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灌区“水-粮-生态”协同仿真与路径优化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魏明坤

河南前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450000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灌区的“水-粮-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聚焦于气候变化对灌区该系统的影响,通过构建多尺度多目标规划模型等方式进行协同仿真研究,以分析不同情景下系统的响应,并提出相应的路径优化策略,旨在为实现灌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粮食安全保障以及生态系统稳定的协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关键词

气候变化;灌区;水-粮-生态;协同仿真;路径优化

正文


1 引言

灌区作为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其--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降水模式改变、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现象,对灌区水资源的可获取性、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灌区--生态的协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全球范围内,许多著名灌区如印度恒河灌区、美国密西西比河灌区等,都已因气候变化出现灌溉效率下降、作物减产和生态退化等问题,这也凸显了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紧迫性。

2灌区--生态协同仿真模型构建

2.1模型框架设计

构建区域-灌区的多尺度优化框架,综合考虑地下水均衡、湿地生态需水、粮食产量及经济效益等多目标。以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为案例,该框架涵盖区域尺度的水资源宏观调配和灌区尺度的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等内容。在区域尺度上,主要协调不同灌区之间的水资源分配,确保整体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在灌区尺度上,则根据具体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优化作物的种植布局和灌溉方案。

2.2模型关键要素

水资源模块:考虑地表水、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以及水资源在不同用水部门之间的分配。通过建立水文模型,模拟气候变化下水资源的补给、径流和蒸发等过程。该模块还能实时监测水库、湖泊等水利工程的蓄水量变化,为水资源的调配提供准确数据支持。同时,引入水质监测指标,确保用于灌溉和生态的水资源符合相应标准。

粮食生产模块:结合作物生长模型,考虑不同作物品种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以及灌溉、施肥等农业管理措施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该模块包含作物生长周期内的各项生理指标监测,如株高、叶面积指数等,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化预测作物的生长状况和最终产量。此外,还能模拟不同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精准农业提供指导。

生态系统模块:评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需水要求,以及生态系统对水资源变化的响应,例如湿地面积和生态功能的变化。该模块建立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通过监测物种丰富度、植被覆盖率等指标,评估生态系统的状态,并根据水资源变化预测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

2.3模型求解算法

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和差分进化算法等智能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实现多尺度多目标的协同发展。这些算法能够在复杂的解空间中搜索,找到满足多个目标的最优或近似最优解。在求解过程中,通过设置合理的约束条件,如水资源总量限制、生态需水底线等,确保解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同时,对算法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提高求解的效率和精度。

3 不同情景下的仿真分析

3.1情景设定

气候情景:包括现状气候情景以及未来如RCP4.5-2050等气候情景,以模拟不同气候变化程度下的系统响应。

水资源调控情景:设置传统灌溉模式、节水灌溉模式及外调水情景等,分析不同水资源管理策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2仿真结果分析

-粮食-生态系统的矛盾关系:仿真结果显示,水-粮食-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矛盾,仅追求某单一目标的决策将会损害另外两方的利益。如传统灌溉模式下,粮食产量虽提升约8%,但地下水超采量增加15%,湿地生态用水缺口扩大20%

现状气候情景下的策略效果:在现状气候情景下,节水灌溉和引入外调水均可有效缓解区域水-粮食-生态系统间的矛盾。节水灌溉侧重于增加区域粮食经济效益,地下水回补量和生态用水保障率有小幅度增加,区域粮食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约12%);而引入外调水更倾向于各系统均衡发展,可使地下水回补量显著增加(约18%),区域粮食经济效益小幅度增加(约4%),生态用水保障率提升明显(约15%)。

4 灌区--生态路径优化策略

4.1水资源管理优化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灌溉用水浪费。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安装节水灌溉设备,同时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据测算,滴灌技术较传统漫灌可节水30%-50%,在干旱地区效果更为显著。

优化水资源调配:建立科学的水资源调配机制,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作物需水情况以及生态需水要求,合理分配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控和动态调配。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优先保障农业用水,在雨季则多储备水资源用于生态补水。

4.2粮食生产适应策略

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根据气候变化和水资源条件,适当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耐旱、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种植。例如,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可以减少水稻、小麦等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谷子、高粱等耐旱作物的种植比例。同时,引进和培育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

采用抗逆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抗病虫害、耐高温干旱的农业技术和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如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推广覆盖栽培技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现有的灌溉渠道进行修缮和改造,减少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损失;建设小型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提高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同时,加强田间道路建设和土地平整,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和灌溉管理。

4.3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保障生态用水:在水资源分配中,优先保障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的基本用水需求,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制定科学的生态需水标准,根据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确定合理的生态用水量。在水资源紧张时期,通过压缩其他用水需求,确保生态用水不被挤占。

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如湿地恢复、河流生态廊道建设等,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物多样性。采取退耕还湿、退田还河等措施,扩大湿地和河流的面积;种植水生植物和河岸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开展生态补水工程,通过调水等方式为受损的生态系统补充水资源。

加强生态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生态监测体系,实时掌握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在湿地、河流等关键生态区域设置监测站点,监测水质、水位、生物多样性等指标;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定期发布生态监测报告,为政府决策和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结论

通过对气候变化下灌区--生态系统的协同仿真研究,明确了气候变化对该系统的多方面影响,以及不同情景下系统的响应特征。提出的路径优化策略,从水资源管理、粮食生产适应和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为实现灌区--生态协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唐承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生态系统服务水-粮关系耦合研究 ————以泾河流域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20.
[2] 方隽敏,黄德春,贺正齐.绿色发展对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6(1):132-142.
[3] 孙才志,周舟,赵良仕.基于SD模型的中国西南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仿真模拟[J].经济地理, 2021, 41(6):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