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高边坡工程变形破坏机理分析及处治措施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李广兴

惠州交投公路建设有限公司 广东省惠州市 516000

摘要

公路高边坡工程在面临自然环境的挑战时,常常会遭受变形破坏的威胁,给交通安全和工程稳定带来严重隐患。本文通过对公路高边坡工程变形破坏机理的深入分析,结合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处治措施,详细讨论了三个关键方面的处治措施,包括加固与支护结构、排水与水土保持、监测与预警系统。针对加固与支护结构,论文强调了护坡墙、地锚、桩基等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合理应用,进一步探讨了排水与水土保持的策略,包括清理排水设施、修复排水系统、保持自然稳定状态等方法,以减少水分对坡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强调了监测与预警系统在变形破坏处治中的关键作用,介绍了监测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预警系统建立等具体形式,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公路高边坡工程变形破坏机理分析及处治措施,为工程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通过加强对变形机理的理解和采取科学合理的处治措施,有望有效减少变形破坏风险,确保公路高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公路高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分析;处治措施

正文


前言:公路高边坡工程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自然环境的考验时,往往会遭受变形破坏的严重威胁,不仅危及行车安全,还可能导致工程的长期不稳定。因此,深入探究公路高边坡工程变形破坏机理,寻找合理有效的处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旨在通过综合分析和探讨,为公路高边坡工程变形破坏的预防与治理提供深入洞察和可行性建议。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土体力学、水文地质等相关知识,深入剖析公路高边坡工程变形破坏的机理,揭示变形现象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将探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处治措施,从加固与支护结构、排水与水土保持、监测与预警系统等方面,提出可行性方案,以期为工程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1 公路高边坡工程变形破坏的机理

从边坡土体的力学角度分析公路高边坡工程的变形破坏机理,涉及到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强度特性以及变形行为等方面的因素。以下是边坡土体力学角度的变形破坏机理分析:1)内部应力分析:土体自身重量引起的垂直应力是边坡稳定性的主要驱动力并且降雨、地下水位变化等外界荷载会引起附加应力,可能导致土体变形和破坏。2剪切强度特性:大部分情况下土体的抗剪强度是判断边坡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取决于土体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并且在剪切过程中,剪切面可能逐渐发展,进而导致土体的滑动和变形。3应力-应变关系:小幅变形时,土体呈现弹性行为,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并且在超过一定应力阈值时,土体开始出现塑性变形,产生剪切变形和体积变形土体达到抗剪强度极限后,会进一步产生塑性变形,导致破坏。4变形模式分析:当土体的抗剪强度低于应力的作用,可能发生滑移变形,引起坡体滑动尤其是在坡脚处,土体受到水平挤压力可能引起坡脚的沉降和挤压变形。5变形机制:土体变形主要包括剪切、压缩、伸展和弯曲等多种变形机制,它们在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应力状态下可能相互作用。6应力松弛与失稳:在土体的剪切过程中,应力松弛现象可能发生,导致抗剪强度的降低,增加破坏的可能性并且土体失稳可能导致剪切面的扩展和变形加剧,从而引发坡体的崩塌和滑动。7变形预测与监测:基于土体力学特性,可以采用数值模拟和实测数据分析,预测土体的变形和破坏趋势可以利用变形监测系统,可以实时跟踪土体的变形状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综合上述土体力学角度的分析,边坡土体的变形破坏机理是由土体的应力分布、剪切强度特性、变形行为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土体力学特性有助于预测和评估边坡工程的稳定性,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护和处治措施来减少变形破坏风险。

2 公路高边坡工程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

公路高边坡工程变形破坏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主要包括地质、水文、工程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公路高边坡工程变形破坏的主要机理:1)地质因素:地质构造的活动、不稳定性以及岩石的种类、组成和结构都会对高边坡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并且断层活动可能导致地层错动和滑坡,从而影响高边坡的稳定性,部分区域内的地下水的变化会影响土体的饱和度和抗剪强度,进而引发坡体滑动和变形。2)水文因素:强降雨可能导致土体饱和和坡体滑动,特别是在陡峭的高边坡上,并且地下水位升高会增加土体的重量和水分,降低土体的抗剪强度,引发变形和滑坡,并且河流的冲刷作用可能削弱坡体的基岩,引发坡体崩塌。3)工程结构因素:如果施工质量不合格、材料选用不当等会影响工程的稳定性,部分设计参数不合理、未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等会导致工程的变形和破坏,部分如果缺乏有效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无法及时发现和应对变形和破坏。4)人为活动:大规模的开采和挖掘活动可能改变地形,导致坡体失稳,公路的交通荷载和振动可能引发地质滑动和坡体变形。5)气候因素: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降雨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土体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综合上述因素,公路高边坡工程的变形破坏机理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水文、工程结构、人为活动和气候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在设计、施工和维护过程中,应综合分析这些因素,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预防和减轻变形破坏的风险。

3 公路高边坡工程变形破坏的处治措施

3.1 加固与支护结构

公路高边坡工程变形破坏的处治措施之一是采用加固与支护结构,以增强边坡的稳定性和抗变形能力。首先,需要在高边坡上设置护坡墙,用钢筋混凝土、砖石等材料建造,起到抵抗土体坡面坍塌和滑动的作用,可以通过埋设锚杆、锚索等固定设备,将坡体与地基牢固连接,增加坡体的整体稳定性。其次,需要在边坡底部或内部设置桩基,通过承载作用增加坡体的稳定性,适用于弱土地质。挡土墙是一种垂直于坡面的支撑结构,可以用重力式、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等形式来抵抗土体的滑动和坍塌,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设置悬臂板或挡土墙等结构,减少坡体的自由下滑距离,增加稳定性,实际施工阶段需要在坡体表面喷射混凝土,形成一层坚硬的保护层,增加抗冲刷和抗变形能力。在边坡上可以使用钢丝网格或土工格栅等材料,将土体与支撑结构相互连接,增加整体强度,并在坡面表面铺设防护材料,如防护网、抗冲刷布等,防止土体表面的侵蚀和破坏。选择合适的加固与支护结构应基于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土体特性和预算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布置、施工质量和监测预警等,以确保加固与支护措施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3.2 排水与水土保持

公路高边坡工程变形破坏的处治措施之一是采取排水与水土保持措施,以减少水分对土体的影响,防止土体饱和和软化,保持坡体的稳定性。首先,需要在坡体上部设置排水沟,引导降雨水迅速排出,减少水分对坡体的渗透,并布置排水管道,将降雨水和地下水导流至安全区域,避免积水和土体软化,在边坡建设完成后,需要在坡体表面种植草坪,草根系统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坡面侵蚀,可以考虑种植适应性强的灌木和植被,增加土壤的抗冲刷性,减少水分侵蚀,并在坡体上设置横向排水沟、挡墙等结构,防止坡体沿水平方向滑动,将护坡网布置在坡体上,增加土体的抗冲刷和抗滑动性能。其次,需要在较陡的坡体上设置梯田,减少坡面的坡度,防止水分迅速流失,有利于水土保持,并在坡面铺设抗冲刷布,防止降雨水对土体的冲刷,减少侵蚀风险,可以使用草席、麻袋等覆盖物,防止水分冲刷和土壤流失。最后,需要将防滑板固定在坡面上,提供摩擦力,防止土体滑动,在坡面铺设防滑毯,防止水流对土壤进行冲刷。排水与水土保持措施在公路高边坡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降低土壤湿度,减少土壤侵蚀和坡体变形的风险,从而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同的处治措施应根据具体地质、水文和工程条件进行科学选择和设计。

3.3 监测与预警系统

公路高边坡工程变形破坏的处治措施之一是建立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坡体的变形和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以确保交通安全和工程稳定。首先,需要在关键部位设置位移传感器,监测坡体的位移和形变情况,并使用倾角仪测量坡体的倾斜角度,识别坡体变形趋势,在此基础上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判断土体饱和程度和稳定性,可以通过自动化系统收集传感器数据,实时了解坡体的变形和状态,并采用通信技术将监测数据传输至中心,便于实时分析和决策。其次,可以根据工程条件和监测数据,设定变形、位移、倾角等预警阈值,当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预警阈值时,系统自动触发报警,通知相关人员采取应急措施,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和分析,及时了解坡体的变化情况,还需要定期进行数据回顾和分析,判断变形趋势,做出相应的预测和决策。最后,应该根据监测与预警结果,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计划,明确各项措施和责任人,并定期进行预案演练,确保相关人员熟悉应急流程,提高应对能力,还可以结合位移、倾角、地下水位等多种监测参数,综合分析坡体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学或物理模型,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形情况。监测与预警系统可以及时捕捉坡体变形的迹象,为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提供重要依据,从而降低公路高边坡工程变形破坏的风险,保障交通和工程的安全。

3.4 修复排水系统

公路高边坡工程变形破坏的处治措施之一是修复排水系统,以确保排水畅通,减少水分对土体的影响,从而提高坡体的稳定性和抗变形能力。首先,可以定期清理排水沟,清除杂物、淤泥和积水,保持排水通畅,并清理排水管道,防止管道堵塞影响排水效果,还需要检查病修复或更换破损的排水管道,确保水流正常流出,并对损坏的排水沟进行修复或重新铺设,确保水流顺畅。其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排水沟、排水管道等设施,提高排水能力,并调整排水斜度,使排水沟和管道保持适当的坡度,加快水流排出,还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在排水沟边缘设置护坡网,防止沟壁侵蚀导致排水设施损坏,在排水沟底部使用防护材料,防止底部侵蚀和沟槽加深。最后,需要根据变形情况,调整排水沟的路径,引导水流远离敏感区域,并设置导流堤坝、分流槽等设施,引导水流走向安全区域,通过对坡脚附近的地基进行加固,防止沉降和变形,在变形较大的地方,加固地基,提高承载能力,减少坡体变形。除此之外,还需要制定排水设施定期维护计划,确保排水系统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一旦发现排水设施问题,及时进行修复和维护,避免进一步损坏。修复排水系统是维护公路高边坡工程稳定性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保持排水畅通,有效减少水分的侵蚀和软化,降低变形破坏的风险,从而确保交通安全和工程的可靠性。

3.5 保持自然稳定状态

公路高边坡工程变形破坏的处治措施之一是采取保持自然稳定状态的方法,通过尊重和维护原有的地质和地貌特征,减少人为干扰,以达到减少变形破坏风险的目的。在变形破坏地区,进行植被恢复,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减少水土流失和侵蚀,技术人员需要尊重现有植被,避免采伐和破坏,维护植被对坡体稳定性的保护作用。一方面,需要避免过度的坡面开挖,保持自然坡度,减少土体移动和滑动的可能性,并在原有坡度基础上增设护坡结构,减少人为干预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还需要在高边坡区域禁止或限制采矿、挖掘等活动,防止人为扰动引发变形破坏,并按照边坡设施建设要求严格控制在高边坡附近的建设规模和强度,避免过度开发对坡体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严格保证不在高边坡附近进行水源开发,防止水源改变导致坡体湿润和软化,并对坡体内部排水进行适度控制,避免过度排水引起土壤干燥和变形在高边坡附近避免过度抽取地下水,维持地下水位稳定,防止土体失去水分稳定性如有必要,通过引入水源或增加水分供应,维持地下水位平衡。保持自然稳定状态是一种有益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扰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变形破坏的潜在风险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工程需要和环境保护等因素,确保采取的措施是科学合理的。

结语:变形破坏在公路高边坡工程中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其发生与否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我们从土体力学、水文地质等多个方面剖析了变形机理,明确了影响因素与机理之间的关系,为防范和化解变形破坏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处治措施方面,加固与支护结构、排水与水土保持、监测与预警系统等措施共同构成了综合应对的策略体系。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增强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工程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地质、水文条件以及工程特点,精心设计和合理选择处治方案,以确保其效果的持久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知生.道路工程高边坡垮塌成因及治理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21):107-109.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321036.

[2]黄富兴.高边坡锚杆防护施工技术在公路路基中的应用分析[J].交通世界,2023(18):38-40.DOI:10.16248/j.cnki.11-3723/u.2023.18.011.

[3]梁爱佳.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在公路高边坡加固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2023(18):92-94.DOI:10.16248/j.cnki.11-3723/u.2023.18.021.

[4]刘甲元.土质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方法研究[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3,4(12):117-119.

[5]张林波.公路工程路基高边坡施工关键技术[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3,4(11):64-6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