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隧道开挖大变形控制技术分析
摘要
关键词
软岩隧道;开挖变形;原则;控制技术
正文
引言
软岩隧道是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地质条件之一,由于其地质条件复杂,围岩稳定性较差,因此开挖过程中容易出现大变形等问题。软岩隧道变形不仅会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还会对周围环境和建筑物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做好软岩隧道开挖大变形控制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软岩隧道开挖变形的类型
软弱围岩中,岩石强度较低,通常具有松散、破碎、风化、软弱等特征,这些特性使得围岩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较差,导致隧道开挖后塑性区较大,可能产生比正常隧道开挖大一倍以上的变形。现阶段常见的大变形主要有松动大变形、膨胀大变形和挤压大变形三种类型。
(1)松动大变形。松动大变形主要由于隧道开挖导致地层原有结构的破坏,使地层松动和变形。这种变形通常表现为隧道顶部的下沉、底鼓以及周边收敛。隧道开挖时,通常会对周围的地层造成扰动,破坏了地层的原有结构,导致地层失去平衡状态[1]。同时,地层的移动也会引起周边收敛,隧道周边的土壤和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向隧道内部挤压,导致隧道周边收敛变形。
(2)膨胀大变形。膨胀大变形主要发生在近似于松散垫层的软岩中,这种软岩原本就具有不易承受应力的特点。在受到外部压力时,软岩会产生体积膨胀的现象,导致隧道变形。这种类型的软岩通常具有较高的吸水性,在外部压力作用下,软岩中的水分会被压入地层中,导致软岩体积膨胀。同时,软岩中的微小矿物颗粒也会在压力作用下发生移动,进一步加剧了软岩的体积膨胀,这种体积膨胀会导致隧道的顶部和底部产生向上凸起的变形现象。
(3)挤压大变形。挤压大变形主要由于地层的应力状态改变所引起。隧道开挖会导致地层应力状态的改变,特别是高应力地区的地层应力状态改变更为明显。这种应力状态的改变会使地层产生向隧道内部挤压的趋势,导致隧道变形。在隧道开挖前,地层的应力状态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当隧道开挖后,地层的应力状态被打破,高应力地区的地层应力状态会发生变化。在应力的作用下,地层会向隧道内部产生挤压现象,从而导致隧道的变形。
2软岩隧道开挖大变形控制的基本原则
软岩隧道施工时通常采用“新奥法”,隧道围岩结构既产生荷载,同时也是荷载的承载者,为了有效避免变形问题的发生,需要围绕以下原则来进行支护结构的合理设置:
第一,保护围岩残存强度。软岩的力学性质比较特殊,通常表现为弹性模量低、抗压强度低以及泊松比较大等特点,这就使得软岩在受到外界扰动时容易发生破坏。因此,在软岩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减少对围岩的扰动,以保护其残存强度。例如,在开挖过程中,应尽量采用较为稳定的施工方法,如台阶法、环形开挖等,避免采用爆破等易对围岩造成破坏的施工方法。同时,开挖后应尽快完成各工序的施工,如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等,以避免围岩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发生风化等破坏。
第二,提高围岩残存强度。由于软岩的残存强度较低,因此需要通过一些措施来提高围岩的残存强度。常用的措施包括锚杆支护、围岩注浆、挂网喷射混凝土等。锚杆支护可以通过对围岩施加预应力、围岩注浆可以通过对围岩进行填充和加固、挂网喷射混凝土可以通过对围岩进行加固和保护等等。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围岩的残存强度,为隧道的支护提供更好的条件。
第三,充分发挥残存强度。在软岩隧道支护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发挥围岩的残存强度。这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实现,如尽快封闭成环、改善围岩应力状态或采用一些可伸缩的支护结构等。尽快封闭成环可以避免围岩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发生风化等破坏,同时也可以改善围岩的应力状态,提高围岩的承载能力。改善围岩应力状态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施工方法来实现,如松动爆破法、压力注浆法等[2],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改变围岩内部的应力分布情况,提高围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采用一些可伸缩的支护结构可以适应围岩的变形情况,避免因支护结构过硬而导致的围岩破坏,同时也可以提高隧道的支护效果。
3软岩隧道开挖大变形控制技术分析
3.1加强工程预报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工程预报能够提前掌握掌子面前方及周边围岩情况,对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施工应对措施,确保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预报通常采用超前地质钻探、地震波勘探等方法进行。例如,在某软岩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采用地震波勘探方法,成功预测到了前方存在破碎带的情况,及时调整了施工方案,避免了因地质条件突变导致的安全事故。
3.2预留变形量
在软岩隧道施工过程中,预留足够的变形量是控制大变形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软岩具有较大的变形特性,如果初期支护变形过大,将会侵入二衬净空,导致二次扩挖作业的风险和成本增加。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软岩变形的特点,预留出足够的变形量,以确保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3]。在某公路特长隧道的例子中,由于现场开挖时发现岩体裂隙、褶皱非常发育,极易产生倾向坍落、挤压大变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场采用了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并加强了支护强度。在粉状、碎裂状、薄层状、厚层或绿泥石片岩段隧道预留变形量分别取70~95、50~70、30~50、15~30 cm。通过这种预留变形量的方法,有效缓解了隧道的大变形问题,保障了工程的安全高效施工。
3.3合理选择开挖方法和支护结构
在软岩隧道施工中,选择合适的开挖方法和支护结构对于控制大变形至关重要。短台阶法是一种常用的开挖方法,其优点是可以分步开挖,减少了对围岩的扰动,同时预留核心土可以保证隧道掌子面的稳定。在施工过程中,应注重及时浇筑仰拱,将各种支护结构相互连接成整体封闭成环,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支护体系的承载能力。为了抵抗围岩压力,避免软岩出现挤压破坏,可以适当增加二次衬砌的厚度或采用钢筋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代替普通素混凝土。这些措施可以增加隧道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有效防止软岩变形过大导致的安全问题。此外,针对软岩大变形的特点,还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加强支护:在钢拱架的腹部打设长锚杆,以提高钢拱架的承载能力;喷射混凝土时,可以在钢拱架的外侧预留一定厚度的核心土,以增强初期支护的稳定性;采用环形或格栅支撑等结构形式,以提高初期支护的刚度和稳定性。
3.4加强围岩变形监测
加强围岩变形的监测是控制软岩隧道大变形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在隧道内设置监测点,对围岩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及时掌握围岩变形的动态情况,为围岩稳定性计算及支护参数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在监测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要确保监测作业紧跟隧道开挖,及时收集监测数据;二是要选择合适的监测仪器和监测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三是要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处理,以便对围岩稳定性和支护效果进行评估,为后续施工提供指导。
结语
综上所述,软岩隧道开挖大变形控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和技术手段。在实际施工中可以通过加强工程预报、预留变形量、合理选择开挖方法和支护结构以及加强围岩变形监测等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地控制软岩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变形,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瑞国.软岩大断面隧道施工变形控制研究[J].工程机械与维修,2023,(01):196-198.
[2]王哲,刘钦,刘磊等.软岩隧道大变形研究现状及控制对策[J].铁道建筑,2022,62(12):138-142.
[3]杨朝栋.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及预留变形量研究[J].四川建筑,2022,42(05):162-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