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重塑我国产业经济的实施路径
摘要
关键词
碳中和、双碳经济、产业结构
正文
一、双碳的背景与意义
1.1双碳的背景
全球温室效应,致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热平衡被打破,极端天气频发,危害人类生存的健康与安全。
为了整合全球之力,先后通过一系列气侯公约,从1992年《联合国气侯变化框架公约》到2015年《巴黎协定》。约定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全球平均气温上涨幅度控制在1.5以内,降低人类活动对气侯系统的干扰。
进入工业时代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中,CO2占比约60%。按国家和地区的CO2排放量占比来看,中国、美国、欧盟、印度,这些国家排放量较大。按我国行业CO2排放来看,发电和供热、工业、交通、建筑,这些行业碳排放量居前列。
1.2双碳意义,开启低碳社会
1.以气候外交提升国际话语权
参与全球共同气侯行动,能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建设命运共同体,使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联合起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2.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为了提高我国在多项技术领域的竞争力,跻身世界前列,需自主研发加强创新,破解技术壁垒,建立更有主导能力的技术标准。
3.推动循环经济转型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需要生产、流通、消费等的协同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等各系统的平衡,促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文明有机融合。
4.创造新型就业机会
碳中和带动了新行业的发展,如新型企业、新型业务、新型工作的从业人员等,这将形成从传统高碳行业转向低碳行业谋求发展的趋势。
二、碳达峰、碳中和概念
碳达峰,是指一个地区的CO2排放量稳定在某个水平,年均增速接近于零,无明显波动。碳中和,指一个地区利用CO2吸收技术抵消其排放量,排放的碳与吸收的碳相等。
我国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决策。2022年国家统计局和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原煤生产量45.6亿吨,进口量2.932亿吨;原油生产量2.0472亿吨,进口量5.0828亿吨;成品油进口量2645万吨,出口量5369万吨。我国目前化石能源进口依赖性较强,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的自给供应。其次,碳中和链内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流不仅局限于传统产品和服务,而且扩展至每一步的CO2排放,促进了全球产业链的重组。此外,碳中和的目标不仅对绿色低碳投资有着巨大需求,还将进一步削减传统高碳能源领域的投资,以重新分配资产。
虽然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实现碳中和的基础条件,但从我国当前的碳排放规模和行业结构来看,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对我们来说仍旧非触不可及。这将是一次经济结构、社会认知、能源变革和技术创新的大转变。
三、“双碳”经济下的投资路线图
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工业、交通、能源、农业、建筑、消费等各行各业,且实现路径非常多,包括能源替代、源头减量、回收利用、节能提效、工艺改造、碳捕集等。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覆盖了三大环节,如表所示。
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三大环节
三大环节 | 具体措施 |
碳源头 | 实施能源结构改革,用低碳能源、零碳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 |
碳应用 | 碳源通过能量转换后再生产过程中应用,需要不断进行能源转换,这个阶段碳减排的重点应该放在提升能源效率、节约能量等方面,具体表现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产品设计以节能为导向 |
碳排放 | 生产过程及末端都会产生碳排放,可能是气态、固态或者液体,这个环节碳减排的主要措施 |
四、实现碳中和的四项关键要素
4.1技术可行
在我国,为了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为了在40年内全社会能源向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是复制和推广低碳技术。
目前,我国起着主导的仍是传统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低可再生能源、经济发展模式和碳排放未脱离,我国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碳排放研究起点晚,我国离消碳减碳和实现能源替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2成本可控
在碳中和目标下,以技术可行为前提,围绕成本可控,探索低碳与市场发展的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成本,企业关注的是成本增加能否带来经济效益,即使绿色低碳技术有了突破,但若成本过高,企业和消费者很难买单。因此,碳价与相关的制度对于脱碳降碳尤为重要。
4.3政策引导
政府部门起着引导与服务的功能,完善行业碳排放标准与碳税机制、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全构件绿色金融体系等,实施系列减排政策,提供企业碳排放新技术支持,在政策允许内,企业以最低成本风险实现低碳转型。
4.4多方共赢
温室气体如CO2在大气中停留很长时间和环境影响广泛,而实现碳中和是全球共同的责任,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共同体的协同努力,开展技术合作,实现节能减排、低碳技术上的互补。
五、“双碳”重塑未来产业经济的实施路径
5.1能源结构:驱动新旧能源转换
2020年《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指出,为实现碳中和,我国能源结构将发生巨大改变,可再生能源行业、储能行业、节能行业、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行业将加速发展;同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会逐渐从渠头向源头延伸,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降低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外部依赖,切实保障能源安全。
5.2产业结构: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工业行业:要改变“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结构,引入CCUS等负碳排放技术,并通过自然碳汇抵消产生的碳排放。现阶段,要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使用可再生能源。
2.电力行业:电气化是电力行业深度脱碳的有效方案。未来形成“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为主的电力供给系统,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减少电力系统的碳排放。
3.交通行业:电气化是非常重要的手段。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传统燃油汽车被电动汽车替代,路面交通将实现完全电气化,碳排放将大幅下降。
5.3消费结构: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消费观念不断升级,我国已进入消费转型升级阶段。绿色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形成可以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
发展绿色消费,将居民消费作为导向,发展绿色消费的重点可以放在绿色饮食,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绿色家用等,优先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同时做好减量、再利用,再循环工作。坚持供需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制度体系,促进绿色消费,坚持激励与约束并行,引导政府、企业与消费者共建共治共享。在供给侧,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促进建设绿色消费的制度体系。在需求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创建绿色消费的政策体系,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为社会提供绿色产品与服务。
5.4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对策建议
5.4.1完善碳中和顶层设计
我国在规划社会发展目标时,完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法规,加强相关理念的教育与宣传,让实现碳中和成为社会行动共识。
1.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包括资源、环境、能源、工业、建筑、农林、交通部门等。鼓励部门间互相协作,推动各领域科技创新及技术成果推广,提高节能减排效果。
2.从最高政策层面做好碳中和科技创新设计,编制碳中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5.4.2推进能源技术和产业革命
切入点 |
具体措施 |
技术层面 | 围绕脱碳、零碳和负碳排放技术以及绿色氢能、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CCUS等关键技术等技术制定; 发展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路径、关键节点与资金需求,鼓励产学研等机构互相协作,促使技术研发成果落地应用。 |
机构层面 | 对于优秀的科研机构与团队,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支持机制,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筹建科技信息资源平台,推进资源共享,为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硬软件支持。 |
政策与工具层面 | 相关部门围绕技术创新出台的各项政策要与金融市场工具相互协同,与国家碳市场建设、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等相结合,推动碳排放交易和绿色减排技术应用齐头并进,采用市场化手段鼓励企业节能减排。 |
标准层面 | 积极建立脱碳、零碳和负碳排放技术标准,与国际主流标准对接,避免在未来发展中受到碳关税的不良影响。同时,加快相关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扩大应用范围。 |
5.4.3运用政策手段激励绿色低碳转型措施
措施 | 具体内容 |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法律体系 | 1.尽快完成碳中和立法,赋子碳中和目标一定的法律效力 |
完善财税、价格等政策 | 从财政、税收和价格政策等方面对低碳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等产品和技术进行激励,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 全面推进碳市场建设,完善碳定价机制,不断扩大碳交易主体的范围 |
建立绿色金融体系 | 吸收借鉴国外的经验,探索建立低碳公平转型基金,为行业企业与地方经济的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将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纳入政策担保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在低碳经济、碳中和领域积极布局 |
5.4.4加强绿色低碳国际合作措施
作为碳排放大国,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必将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积极影响。围绕气候问题、能源问题开展国际合作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良好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南南合作"等平台,与发展中国家分享绿色低碳技术。通过国际组织与平台,推动世界各地围绕脱碳、零碳、负碳排放技术开展合作,建立碳中和技术创新联合研究和经验共享机制,推动全球共同实现碳减排、碳中和。
参考文献:
[1]贾晋.中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瓶颈与突围[N]. 成都日报,2021-12-08(006).
[2]王懿霖.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马新宾 “双碳”是一场深刻的能源替代行动[J].求贤,2021(11):18-19.
[3].5本书,帮你读懂“碳中和”[J].现代商业银行,2021(20):124-125.
[4]廖虹云,康艳兵,朱松丽.碳中和:国际社会在行动[J].中国发展观察,2021(05):59-62.
[5]张贤,郭偲悦,孔慧等.碳中和愿景的科技需求与技术路径[J].中国环境管理,2021,13(01):65-70.
[6]李幸,奚宾.“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08):30-31.
[7]周宏春,李长征,周春.碳中和背景下能源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J].中国煤炭,2021,47(05):1-6.
[8]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委会.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R].重庆,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