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数据传输技术在岩土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李文杰

140181198510020257

摘要

信息化数据传输技术在岩土工程测量中能够提高测量的效率和准确性,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提供便捷的数据处理方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在岩土工程测量领域中,信息化数据传输技术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结合岩土测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信息化数据传输技术在岩土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要点,希望提高技术应用效果,促进我国岩土工程事业取得健康发展。


关键词

信息化;数据传输技术;岩土工程测量;应用

正文


一、岩土测量中存在的问题

(一)点位数量大

点位数量大是指在岩土测量中需要进行大量的点位测量,包括地面控制点、土层取样点、水平面点等。这是因为在岩土工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地下地层分布情况,以便对地基进行合理设计和施工。然而,点位数量大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对于大型工程项目来说,点位数量可能达到几百个甚至几千个,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来完成测量工作。这不仅增加了工程的成本,还可能导致测量周期延长,影响工程进度。每个点位的测量都需要精确可靠,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然而,点位数量大意味着需要进行大量的测量操作,这对测量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经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出现测量误差或点位漏测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二)施工校验问题

在测量过程中,由于现场环境复杂,仪器设备的精度和仪器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都对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长时间的使用也容易导致仪器的漂移,进一步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由于地质环境复杂多变,理论计算无法完全适应实际情况。例如,在软土地区,由于土壤的液化现象,导致土壤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下降,这可能会导致实际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三)操作步骤容易失误

测量人员在进行岩土测量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测量和记录工作包括测量地下水位、岩层的厚度和倾角等。然而,在繁忙的施工现场,测量人员往往会受到时间压力和环境干扰,从而容易出现操作失误。例如,他们可能会忘记记录某个关键的数据,或者在测量过程中出现误差。虽然现代测量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而且,如果测量人员对仪器不熟悉或者没有进行正确的校准[1],也会导致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下降。在一些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仪器的使用可能更加困难,增加了操作失误的风险。

二、信息化数据传输技术在岩土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一)操作要点

全站仪作为一种传统的测量仪器,相对于GPS等尖端仪器来说,仍然具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优点。全站仪在经济性方面具有优势,其价格相对较低,更加适合一般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全站仪在稳定性方面也表现出色,能够稳定地进行测量工作,准确度较高。全站仪具有普适性,可以适用于各种场地和环境条件,不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然而,尽管全站仪具有这些优点,但在实现信息化数据双向传输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全站仪实现信息化数据双向传输的优点显而易见,但相关的技术资料较为零碎,系统性的资料较少,这给用户的学习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全站仪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虽然原理不复杂,但在“硬件互联过程”等环节上对细节要求高且繁琐,很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对于全站仪数据信息化双向传输,常用的方法有存储卡法、普通数据线法和串口线法。存储卡法是将测量数据存储在内置的存储卡中,然后通过读卡器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分析和处理。普通数据线法是通过连接全站仪和计算机的数据线进行数据传输,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用性较强。串口线法是利用全站仪上的串口接口与计算机进行数据传输[2],需要专门的串口线进行连接。

1. 存储卡法

    实际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在存储卡内存进放样点位参数文件,之后将存储卡插进全站仪内,使用全站仪便可读取相关数据。如果技术人员需要使用全站仪导出所记录的数据,仅需按压SD卡边缘,便可使其自动弹出,之后将卡与计算机连接,使用计算机便可对卡内数据进行访问。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款式、型号较旧的全站仪不含有存储卡接口。

2. 普通数据线法

    一般来说,测量人员可能会使用常规普通数据线,如Mini USB数据线,将其与全站仪互相连接。得到全站仪与计算机互相连接后,技术人员便会将全站仪内的储存空间当作计算机外部移动硬盘,同时还可采取向外部移动硬盘写入、读取数据的方式将数据进行导入或导出处理。

3. 串口线法

    相比于前两种方法来说,这种方法的全站仪与计算机连接过程较为复杂,还可能造成数据传输中断。但这种方法也具有一定优势,如无论全站仪型号新旧,均包含串口线接口,所以串口线法具有良好普适性。实际应用这种方法过程中,测量人员可使用六针串口线,保障其与全站仪的连接效果。第一,技术人员使用串口线连接计算机与全站仪之前,需要首先将串口线驱动程序安装于计算机上,不然计算机将无法精准识别串口线。第二,完成串口线驱动安装操作后,工作人员使用鼠标右键点击“我的电脑”,之后进入设备管理器,将会出现操作界面,之后要在端口下找到通讯端口或COM6选项[3],之后再单击鼠标右键调出属性窗口。完成后,工作人员需要在端口设置选项内对软件通讯参数进行设置。值得注意的是,全站仪通讯参数与传输软件通讯参数需设置成相同参数,工作人员可利用cass软件,选取9600或19200波特率。在该过程中,工作人员应保障串口线与全站仪、计算机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形成紧密联系,不得发生松动现象,避免中断数据传输过程。完成上述操作后,则可判定全站仪与计算机连接成功,而对于数据自动双向传输来说,其与普通数据线方法基本相同。

(二)计算机向全站仪传输数据操作要点

    为保障计算机可向全站仪稳定传输数据,技术人员需要首先生成可被全站仪精准识别的坐标数据,在该过程中需要采用以下步骤:第一,例如在桩基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要首先提取设计图纸内的的相关桩位坐标值,在该操作过程中,可使用AUTOCAD内的多段线命令,也可将其理解为使用一根连续多段线将需要测量的坐标点进行依次连接,之后在其中输入list指令,便可获取精准桩位坐标值。与此同时,技术人员也可利用外部插件提取坐标,应用部分插件还可从根本上提升提取过程的简便性、实效性。第二,在文本文档内输入放样点位与坐标,并将其导入至常用数据格式转换软件内。第三,技术人员要科学使用相应软件,生成可被全站仪识别后缀的PTS数据文件。完成上述操作后,可将该文件以三种连接模式的一种导入全站仪内。

(三)全站仪向计算机传输数据要点

在岩土工程中,测量点位的坐标值是一个常见任务。以往,测量点位的坐标值需要手动将仪器上显示的点位坐标抄录下来,并通过AUTOCAD软件的“点”功能进行展点。这一过程不仅繁琐,还容易出错。然而,有了全站仪与计算机的结合,可以实现信息化数据双向传输,直接将测量好的坐标数据导入计算机。如果这些坐标文件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的相关专业软件中识别,技术人员便不再需要额外的操作。但如果无法直接识别,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将原始坐标数据转换成专业软件可识别的格式。技术人员需要在一个文本文档中按照“点号,X(E)坐标,Y(N)坐标,Z(H)坐标”的格式填入坐标数据。然后,将文档的后缀名改为dat。接下来,将该文件导入常用的测绘软件(例如CASS软件)。在软件的菜单中,找到“绘图处理”,再点击“展野外测点点号”标签下的“展点”功能。这样,软件就能快速地将坐标点在图中展示出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繁琐的手动操作,将测量点位的坐标值方便地导入计算机,并通过专业软件展示出来。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发生。岩土工程中的测量工作变得更加便捷和精确,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结语:岩土工程测量中包含多种问题,也会受到各类不利影响,因此需要积极采用信息化数据传输技术,解决传统测量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还可提高数据精准性与传输效率,进而促进我国岩土工程取得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凌超,汪伟.信息化数据传输技术在岩土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石材,2023(11):62-64.

[2]景文彤.光纤测量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科技,2023(05):149-151.

[3]王豪.浅谈电梯检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J].中国电梯,2022,33(09):36-3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