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C-16C型沥青混合料在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配合比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摘要
关键词
配合比设计;GAC-16C;养护
正文
(引言)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交通量的增长对高速公路路面性能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目前广东省高速公路大量的沥青路面已进入性能衰减期,选择一款价格经济,性能卓著的路面预防性养护沥青混合料材料显得尤为重要。GAC-16C型沥青混合料,有着良好的抗车辙、抗高温、抗滑性能,同时便于施工也有着良好的经济性,在广东地区的应用较为广泛。目前,在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中的配合比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室内试验阶段到现场施工摊铺阶段,再到后续的工程检测,全过程系统的总结了GAC-16C在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质量控制的各项关键参数指标[1-3],为后续类似预防性养护项目提供了参考。
1 项目背景
本项高速公路项目自建成通车以来,由于交通量的增长以及重载车辆比例较大,公路长期超负荷运行,路面病害逐渐增多,道路行驶质量日趋下降。本项目为竣工验收前将根据路面病害情况对路面进行预防性养护,计划在慢车道对部分路段进行铣刨,重新在上面层铺筑宽3.8m,厚4.5cm的GAC-16C型沥青混凝土。
2 配合比设计
2.1 目标配合比设计
本项目GAC-16C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按矿料筛分结果进行组配,以4.75mm、2.36mm、0.075mm为关键筛孔,各档集料的掺配比例见表1所列,合成矿料级配如表2,配合比级配曲线详见图1。
表1 目标配合比级配矿料掺配比例
材料规格(mm) | 10~18 | 5~10 | 3~5 | 0~3 | 矿粉 | 水泥 |
掺配比例(%) | 41 | 25 | 4 | 26 | 2 | 2 |
表2 合成级配及级配范围(%)
筛孔 (mm) | 19.0 | 16 | 13.2 | 9.5 | 4.75 | 2.36 | 1.18 | 0.6 | 0.3 | 0.15 | 0.075 |
级配 上限 | 100 | 100 | 90 | 70 | 44 | 35 | 29 | 23 | 18 | 13 | 8 |
级配 下限 | 100 | 95 | 70 | 50 | 26 | 18 | 15 | 12 | 8 | 6 | 4 |
级配 中值 | 100 | 97.5 | 80 | 60 | 35 | 26.5 | 22 | 17.5 | 13 | 9.5 | 6 |
合成 级配 | 100 | 97 | 77.6 | 58.2 | 33.0 | 25 | 19 | 14.5 | 10.7 | 7.7 | 5.5 |
图1 GAC-16C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曲线图
2.1.1目标配合比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GAC-16C目标配合比在最佳油石比4.7%能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即采用GAC-16C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为:10-18mm: 5-10 mm:3-5 mm: 0-3mm:矿粉:水泥=41:25:4:26:2:2。配制的GAC-16C沥青混合料,其油石比范围为4.4~4.8%,建议最佳沥青油石比4.7%,但生产采用的施工沥青用量需经试拌、试铺、压实工艺和现场效果最终确定。
2.2 生产配合比设计
2.2.1矿料级配设计
GAC-16C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采用拌合楼生产热料:4#仓热料(11~18mm)、3#仓热料(6~11mm)、2#仓热料(3~6mm)以及 1#仓热料(0~3mm),配合比所采用的矿料筛分结果见表3所列。
表3 矿料筛分结果
筛径(mm) | 11-18mm | 6-11mm | 3-6mm | 0-3mm | 矿粉 | 水泥 |
26.5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9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6 | 88.8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3.2 | 51.3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9.5 | 1.1 | 83.4 | 100 | 100 | 100 | 100 |
4.75 | 0.1 | 3.8 | 33.2 | 96.7 | 100 | 100 |
2.36 | 0 | 0.1 | 0.1 | 82.3 | 100 | 100 |
1.18 | 0 | 0.1 | 0.1 | 54.1 | 100 | 100 |
0.6 | 0 | 0.1 | 0.1 | 36.5 | 100 | 100 |
0.3 | 0 | 0.1 | 0.1 | 19.3 | 100 | 100 |
0.15 | 0 | 0.1 | 0.1 | 8.4 | 93.0 | 99.5 |
0.075 | 0 | 0.1 | 0.1 | 4.5 | 80.5 | 96.5 |
表观相对密度 | 2.964 | 2.957 | 2.961 | 2.869 | 2.725 | 3.034 |
毛体积相对密度 | 2.924 | 2.912 | 2.911 | 2.788 | / | / |
按矿料筛分结果进行组配[4],以4.75mm、2.36mm、0.075mm为关键筛孔,各档集料的掺配比例见表4所列,合成矿料级配如表5,配合比级配曲线详如图2所示。
表4配合比级配矿料掺配比例
材料规格(mm) | 11~18 | 6~11 | 3~6 | 0~3 | 矿粉 | 水泥 |
掺配比例(%) | 35 | 27 | 6 | 27 | 3.5 | 1.5 |
表5合成级配及级配范围(%)
筛孔 (mm) | 19.0 | 16 | 13.2 | 9.5 | 4.75 | 2.36 | 1.18 | 0.6 | 0.3 | 0.15 | 0.075 |
级配 上限 | 100 | 100 | 90 | 70 | 44 | 35 | 29 | 23 | 18 | 13 | 8 |
级配 下限 | 100 | 95 | 70 | 50 | 26 | 18 | 15 | 12 | 8 | 6 | 4 |
级配 中值 | 100 | 97.5 | 80 | 60 | 35 | 26.5 | 22 | 17.5 | 13 | 9.5 | 6 |
合成 级配 | 100 | 96.1 | 83 | 60.9 | 34.1 | 27.3 | 19.6 | 14.9 | 10.2 | 7 | 5.5 |
图2 GAC-16C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曲线图
2.2.2确定最佳油石比
选择目标配合比最佳油石比4.7%及其±0.3%共计三个油石比进行生产配合比最佳沥青用量确定试验。
按JTG E20-2011中的T0702-2011和T0709-2011规程进行了马歇尔最佳沥青用量试验,马歇尔试验试验结果见表6。
表 6 GAC-16C 生产配合比马歇尔试验结果
油石比 | 毛体相对 积密度 | 最大相对密度 | 空隙率(%) | VMA (%) | VFA (%) | 稳定度 (kN) | 流值 (0.1mm) |
4.4% | 2.573 | 2.707 | 5.0 | 14.3 | 65.4 | 11.08 | 33.8 |
2.567 | 2.707 | 5.2 | 14.5 | 64.3 | 10.73 | 32.0 | |
2.579 | 2.707 | 4.7 | 14.1 | 66.5 | 11.50 | 33.8 | |
2.569 | 2.707 | 5.1 | 14.4 | 64.7 | 11.10 | 36.2 | |
平均值 | 2.572 | 2.707 | 5.0 | 14.3 | 65.2 | 11.10 | 33.9 |
4.7% | 2.571 | 2.695 | 4.6 | 14.6 | 68.6 | 10.35 | 33.3 |
2.577 | 2.695 | 4.4 | 14.4 | 69.8 | 12.41 | 34.6 | |
2.579 | 2.695 | 4.3 | 14.4 | 70.1 | 13.34 | 34.1 | |
2.573 | 2.695 | 4.5 | 14.6 | 69.0 | 10.57 | 39.6 | |
平均值 | 2.575 | 2.695 | 4.4 | 14.5 | 69.4 | 11.67 | 35.4 |
5.0% | 2.580 | 2.682 | 3.8 | 14.6 | 73.9 | 9.95 | 35.2 |
2.583 | 2.682 | 3.7 | 14.5 | 74.5 | 10.76 | 35.3 | |
2.578 | 2.682 | 3.9 | 14.6 | 73.5 | 10.46 | 38.9 | |
2.578 | 2.682 | 3.9 | 14.6 | 73.5 | 11.27 | 33.3 | |
平均值 | 2.580 | 2.682 | 3.8 | 14.6 | 73.8 | 10.62 | 35.7 |
根据GAC-16C马歇尔配合比设计要求,建议沥青油石比范围为4.4~4.9%,初步确定生产配合比最佳油石比4.7%。按最佳沥青油石比4.7%进行马歇尔试验,结果见表7所列。
表 7 最佳油石比马歇尔试验结果
GAC-16C | 油石比 (%) | 理论密度 (g/cm3) | 实测密度 (g/cm3) | 空隙率 (%) | 矿料间隙率(%) | 饱和度 (%) | 稳定度 (KN) | 流值 0.1mm |
试验结果 | 4.7 | 2.699 | 2.584 | 4.3 | 14.5 | 70.4 | 11.78 | 34.3 |
技术要求 | / | / | / | 4~6 | ≥13.5 | 65~75 | ≥9.0 | 15~40 |
2.2.3残留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用油石比4.7%制备马歇尔试件,按T0709-2011(JTG E20-2011)规程进行GAC-16C沥青混合料浸水马歇尔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见表8所列,其残留稳定度为92.4%,满足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残留稳定度大于90%的要求。
表8 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
试验条件 | 毛体积相对 密度 | 最大相对密度 | 空隙率(%) | VMA(%) | VFA(%) | 稳定度(kN) | 流值 (0.1mm) |
60℃,0.5h | 2.571 | 2.695 | 4.6 | 14.6 | 68.6 | 10.35 | 33.3 |
2.577 | 2.695 | 4.4 | 14.4 | 69.8 | 12.41 | 34.6 | |
2.579 | 2.695 | 4.3 | 14.4 | 70.1 | 13.34 | 34.1 | |
2.573 | 2.695 | 4.5 | 14.6 | 69.0 | 10.57 | 39.6 | |
平均值 | 2.575 | 2.695 | 4.4 | 14.5 | 69.4 | 11.67 | 35.4 |
60℃,48h | 2.576 | 2.695 | 4.4 | 14.5 | 69.6 | 10.32 | 35.7 |
2.573 | 2.695 | 4.5 | 14.6 | 69.0 | 10.85 | 34.2 | |
2.571 | 2.695 | 4.6 | 14.6 | 68.6 | 11.62 | 32.9 | |
2.572 | 2.695 | 4.5 | 14.6 | 68.8 | 10.33 | 37.0 | |
平均值 | 2.573 | 2.695 | 4.5 | 14.6 | 69.0 | 10.78 | 34.9 |
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10.78/11.67=92.4% |
2.2.4冻融劈裂试验
采用油石比4.7%制备马歇尔试件,按T0729-2000(JTG E20-2011)规程进行了GAC-16C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试验,试验结果见GAC-16C目标配合比级配冻融劈裂试验结果见表9所列,其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为90.0%,满足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冻融劈裂残留强度比大于85%的要求。
表9 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
试验条件 | 毛体积相对密度 | 最大相对密度 | 空隙率 | VMA | VFA | 破坏最大荷 载(kN) | 劈裂抗拉强度(MPa) |
(%) | (%) | (%) | |||||
未冻融组 | 2.547 | 2.695 | 5.5 | 15.4 | 64.5 | 10.31 | 1.01 |
2.554 | 2.695 | 5.2 | 15.2 | 65.7 | 10.96 | 1.09 | |
2.559 | 2.695 | 5.0 | 15.0 | 66.5 | 10.10 | 1.00 | |
2.555 | 2.695 | 5.2 | 15.1 | 65.8 | 9.70 | 0.95 | |
平均值 | 2.554 | 2.695 | 5.2 | 15.2 | 65.6 | 10.28 | 1.01 |
冻融组 | 2.552 | 2.695 | 5.3 | 15.2 | 65.3 | 9.45 | 0.94 |
2.557 | 2.695 | 5.1 | 15.1 | 66.2 | 9.29 | 0.92 | |
2.551 | 2.695 | 5.3 | 15.3 | 65.1 | 9.93 | 0.99 | |
2.550 | 2.695 | 5.4 | 15.3 | 65.0 | 8.30 | 0.82 | |
平均值 | 2.553 | 2.695 | 5.3 | 15.2 | 65.4 | 9.23 | 0.91 |
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 TSR=0.91/1.01=90.0% |
2.2.5高温稳定性检验
采用油石比 4.7%制备车辙试件,按 T0719-2011(JTG E20-2011)规程进行了GAC-16C沥青混合料 70℃车辙试验,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结果见表10所列,其动稳定度 DS 为5187 次/mm,满足设计文件大于 3500次/mm要求。
表 10沥青混合料70℃车辙试验
试验项目 | 试样编号 | 总变形 (mm) | DS 试验结果 (次/mm) | 试验平均值 (次/mm) |
车辙动稳定度 (70℃,DS 值,次/mm) | 1 | 2.123 | 4543 | 5187 |
2 | 1.709 | 5898 | ||
3 | 1.934 | 5120 |
采用油石比4.7%制备车辙试件,按T0730-2011(JTG E20-2011)规程进行了GAC-16C沥青混合料渗水试验,试验结果见表11,其渗水系数均值为 52ml/min,满足GAC-16C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检验指标中渗水系数不大于 100ml/min的要求。
表11 GAC-16C 沥青混合料渗水试验
试验项目 | 试样编号 | 试验结果(ml/min) | 试验平均值(ml/min) |
渗水试验 | 1 | 63 | 52 |
2 | 45 | ||
3 | 48 |
2.2.6生产配合比结论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GAC-16C生产配合比在最佳油石比4.7%能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即采用GAC-16C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为:11-18mm:6-11mm:3-6mm:0-3mm:矿粉:水泥=35:27:6:27:3.5:1.5。配制的GAC-16C沥青混合料,其油石比范围为4.4~4.8%,建议最佳沥青油石比4.7%,但生产采用的施工沥青用量需经试拌、试铺、压实工艺和现场效果最终确定。
3 现场铺筑
施工采用碎石封层技术:改性沥青用量在1.2~1.6kg/m2,碎石洒布数量为8~10kg/m2。沥青混合料采用JD5000型拌和设备拌制,拌和楼实测干拌时间为8s,填料+沥青+集料湿拌时间为47s,生产能力设定4吨/锅[5],混合料拌和材料温度控制见下表12所列。
表12材料温度控制表
材料名称 | 改性沥青 | 集料 | 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 |
加热温度℃ | 160~170 | 165~190 | 170~185 |
第一车出厂温度 | 183 | ||
第二车出厂温度 | 179 | ||
第三车出厂温度 | 179 | ||
第四车出厂温度 | 178 | ||
第五车出厂温度 | 180 | ||
第六车出厂温度 | 179 | ||
第七车出厂温度 | 178 |
3.1混合料运输
采用自卸汽车运输沥青混合料,运料车采用两层篷布覆盖,用以保温、防雨、防污染。自卸车车厢平整、洁净,并涂刷1:3植物油水混合液。
3.2摊铺及碾压
摊铺摊铺速度按3.5m/mim控制。松铺系数按1.25摊铺。采用双钢轮压路机钢轮压路机初压2遍,胶轮压路机复压3遍,终压2遍。
图3 沥青混合料车出厂 图4到场温度检测
图5摊铺 图6摊铺温度检
图7 碾压 图8 成型效果图
4 试验检测
施工完毕后对路面进行了检测,具体检测结果见表13~16所列。
表13 摩擦系数检测结果汇总表
检测桩号 | K135+890 | K135+990 | K136+090 | K136+190 | K136+290 |
检测数值(mm) | 62 | 66 | 63 | 64 | 60 |
设计值(mm) | ≥54 | ||||
试验规范 | JTGE60-200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
表14 渗水检测结果汇总表
检测桩号 | K136+000 | K136+100 | K136+200 | K136+300 |
检测数值(ml/min) | 61 | 62 | 61 | 54 |
渗水系数(ml/min) | ≤100 | |||
试验规范 | JTGE60-200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
表15 厚度及密实度检测结果汇总表
检测桩号 | K136+020 | K136+120 | K136+220 | K136+320 |
厚度数值(mm) | 45 | 47 | 44 | 47 |
密实度数值(%) | 98.8 | 99.5 | 99.3 | 99.6 |
设计值(mm) | ≥45(厚度) ≥97(马歇尔密度要求压实度) | |||
试验规范 | JTGE60-200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
表16 构造深度检测结果汇总表
检测桩号 | K136+050 | K136+150 | K136+250 | K136+350 |
检测数值(mm) | 1.04 | 1.02 | 1.15 | 0.95 |
设计值(mm) | ≥0.8 | |||
试验规范 | JTGE60-200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
图9摆值摩擦系数检测 图10渗水检测
由表13~16可知,所检测的摩擦系数、渗水系数、厚度和密实度、构造深度,均满足设计要求。
5 结语
通过本次预防性养护的路段施工及检测数据表明,本项配合比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将本项目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1、根据摩擦系数、厚度和密实度、渗水系数、构造深度检测结果表明及现场外观情况,总体质量控制符合理想要求,可选用该配合比方案大面积施工,为后续大规模预防性养护提供了参考。
2、现场施工过程中没有出现泛白现象,确定碾压遍数为采用双钢轮压路机初压2遍,胶轮压路机复压3遍,终压2遍,松铺系数为1.25。
3、通过本项目,验证了施工组织方案的可行性,以及人员、机械设备配置的合理性,各项措施均完全满足本项工程施工要求。
参考文献
[1] 谢广宁,伍宇,周勇.GAC-16C型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01-06.
[2] 邱志雄,李智,李东海,等.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的抗滑特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07-112.
[3] 吴枚良.GAC-16沥青上面层配合比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J].广东公路交通,2021,47(4):41-48.
[4] 周勇,伍宇,吴传海.GAC型沥青混合料施工允许波动的级配范围探讨[J]广东公路交通,2015(4):17-22
[5]吕瑞.地域性级配GAC-16C沥青混凝土在江肇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3,(5):
50-54.
作者简介:孙健(1986-),男,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