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房建工程钢结构施工技术与应用
摘要
关键词
装配式;房建工程;建筑结构
正文
引言
装配式钢结构因性能优越、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房屋建筑中广泛应用。相比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其在自重轻、强度高、抗震性好、施工速度快等方面优势明显。该技术尤其适用于高层及结构复杂的建筑,能有效缩短工期并减少环境影响。其核心在于工厂预制与现场组装的建造方式,通过标准化设计、规模化生产与高效安装,实现精准化施工与高效管理。尽管在住宅建设中已较为成熟,但对施工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仍对提升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某城市新建的高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项目,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地上28层,地下2层,主体结构采用装配式钢框架体系,楼板采用预制钢筋桁架楼承板,外墙采用轻质复合墙板,整体装配率达到75%以上。项目所在地为地震设防烈度8度区,对结构抗震性能要求较高。工程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构件标准化、施工组织优化、节点连接可靠性等关键技术问题,采用了BIM技术进行全过程建模与施工模拟,确保施工过程的可预测性和可控性。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验证了装配式钢结构在高层住宅中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与管理经验。
2 钢结构施工技术
2.1 钢结构制作材料
本工程所用钢结构材料主要包括Q345B级热轧H型钢、箱型截面钢柱、焊接H型钢梁及部分冷弯薄壁型钢。钢材具有良好的可焊性、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碳素结构钢》(GB/T 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的要求。为确保构件质量,所有钢材均来自具备资质的大型钢厂,并在进场前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与力学性能检测。焊接材料选用与母材匹配的焊丝和焊剂,确保焊接接头的强度与韧性。
2.2 预制构件的运输及验收
钢结构预制构件在专业加工厂完成加工后,需经过严格的出厂检验,包括尺寸偏差检查、焊缝质量探伤、表面防腐处理等环节,确认合格后方可安排运输。运输过程中,依据构件的类型、长度与重量,选用合适的运输车辆与装卸设备,并制定详细的运输路线与装卸方案,避免运输途中发生构件变形、涂层损伤或连接件松动等问题。
构件运抵施工现场后,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指定区域分类堆放,并设置明显的标识牌以便识别与调用。验收环节由项目技术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及监理单位共同参与,依据设计图纸、构件清单及出厂合格证,对构件的型号、尺寸、外观质量、连接部位完整性等进行逐一核对,并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现场抽检。对于关键受力构件,如主梁、柱节点等,还需进行焊缝质量抽检与涂层厚度检测,确保构件满足安装要求。验收合格的构件方可进入下一道安装工序,未通过验收的构件将退回加工厂进行返工处理,确保整体施工质量可控。
2.3 预制构件的安装
2.3.1 预制构件安装检验质量标准
为确保装配式结构的整体施工质量,预制构件在安装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现行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安装质量检验主要包括构件的垂直度、标高、平面位置偏差、节点连接质量以及临时支撑系统的稳定性等指标。具体控制标准如下:构件安装后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H/1000(H为构件高度),且最大不超过10mm;相邻构件之间的高低差应控制在5mm以内;构件中心线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不得大于3mm。此外,所有连接节点必须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高强度螺栓紧固或焊接,并进行扭矩检测或焊缝探伤,确保连接牢固可靠。
2.3.2 预制构件吊装
预制构件的吊装是装配式钢结构施工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施工效率与结构安全。吊装前需根据构件的重量、尺寸及现场施工条件,合理选择吊装设备(如塔吊、履带吊等)和吊具(如专用吊钩、平衡梁等),并制定详细的吊装顺序与作业流程。吊装过程中,应由专业指挥人员统一调度,确保起吊、移动、就位全过程平稳有序,避免构件碰撞或变形。对于大型或形状复杂的构件,还需进行吊点受力分析,设置多个吊点以保证吊装稳定性。吊装完成后,应立即进行临时固定,并由质检人员对安装位置和姿态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2.3.3 预制构件施工预埋孔控制
预埋孔是实现构件连接与设备安装的重要部位,其位置、深度及尺寸精度直接影响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在预制构件生产阶段,应根据设计图纸精确设置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并采用定位模具进行固定,防止浇筑或运输过程中发生偏移。现场安装时,需对预埋孔的位置进行复测,确保与现场结构构件及其他系统(如水电管线、暖通设备等)的接口匹配。对于偏差超过允许范围的预埋孔,应采取补救措施,如重新钻孔或增设过渡连接件,避免影响整体结构性能与后续施工进度。
2.3.4 预制叠合板板缝处理
预制叠合板作为楼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板缝处理质量对结构整体性、防水性能及后期装修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安装过程中,应控制相邻板之间的缝隙宽度,一般控制在5~10mm范围内,并保持缝隙均匀一致。板缝处理通常采用后浇带方式,即在板缝区域铺设钢筋网片后,浇筑与叠合板同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或灌浆料,确保新旧混凝土之间形成良好的粘结。施工前应对板缝表面进行清理和湿润处理,防止因界面不洁净或干燥导致粘结不良。浇筑完成后,应加强养护,防止收缩裂缝产生。此外,对于有防水要求的区域(如卫生间、厨房等),还需在板缝上方增设防水层,以提升整体防水性能。
3 结语
本工程在装配式钢结构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控材料质量、构件预制精度、吊装顺序及节点连接工艺,确保了整体结构的安全性与施工质量。通过BIM技术的全过程应用,实现了施工前的可视化模拟与施工中的精细化管理,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并降低了返工风险。同时,在预制构件安装、板缝处理及预埋孔控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解决了施工中的关键难点问题,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和管理经验。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作为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在高层住宅中的成功应用表明,该技术不仅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节能环保等优势,还能有效提升建筑整体性能和施工管理水平。未来,随着智能制造、数字建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装配式钢结构施工技术将进一步向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因此,持续加强对关键施工技术的研究与优化,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将有助于推动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建筑领域的更广泛应用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永军,赵伦杰,刘强.装配式房建工程钢结构工程中钢筋桁架楼承板关键施工技术[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5,(03):181-183.
[2]陈锴.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在房建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24,51(10):71-73.
[3]牛永红.房建工程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4,9(16):4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