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视角下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摘要
关键词
精益管理 审计人员 专业能力 提升
正文
一、引言
2023年1月12日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审计署党组书记、审计长侯凯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强调,要将塑造审计专业能力作为2022年工作总结的一个专门方面,明确提出“始终把塑造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作为重要保障,不断加强审计自身建设”。新时代背景下,审计机构应响应号召、立足自身,率先学习、应用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以精益化管理为企业进行提质增效和瘦身健体,促进企业不断发展进步。
二、精益管理应用于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提升的理论研究
(一)精益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精益管理源自于精益生产,是一种能够广泛适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思维。“精”和“益”是精益管理原理的两大基本核心元素。审计人员将精益管理方法运用到审计过程中,精准把握这两大核心要素,可以提高审计效率,保障审计质量,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二)精益管理工具及应用
PDCA循环是一种从实践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方法的精益管理工具。根本目的是通过多种渠道为管理者创造价值和实现管理目标,达到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运用精益管理思维深化审计内涵,扩展外延,延伸审计维度,将审计关口从事后监督到事中控制、事前预防转变,审计角色从经济警察到管理顾问转变。
(三)精益管理对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精益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是创造价值、减少浪费,具体到业务上,就体现在使用精益管理工具来得到审计效率、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精益管理和内部审计的本质是殊途同归的,精益管理工具应用在内部审计流程上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审计人员在专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审前准备阶段
一是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为各专业部门或分公司,审计人员出于对被审对象的熟悉,往往忽视了审前调查的重要性,导致审前调查阶段可完成的工作挤占了现场调查时间,影响工作质效;二是信息化手段应用不到位。内部审计数据量大、范围广、实施步骤较多,需要审计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运用数字化审计,节约现场审计时间,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然而受开发水平和审计人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所限,信息化应用还不能完全满足审计需求。
(二)审计实施阶段
一是缺乏系统操作指引。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大,审计项目涉及面越来越广泛,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往往按照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审计,且不同审计人员的关注点不同,缩小了审计覆盖面,影响审计质量;二是沟通意识需提高。在现场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根据项目分工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缺乏对其他组员工作内容的了解,造成“各自为战”的局面,易错失重大线索,或忽视与被审单位经办人的沟通,仅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出具与实际情况有偏差的审计底稿,浪费现场审计时间,影响审计效果。
(三)审计复核阶段
审计复核阶段缺乏严谨性,为企业增值提效有限。一是底稿复核不严谨。审计人员未能及时发现底稿中存在的表述不清晰、证据不完善、定性不准确等问题,影响审计报告的编撰;二是报告复核不严谨。项目主审只着眼于细节,缺乏从全局观察分析的能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真正体现出所提建议的价值,不利于被审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审计整改阶段
部分审计人员认为,出具审计报告就是完成了审计项目,不重视查出问题的后续整改工作,不能及时督促被审单位进行整改,导致问题整改责任未能有效落实,整改复核不到位,审计整改“走过场”,对一些敷衍了事的整改措施未能及时指导被审计单位更正,导致同类问题屡查屡犯,不能将审计成果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难以真正实现审计为企业提质增效的根本目的。
四、精益管理工具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提升方面的应用
PDCA循环是精益管理的有效工具。PDCA循环将质量管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Plan、Do、Check和 Action。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各项工作应按照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复核实施成果等流程进行。
(一)Plan--做实做细审前调查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审计人员应提高对审前调查的重视程度,吃透审计项目的重点难点,明确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积极参与审前培训,明确审计工作的思路和方向;二是编制详实方案。项目主审应全面掌握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为被审单位“量体裁衣”,制定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标。三是扩宽深度广度。充分利用大数据筛查,通过查询、采集和分析,找到关注重点,从而拓宽审前调查的深度和广度,出具高质量审前报告。
(二)Do--做好做活现场审计
一是提高审计技术运用能力。审计技术是提高现场审计效率的根本。不仅要全面查证,更要查深查透,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审计技术,确保样本覆盖率,为审计评价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提高团队意识。审计是一个团队共同进行的工作,不仅要求审计人员熟悉团队内其他成员的工作,确保任务顺利完成,更要及时有效地反馈审计问题和进展,对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三是标准操作规程。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审计,有助于审计人员更好地理解任务和操作过程,减少失误、提高效率,也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
(三)Check--做优做强审计复核工作
一是做好审计底稿复核。审计组长应严把复核关,检查审计底稿所揭示问题是否有理有据,是否做到见人见事见细节,结论是否客观正确,力求做到减少或消除审计误差,提高审计质量。二是做好审计报告复核。应站在公司发展的角度审视审计报告,重点复核审计报告事实表达是否客观公正、情况描述是否重点突出、审计意见是否言之有物、报告行文是否简明易懂、适用法规是否清晰准确等,推动审计工作更好服务发展大局。
(四)Action--做亮做新审计整改
问题整改是审计工作的最后一关,审计整改直接关系到审计成果的转化落实,是审计价值的体现。一是提高认识。提高审计人员对问题整改的重视程度,督促被审单位列出计划,拿出措施,举一反三做好整改,提升问题整改的效果和质量;二是对问题整改情况做好跟踪,帮助各单位自查是否存在“屡查屡改、屡改屡犯”问题,推动整改工作长效化;三是开展整改回头看,将回头看贯穿于全年组织开展的各个项目中,促使被审单位重视整改工作,从而推动被审单位建立解决问题、完善管理的长效机制。
五、总结
社会飞速发展下的内部审计,已经是融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审计。审计工作不仅要体现传统内部审计的职业素养,更要对企业战略方针、经营质量有精准判断。需要审计部门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接下来审计工作不仅要发挥“千里眼、顺风耳”作用,更要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用精益求精的专业能力和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治已病、防未病”,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审计,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许文娟,2017:基于精益管理的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审计应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中国建设银行沈阳审计分部课题组,2013: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审计项目流程优化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4),P30-34。
[3]郭佳革,郝其友,王伟伟,荆树清,杨彬,2020:新时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路径浅探[C],内部审计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