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站前站后工程衔接的工程管理协同机制与效率改进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许天夫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摘要

高速铁路建设中,站前工程与站后工程的衔接质量直接决定项目整体建设周期与运营安全,二者衔接不畅易导致工期延误、资源浪费等问题。当前高速铁路工程管理中,站前站后工程多采用分段实施模式,存在信息传递滞后、责任划分模糊、资源调配脱节等协同短板,制约工程建设效率。本文分析高速铁路站前站后工程衔接的核心特征与管理难点,构建包含目标协同、流程协同、信息协同的工程管理协同机制,从组织架构、流程优化、技术应用三个层面提出效率改进策略,旨在为提升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协同水平、保障项目按期优质交付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


关键词

高速铁路;站前站后工程;工程管理;协同机制;效率改进

正文


引言

高速铁路作为国家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其建设具有周期长、涉及主体多、技术要求高的特点。站前工程涵盖路基、桥梁、隧道等线下结构施工,站后工程包含通信、信号、电力、轨道铺设等线上系统安装,二者在建设时序上存在紧密依赖关系,站前工程的进度与质量直接影响站后工程的进场与施工。

传统工程管理模式下,站前与站后工程分属不同施工单位或管理团队,缺乏统一的协同管理体系,易出现“站前工程完工信息未及时同步导致站后进场延迟”“站后工程对站前结构要求未提前反馈导致返工”等问题。随着高速铁路建设向高标准、高效率方向发展,优化站前站后工程衔接的管理协同机制,成为突破建设瓶颈、提升工程效率的关键。当前关于高速铁路工程管理的研究多聚焦单一工程环节,针对站前站后衔接协同的专项分析较少。因此,研究二者衔接的工程管理协同机制与效率改进,对推动高速铁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速铁路站前站后工程衔接的核心特征与管理难点

(一)工程衔接的核心特征

高速铁路站前站后工程衔接具有时序依赖性、技术关联性与责任交叉性三大核心特征。时序依赖性体现在站前工程需按既定节点完成关键结构施工,为站后工程提供作业面,例如桥梁支座施工完成后才能开展轨道铺设,路基沉降稳定后才可进行接触网基础安装,后续工程需严格遵循前置工程的进度安排。技术关联性表现为站后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需以站前工程的技术参数为依据,例如轨道铺设的平顺度依赖路基与桥梁的高程精度,通信信号设备安装需匹配站前结构的预留孔洞位置,技术参数不匹配会导致工程衔接障碍。责任交叉性则源于二者衔接环节的工作边界难以完全划分,例如站前工程预留接口的质量验收与站后工程接口对接的施工调试,需站前与站后施工单位共同参与,任何一方责任缺失都会影响衔接效果。

(二)工程管理的主要难点

高速铁路站前站后工程衔接的管理难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传递不畅,站前工程的进度更新、质量检测数据、设计变更信息等未能及时、完整传递至站后管理团队,导致站后工程无法提前制定施工计划或调整技术方案,进场后发现与站前实际情况不符,引发工期延误。二是责任划分模糊,衔接环节的工作内容如接口验收、工序交接等,未在管理体系中明确划分站前与站后的责任范围,出现问题时易相互推诿,无法快速定位责任主体与解决问题。三是资源调配脱节,站前工程施工所需的大型设备、材料与站后工程的安装设备、人员配置缺乏统一调度,可能出现站前工程占用站后施工场地未及时移交,或站后工程所需资源未按进度到位,导致资源闲置与短缺并存的现象。

二、高速铁路站前站后工程衔接的工程管理协同机制构建

(一)目标协同机制

目标协同机制是站前站后工程衔接管理的基础,需将二者的建设目标纳入项目整体战略,实现目标统一与利益联动。项目前期需组织站前与站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制定衔接目标,明确各阶段的衔接节点、质量标准与进度要求,例如规定站前工程某桥梁段完工后多少日内完成接口验收,为站后轨道铺设预留充足时间。

(二)流程协同机制

流程协同机制通过规范衔接环节的工作流程,实现站前站后工程的有序衔接。需梳理衔接全流程的关键工序,制定标准化的工序交接流程,例如站前工程完工后,需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再提交监理单位验收,验收合格后向站后单位移交技术资料与作业面,站后单位接收后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进场准备与施工方案确认。

(三)信息协同机制

信息协同机制通过搭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站前站后工程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共享。平台需整合站前工程的进度数据、质量检测报告、设计变更通知、预留接口参数等信息,以及站后工程的施工计划、技术需求、资源配置情况等内容,确保双方团队可随时查阅所需信息。例如站前工程某段路基沉降监测数据更新后,可实时同步至平台,站后工程团队可根据数据判断是否具备轨道铺设条件;站后工程发现某预留接口位置偏差,可通过平台及时反馈给站前团队,共同制定调整方案。

三、高速铁路站前站后工程衔接的效率改进策略

(一)优化组织架构,强化协同管理能力

优化组织架构是提升衔接效率的关键,需建立层级清晰的协同管理体系。在项目指挥部层面设立专门的衔接管理部门,由熟悉站前与站后工程技术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协同管理制度、协调重大衔接问题、监督协同机制落地;在施工团队层面,站前与站后单位各指定一名衔接负责人,负责日常沟通与具体衔接事务的对接,形成“指挥部统筹+团队专人对接”的双层管理架构。

(二)细化流程节点,减少衔接时间损耗

通过细化衔接流程节点,压缩不必要的时间损耗,提升衔接效率。需对衔接全流程的每个工序进行时间拆解,明确各工序的完成时限,例如站前工程自检需在完工后1日内完成,监理验收需在收到自检报告后2日内完成,资料移交需在验收合格后1日内完成,站后单位进场准备需在接收资料后3日内完成,通过明确时限倒逼流程加速。

(三)应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协同效率

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信息传递与协同管理效率,是改进衔接效率的重要手段。可引入BIM技术构建高速铁路建设全周期模型,将站前工程的结构模型与站后工程的设备安装模型整合,在模型中直观展示预留接口位置、技术参数等信息,双方团队可通过模型提前发现衔接中的技术冲突,例如站后通信设备安装位置与站前结构钢筋位置重叠,在施工前即可调整方案,避免后期返工。

四、结语

高速铁路站前站后工程衔接的工程管理协同机制,是保障项目建设效率与质量的核心支撑。通过构建目标、流程、信息协同机制,可打破二者的管理壁垒,实现资源整合与高效配合;而优化组织架构、细化流程节点、应用数字化技术等策略,能进一步提升衔接效率,减少工期延误与资源浪费。

当前高速铁路建设对协同管理的要求不断提升,未来还需结合智能化技术如AI进度预测、大数据风险预警等,持续完善协同机制与效率改进策略,推动衔接管理向更精准、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只有不断强化站前站后工程的协同管理,才能确保高速铁路项目按期优质交付,为我国高速铁路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孟钧,张静.高速铁路站前站后工程界面管理协同机制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16(7):1796-1802.

[2]周国华,李红侠.高速铁路工程建设中站前站后衔接问题与对策[J].铁道工程学报,2020,37(5):113-117.

[3]张雁,刘伊生.基于BIM的高速铁路站前站后工程信息协同管理[J].中国铁路,2021,(8):65-7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