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关键点与管理对策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管理对策
正文
引言
建筑工程中重要的质量产出阶段在于施工期间,在施工期间的管理能力决定了项目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以及实用性。伴随着项目的体量不断扩大,施工方法变得越来越复杂,工程施工质量管控的问题越来越多,而施工期间质量管控的关键点也面临了诸多未知的风险和管控的难度。因此,准确识别并掌握施工质量管控的重要环节,建立完整的管控管理体系已经是确定项目质量、规避风险的主要方式。本研究将从项目施工期间的工程管理经验出发,进一步分析施工期间质量管控的重要环节和优化措施。
1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理论基础与体系构建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以项目质量标准为目标,以技术应用和项目管理实施为手段,对子项目进行精确定位,符合设计规范和设计要求。该流程的核心思想包括质量管理和建设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项目管理的知识和法津的知识,侧重全过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及时的信息反馈。形成以组织管理构架为基线,内部管理制度、专业技术规范、试验规程、信息系统为组成模块的质量控制体系,实现工作过程环节分明,制定明确的操作流程,开展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达到保证过程稳定与监控的目的。体系工作关键在于领导者的科学决策、工人的精细操作、检查时段的敏锐度,方可形成工程周期性、项目过程性、应用结果性的闭环式管理体系。
2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缺乏针对性导致质量控制不到位
在一些建设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过分依赖事先的模式而没能及时调整基于实际情况进行的操作,导致技术手段无法全部满足实际状况。如果没有统筹考虑地形、构造类型、气候状况、工作流程的关系,可能引起操作计划不当设置、资源搭配不合理、进度品质标准的矛盾。当技术手段的适当性和精确性不够的时候,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势必会受到影响,工作环节出现误差,以致一些隐性的部分和关键节点存在更大的质量隐患。此外,若无施工模拟无专家论证,则较难发现各种隐患,提前采取对策,久而久之,质量控制只是在形式上控制质量,不能很好解决施工过程中各种复杂情况。
2.2材料设备质量把关不严引发结构与功能性缺陷
在施工项目中,建筑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决定着建筑的稳定性和功能的持久性,如果没有严格审核采购者的资格和质量检查,有可能使不合格或设计要求不符的材料和设备运进施工现场;只信赖供货者所出具的产品合格证书,不通过第三方的检测或进场复检,出现混凝土抗压强度低、钢材性质不能满足要求、防水性能时间短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设备的选用与工程实际情况不符或未对设备进行检调全检、全调,会使得设备使用效率降低,故障频率上升等。虽然问题在短期内不会被显露,但投入使用后会导致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使用功能等出现衰减,乃至出现安全事故。
2.3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制约工艺质量稳定性
项目施工人员技术素质的高低是工程建设质量稳定性的重要保障。项目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如施工员、材料员、质量员及预算等工种存在来源不一、技能评价缺失等问题,导致不同类型工序及不同节点过程素质参差不齐,加之未经系统的训练和技术指导,部分工作人员对工作规则、技术规范和安全要求缺乏详细了解,由此可能出现工序搭接、细节处理过程中出现失误等问题。在掌握熟练工艺程度不高的时候,关键技术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出现大量的重复性作业,不仅影响施工进度、增加施工成本,而且如果没有现场示教与验收、实地教学的话,施工单位人员难以保证工作效率的统一,导致一些局部的质量问题没有能够在交工之前得到有效治理。
3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针对性管理对策
3.1优化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实现项目特点精准匹配
科技进步计划与技术手段的应用是产品达到产品质量核心的保障。根据建筑结构形式、周围环境地貌、气候、施工周期安排等方面的差异,在制定计划中加入多因素叠加、危险预估综合考虑,保障技术路线与项目实际情况相符。通过建造仿真模型、BIM与专家论证等手段对工作程序、施工机械选择、原料的应用、工艺操作方法选择进行细部优化,降低隐患和工艺“堵点”。制定相应的措施,保证关键工序质量受控,建立能及时对现场发生的信息进行调整的自适控制系统,做到计划能实施且灵活。建立能够对施工组织措施及技术方案的及时反映、不断调整完善的功能系统,以根据现实环境及时调整,实现动态精确控制和持续优化目标,进而保证产品质量可控性及可预测性。
3.2严格材料设备进场检验确保结构与功能质量稳定
材料与设备的进场质量检验是保障建筑工程结构安全与功能稳定的首道防线。应建立覆盖采购、运输、进场、存储全流程的检验制度,对供应商资质、生产批次、检测报告等进行多维度核查,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施工环节。在进场环节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通过抽检、复检和现场性能测试等方式,对钢筋、混凝土、防水材料、电气设备等关键部品进行全面质量确认。对大型设备需开展安装前的功能调试与安全测试,确保其性能与设计要求一致。所有检验结果应形成可追溯的数字化档案,纳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动态监控与历史追踪。同时,配套制定不合格材料与设备的处置流程,包括隔离、退货、更换及责任追溯,确保任何质量缺陷在进入施工环节前被消除。
3.3提升施工人员技能水平保障工艺执行标准化
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直接决定工艺执行的精准度与稳定性。应构建覆盖岗前培训、在岗提升与专项技能考核的全周期培养体系,将国家及行业施工规范、最新工艺标准和安全管理要求纳入培训核心内容,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情境化教学,增强施工人员对标准化作业流程的理解与掌握。在关键工序推行样板引路制度,通过实物示范和可视化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在实际操作前形成清晰的质量认知。配备经验丰富的技术指导人员在现场巡查与指导,及时纠正偏差,确保施工动作、工艺参数及细节处理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建立技能分级管理机制,将施工任务与人员能力精准匹配,避免因技能差异造成质量波动。
结语: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贯穿于建筑工程的每一道工序,是确保结构安全、功能完善与使用寿命的重要保障。通过聚焦施工方案优化、材料设备严检、人员技能提升及全过程监测等关键环节,可有效构建系统化、可追溯、具备动态调整能力的质量管理体系。在科学管理与技术支撑的双重作用下,质量控制不再局限于问题发现与整改,而是转向全过程的预防与精细化管控,为工程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管理[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24, 37(6):163-164.
[2]刘振岐,张拓,王艺程.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工程质量控制策略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 2024(1):130-133.
[3]边迎欣,李岩.物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储运, 2023(5):105-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