创造出符合生态规律的园林景观。生态理念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追求,更是对城市环境中生物、土壤、水体等生态要素的全面考虑,最终目标是提升城市生态质量与居民生活的环境福祉。

2生态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

2.1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原则之一。它强调根据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气候特征、地理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和景观设计方式。这一原则不仅要求设计师了解并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融入地方特色,确保园林景观在美观的基础上能够适应不同区域的生态需求。

2.2植物搭配原则

植物搭配原则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它要求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生态需求,进行合理的种植组合。在生态设计中,植物搭配不仅仅考虑视觉效果,更要注重生态功能的实现。通过科学的植物组合,可以促进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增强景观的生物多样性。此外,合理的植物搭配还可以调节城市气候,提供遮荫与降温效果,改善城市小气候,进而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3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

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是生态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原则之一,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威胁。该原则强调在园林设计中充分考虑多样化的生态需求,通过合理规划绿地、湿地和水体等生境,提供多种栖息空间和食物链支持,保护城市中的动植物种群。在植物配置时,应选择原生物种和适应当地环境的物种,避免使用外来入侵植物,减少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此外,城市园林应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和迁徙通道,支持生态互联和物种间的相互依存。这种设计有助于提升城市园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使其在美学与生态效益上达到双重平衡。

3生态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技术要求

3.1因地制宜原则的落实

因地制宜原则要求园林景观设计在充分了解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例如,考虑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设计时,应避免一刀切的做法,而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调整设计方案,以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3.2植物搭配的原则应用

植物搭配原则在生态设计中非常重要,它要求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功能进行科学配置。通过合理选择互相补充的植物,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景观的长期稳定。科学的植物搭配不仅有助于改善环境,还能提升景观的美学效果。

3.3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的体现

在生态园林设计中,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要求设计师创造多样化的栖息地,支持本地物种的生长。通过设置多层次的植被结构和多样化的景观元素,如水体、树林、草地等,为动植物提供丰富的栖息空间。这一设计不仅有助于保持生态平衡,还能提高园林景观的可持续性。通过这种方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园林美学可以得到有机结合。

4生态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1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融合

现代城市园林设计追求“野趣与秩序共存”,在充分尊重自然地形、原生植被与水系的基础上,巧妙植入人工步道、广场、座椅等功能构件,力求二者在形态与材质上的无缝过渡。例如,可在人工铺装与绿地交界处设置凹槽状雨水花园,不仅引导雨水汇流、缓释暴雨径流,还通过植被过滤净化雨水;在广场边缘或台地上利用当地石材构筑微型湿地,兼具景观节点与生态缓冲功能;以本地耐热植物和透水砖铺装组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使地表温度下降23℃。这种“微观自然化”手法,既强化了场地的吸水透气能力,又在视觉上保留了浓郁的自然气息,实现人与绿地的和谐共生。

4.2生态功能区域的划分与设计

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合理分区是保障生态多功能互补的前提。常见做法是以“核心—缓冲—连接”三级体系统筹:将中心绿地作为市民休憩与生态展示区,细分为湿地净化区(植本地芦苇、狐尾藻等)与花卉观赏区;外围布置草坡和乔灌木林,用于空气净化与微气候调节;北侧或沿河岸布置生态廊道,连通城市片区与郊野公园,支持鸟类和昆虫的迁徙与栖息。各功能区之间通过渗水路径、下沉绿地和串联式步道互联,不仅形成海绵城市雨洪调控体系,还为市民提供多层次的体验路径。此种多维度生态分区,可同时满足生物栖息、雨洪管理、休闲娱乐及景观观赏等多重目标。

4.3雨水管理与绿色基础设施

积极响应“海绵城市”理念,设计中大量引入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绿色基础设施,以全流程管控城市径流。在主入口广场采用径流地铺透水砖,雨后可在其下方的蓄水层短暂储存并逐步渗入地下;花园边缘设置植草沟和雨水花池,可承接3050mm的短时降雨;屋檐平台与停车场上方推广绿色屋顶或屋顶花园,结合多肉、草本与灌木层次混植,可减少建筑冷、热负荷,缓解局部热岛效应。此类设施互为补充,形成“渗—滞—蓄—净—用—排”闭环,使景观系统同时具备水资源再利用、生态修复与微气候调节功能。

4.4本地物种的优先选择与应用

选用本地林相和湿地物种,是确保生态系统健康、降低后期维护成本的关键。在配植上,以本土耐旱乔木(如栾树、女贞)为骨架,与本土花灌木(如连翘、杜鹃)交错;在下沉式湿地和生态廊道旁栽种本地芦苇、泽泻等湿生植物,构建净水屏障并为候鸟提供觅食场所;干旱坡面选用地被型草本(如兔尾草、紫花地丁)控土固坡。利用花期错落、叶色对比丰富的搭配方式,不仅提升了四季景观变化,也有效增强生态廊道的连通性与稳健性。通过优选本地物种,整个园林不仅在景观层面更具地域特色,也在气候适应、病虫抗性与生态服务上表现出更强的可持续性。

5结束语

生态理念的应用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在植物选择、生态功能区域的划分和雨水管理等方面。通过结合自然环境与人工景观,设计师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未来,随着生态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城市园林将为居民提供更健康、更宜人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娇.考虑场地特征的城市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科技资讯,2025,23(10):189-191.

[2]浮跃缤.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包装,2025,(03):115-117.

[3]谢天.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房地产世界,2024,(17):170-17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