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桥梁端区域车-线-桥动力响应分析及轨道平顺性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大跨度桥梁;端区域;车-线-桥耦合;动力响应;轨道平顺性
正文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与公路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大跨度桥梁作为跨越江河、峡谷等复杂地形的关键结构,其建设规模与技术难度不断提升。桥梁端区域(包括梁端、伸缩缝、过渡段等)是连接桥梁主体与路堤的重要结构部位,由于其刚度存在突变、受力条件复杂,在列车荷载反复作用下易产生剧烈的动力响应,进而导致轨道结构变形、梁体损伤等问题,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安全与舒适性。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车-线-桥耦合振动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李永乐等(2010)基于多体动力学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列车-轨道-桥梁耦合振动分析模型,研究了简支梁桥在高速列车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揭示了桥梁结构参数对系统振动的影响规律。翟婉明等(2015)提出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通过建立轮轨接触关系模型,分析了轨道不平顺对列车运行稳定性的作用机制,为轨道养护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桥梁主体结构的动力响应,针对大跨度桥梁端区域这一特殊部位的精细化分析较少,尤其缺乏对轨道平顺性与端区域动力响应关联性的系统研究。
鉴于此,本文以大跨度斜拉桥端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方法,构建车-线-桥耦合振动分析模型,重点分析列车荷载作用下端区域的位移、应力及加速度响应,并探讨不同轨道平顺性参数对耦合系统振动的影响,旨在为大跨度桥梁端区域的结构设计与运营维护提供参考。
2 车-线-桥耦合振动理论基础
2.1 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
车-线-桥耦合系统由车辆、轨道与桥梁三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通过轮轨接触力、轨道与桥梁间的相互作用力实现动力耦合。
车辆子系统采用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考虑车体、转向架、轮对的刚体运动,忽略构件弹性变形。每个车辆模型包含1个车体、2个转向架和4个轮对,通过弹簧-阻尼元件模拟悬挂系统(一系悬挂与二系悬挂)。车辆的运动方程可表示为:
M_v \ddot{X}_v + C_v \dot{X}_v + K_v X_v = F_{vr}
其中, M_v 、 C_v 、 K_v 分别为车辆系统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与刚度矩阵; X_v 、 \dot{X}_v 、 \ddot{X}_v 分别为车辆位移、速度与加速度向量; F_{vr} 为轮轨接触力向量。
轨道子系统包括钢轨、轨枕、道床等部件,采用弹性离散支撑模型。钢轨视为连续弹性梁,通过轨下弹簧-阻尼元件与轨枕连接,轨枕则通过道床弹簧-阻尼元件与桥梁或路堤基础接触。轨道系统的运动方程为:
M_r \ddot{X}_r + C_r \dot{X}_r + K_r X_r = F_{rv} + F_{rb}
其中, M_r 、 C_r 、 K_r 分别为轨道系统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与刚度矩阵; X_r 、 \dot{X}_r 、 \ddot{X}_r 分别为轨道位移、速度与加速度向量; F_{rv} 为轮轨接触反力(与 F_{vr}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F_{rb} 为轨道与桥梁间的相互作用力。
桥梁子系统采用有限元模型,考虑梁体、桥墩等结构的弹性变形,采用实体单元或梁单元模拟。桥梁系统的运动方程为:
M_b \ddot{X}_b + C_b \dot{X}_b + K_b X_b = F_{br}
其中, M_b 、 C_b 、 K_b 分别为桥梁系统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与刚度矩阵; X_b 、 \dot{X}_b 、 \ddot{X}_b 分别为桥梁位移、速度与加速度向量; F_{br} 为桥梁与轨道间的相互作用力(与 F_{rb}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2 轮轨接触关系
轮轨接触力是车辆与轨道子系统耦合的关键,本文采用赫兹接触理论计算法向接触力,基于 Kalker 线性理论计算切向接触力。轮轨法向接触力 P 的计算公式为:
P = K_h \delta^{3/2}
其中, K_h 为赫兹接触刚度系数; \delta 为轮轨法向变形量(当 \delta > 0 时存在接触力,否则为0)。
轮轨切向力通过 creep 理论计算,考虑轮轨相对位移产生的 creepage( creep 率),切向力与 creepage 呈线性关系:
F_t = G \cdot \xi
其中, G 为切向接触刚度矩阵; \xi 为 creepage 向量。
2.3 轨道不平顺模型
轨道不平顺是引起车-线-桥系统振动的主要激励源,本文采用功率谱密度(PSD)法模拟轨道不平顺,包括高低、方向、水平、扭曲等类型。我国高速铁路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密度函数采用如下形式:
S(\Omega) = S_0 \left( \frac{\Omega_0}{\Omega} \right)^n
其中, \Omega 为空间圆频率; S_0 为参考功率谱密度; \Omega_0 为参考圆频率; n 为谱指数(根据不平顺类型取2或4)。
3 大跨度桥梁端区域有限元模型建立
3.1 工程背景
以某主跨500m的双塔斜拉桥为研究对象,该桥采用钢箱梁结构,梁端设置伸缩缝,过渡段采用混凝土浇筑,轨道类型为无砟轨道。桥梁端区域范围包括梁端10m、伸缩缝及路堤过渡段20m,设计时速350km/h。
3.2 模型构建
采用ANSYS建立桥梁端区域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具体如下:
• 桥梁结构:钢箱梁采用Shell181单元模拟,桥墩采用Solid185单元模拟,材料为Q345钢,弹性模量 2.06 \times 10^5 MPa,泊松比0.3,密度7850kg/m³。
• 轨道结构:钢轨采用UIC60轨,采用Beam188单元模拟,材料为U71Mn钢,弹性模量 2.1 \times 10^5 MPa,泊松比0.3,密度7850kg/m³;轨枕采用C60混凝土,采用Solid185单元模拟,弹性模量3.6×10⁴MPa,泊松比0.2,密度2500kg/m³;道床采用级配碎石,通过弹簧-阻尼单元模拟其弹性特性。
• 边界条件:桥梁梁端与桥墩采用弹性约束模拟支座特性,伸缩缝处设置接触单元模拟梁体相对位移,过渡段与路堤连接处采用刚性约束。
模型网格划分采用精细化处理,梁端与伸缩缝区域网格尺寸为0.1m,其他区域网格尺寸为0.5m,确保计算精度与效率的平衡。
3.3 车辆荷载参数
采用CRTSⅢ型动车组参数,车辆质量:车体54t,转向架4.8t,轮对1.2t;一系悬挂刚度2.5×10⁵N/m,阻尼1.5×10⁴N·s/m;二系悬挂刚度3.0×10⁵N/m,阻尼2.0×10⁴N·s/m。列车运行速度分别取250km/h、300km/h、350km/h,模拟不同速度下的动力响应。
4 动力响应分析结果
4.1 桥梁端区域位移响应
列车通过桥梁端区域时,梁端竖向位移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以350km/h为例)。由图可知,列车轮对通过梁端时,位移出现明显峰值,最大竖向位移为8.6mm,位于伸缩缝附近;随着远离梁端,位移逐渐减小,在过渡段10m处趋于稳定(约2.3mm)。这是由于梁端刚度突变导致荷载集中效应显著,而过渡段的渐变刚度设计有效缓解了位移突变。
横向位移最大值为1.2mm,小于竖向位移,说明竖向振动是桥梁端区域的主要振动形式。对比不同速度下的位移响应发现,速度从250km/h增至350km/h时,最大竖向位移增幅约18%,表明列车速度对位移响应有显著影响,但增幅未呈线性关系,这与系统共振特性有关。
4.2 应力响应分析
梁端钢箱梁应力云图显示,最大主应力为126MPa,位于伸缩缝两侧的腹板与翼缘连接处,小于Q345钢的屈服强度(345MPa),满足强度要求。但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局部应力梯度较大,长期荷载作用下可能产生疲劳损伤,需在设计中加强该区域的构造措施(如增设加劲肋)。
过渡段混凝土应力最大值为3.8MPa,小于C60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27.5MPa),但在轨枕下方出现局部压应力集中,需控制道床压实度以避免混凝土开裂。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1. 大跨度桥梁端区域在列车荷载作用下存在显著的位移与应力集中,最大竖向位移出现在伸缩缝附近,应力集中主要位于梁端腹板与翼缘连接处。
2. 列车速度对端区域动力响应有显著影响,速度升高会导致位移、应力及加速度响应增大,但增幅受系统共振特性制约。
3. 轨道不平顺是加剧车-线-桥系统振动的重要因素,其中波长5m左右的高低不平顺影响最为明显,幅值超过5mm时振动响应急剧增大。
5.2 工程建议
1. 优化桥梁端区域刚度渐变设计,通过设置渐变式过渡段、增加梁端支撑刚度等措施,减小刚度突变引起的动力响应。
2. 加强轨道平顺性养护,重点控制波长2-10m的高低不平顺,确保幅值不超过3mm,以降低轮轨冲击效应。
3. 对梁端应力集中区域采取疲劳强化措施,如采用高强度钢材、增设加劲肋或焊接补强,提高结构疲劳寿命。
参考文献
[1] 李永乐, 廖海黎, 刘小兵. 高速列车-桥梁耦合振动分析及应用[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
[2] 翟婉明, 夏禾, 练松良. 车辆-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3] 张楠, 王莹, 陈艾荣. 大跨度斜拉桥列车制动响应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18, 51(3): 68-76.
[4] 李建中, 王宗林, 赵秋. 高速铁路桥梁过渡段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 中国铁道科学, 2016, 37(2): 3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