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贺妍

140103197708300621

摘要

施工现场易发事故的危险源和薄弱环节很多,涉及到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主要是基础工程的土石方施工、脚手架工程、模板工程、大型钢结构吊装工程、施工用电、机械设施及各种设备等。应对这些易发事故的危险源和薄弱环节采取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及质量保证措施,对焊接梁柱的节点、钢筋安装、绑装、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实行重点监控。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管理工作

正文


1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监理责任不明确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管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遇到监理责任不明确的问题。首先,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人员应当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管,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施工过程安全可控。然而,由于职责范围的不明确,监理人员往往无法正确定位自己在工程中的角色,导致无法全面、深入地监督和管理施工现场。这不仅影响了工程质量,甚至还可能导致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监理责任不明确会导致监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管理的消极态度。如果监理人员对自己的职责不明确,便难以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容易出现疏于责任、应付了事的情况。 
1.2监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重要环节,然而近年来,一些监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问题日益突出。首先,监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给工程进展带来隐患。在施工现场,监理人员需要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包括材料使用、工艺标准、施工方法等。如果监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可能无法准确把握施工质量和安全要求,导致工程出现隐患和质量问题。其次,监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容易被施工单位操控。一些不良的施工单位往往通过与监理人员建立不正当的关系,以权谋私,干扰施工的监督和管理。如果监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处理这些违规行为的能力和判断力往往较差,很容易被施工单位所左右,导致施工质量和安全监管出现漏洞。
1.3监理过程和信息传递不畅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监理的角色至关重要,它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保证。然而,在实际的监理管理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监理过程和信息传递不畅。监理过程和信息传递不畅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首先,施工现场通常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存在各种噪音和干扰,直接影响了信息的传递。其次,在监理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方很多,如业主、设计师、承包商等,由于彼此之间的沟通不畅或不及时,导致了信息传递的障碍。此外,监理人员的工作量通常较大,加之时间紧迫的因素,容易造成监理过程和信息传递的疏漏。
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2.1规范监理责任与权益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管理工作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质量安全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环节。为了规范监理责任与权益,保障监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以下提出几个有效的策略。首先,建立明确的监理责任制度。监理单位应制定并公布监理责任制度,明确监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监理工作能够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流程进行。这样可以避免责任的不明确和监理人员的职权滥用,提高监理工作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其次,加强监督检查。监理机构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通过定期巡视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发现并及时纠正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建立监理日志和监理报告,详细记录监理过程中的问题和处理情况,为日后的纠纷解决提供有效的证据。第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监理单位应与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建立联系,并及时交流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促进各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及时解决施工中的疑难问题,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2.2加强监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管理是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专业培训是一项有效的策略。首先,专业培训的内容应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结合。监理工作既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如工程施工规范、质量标准等,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如现场检查、验收等。因此,培训内容可以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工程管理技巧、质量控制方法、安全防护措施等方面的内容。还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使监理人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其次,专业培训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包括课堂培训、案例讨论、实地考察等。课堂培训是常见的培训方式,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组织相关培训班进行系统的学习。案例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方式,可以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讨论问题解决方法,从而提高监理人员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实地考察可以让监理人员亲自走进工地,了解工程实际操作和施工过程,从而提高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认识和把握。
2.3强化沟通与协调机制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管理工作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强化沟通与协调机制是实现监理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首先,强化沟通与协调机制可以促进监理人员与施工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监理人员需要与施工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施工的进展情况。通过经常性的会议、现场巡视和交流,可以提高沟通的效率,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此外,监理人员还可以借助现代通信技术,通过手机、电子邮件等方式与施工人员进行及时沟通。这有助于监理人员了解施工人员的观点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协调工作。其次,强化沟通与协调机制有助于监理人员促使施工方按照规范和合同要求执行工程施工。通过与施工方的密切合作和沟通,监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施工方的实际情况,对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进行监督和检查。如果发现施工方偏离了规范和合同要求,监理人员可以及时提出整改要求,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同时,沟通与协调机制还可以帮助处理监理人员与施工方之间的争议和纠纷,避免衍生更大的问题[1]
2.4不断完善法律体系

为了提高监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是一种有效的策略。首先,完善法律体系对于规范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工程监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合同管理、工程质量控制、施工进度计划等多个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完善,能够为监理工作提供清晰的依据和规范,使监理人员能够更好地履行监理职责,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其次,完善法律体系能够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管理的效率。在建筑施工现场,监理人员需要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检查,确保各个环节按照设计和合同要求进行。而面对现实工作中的复杂情况和问题,监理人员需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和指导。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可以为监理人员提供更明确的权限和责任,使其能够更加高效地履行监理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降低施工风险。此外,完善法律体系还有助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是建筑行业的发展和信誉的基石。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可以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提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减少建筑质量问题的发生[2]
结语: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管理工作是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的重要保障。它对于提高工程质量、保障施工安全、控制施工成本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监理工作,确保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监理管理水平与工程的重要性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建筑质量,保障施工安全,实现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朱庆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J].北方建筑,2023,8(05):83-86.

[2]陈秀萍.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工作探讨[J].居业,2023(04):157-15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