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路径探索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李勇

140121199505040657

摘要

互联网时代给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本文从互联网时代的背景和特点出发,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并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为建筑工程管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路径

正文


引言:建筑工程管理是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建筑工程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是当前建筑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1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管理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了深刻影响。互联网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捷高效,建筑工程的各个参与方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协作。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说,互联网技术正在深刻重塑着建筑工程管理的方式和形态。

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特点包括:第一,项目参与方更加分散,需要进行远程协同工作。第二,项目信息量激增,需要进行高效管理。第三,项目工期更加紧凑,需要实时监控和管理。第四,建造方式更加工业化和智能化。第五,需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面对上述特点和需求,建筑工程管理亟须进行信息化建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1]

2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2.1技术融合难度大

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需要整合多种新技术,如BIM、数字孪生、虚拟仿真、5G等。这些技术之间存在差异,使它们能够有机融合和协同应用存在难度,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例如,BIM技术可以实现建筑模型的三维可视化和信息化管理,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物的实时监测和预测,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物的动态模拟和优化,5G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物的高速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这些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各有局限,如数据格式、接口、标准、平台、网络等方面的不一致或不兼容,导致技术间的信息交换和协作困难。因此,需要在技术层面进行创新和集成,构建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和框架,实现技术间的互联互通和互补互强。

2.2项目参与方态度不一

工程项目参与方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同,一些参与方可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愿意投入资源进行信息化改造,这会影响整体推进。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共识。例如,业主方可能认为信息化建设增加了项目成本和风险,设计方可能认为信息化建设限制了设计创意和自由,施工方可能认为信息化建设增加了施工难度和复杂度,监理方可能认为信息化建设降低了监理权威和责任,供应商可能认为信息化建设增加了供应要求和压力。这些参与方的观念和利益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来调和和平衡,让他们明白信息化建设的好处和必要性,如提高项目效率和质量,降低项目成本和风险,增强项目竞争力和价值,促进项目参与方的合作和共赢。

2.3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大量项目数据的网络传输和共享使数据安全面临风险。同时,数据隐私也需保护。这需要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和访问权限控制机制[2]。例如,项目数据可能包含敏感的商业信息、技术信息、个人信息等,这些信息如果被泄露、篡改、删除或滥用,可能会给项目参与方造成损失或危害。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如加密、认证、防火墙、备份、审计等,来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同时,也需要根据数据的性质和用途,制定合理的数据访问权限和规则,如谁可以访问什么数据,什么时候可以访问,如何访问,为什么访问等,来保护数据的隐私和合法性。

2.4信息化人才短缺

具有信息化技术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这对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阻碍。需要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投入力度。例如,信息化建设需要掌握多种技术和管理的人才,如信息化规划师、信息化设计师、信息化施工师等,这些人才不仅要了解建筑工程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信息化的技术知识,能够在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和价值。然而,这样的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导致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受到影响。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如加强信息化教育和培训,提高信息化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加强信息化人才的激励和保障,提高信息化人才的待遇和地位等。

3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

3.1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

实现不同阶段项目信息的有效集成、共享和协同,需要建立统一的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项目参与各方的信息互联和业务协同,形成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闭环管理。该平台应覆盖项目立项、设计、招投标、采购、施工、竣工验收、运维等全过程数据,进行集中存储、管理和应用。同时平台应向各参与方开放接口,实现与各方管理系统的对接和交互,促进信息共享。此外,平台还可以引入智能分析模块,对项目信息进行深度分析,生成管理报告,支持决策。 

3.2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工业化是实施标准化设计和生产,进行批量化和流水化作业,以提高效率和质量。数字化是利用BIM、VR、3D打印等数字技术进行设计施工。智能化是利用传感器、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建筑企业需要利用数字设计平台和技术实现设计标准化和协同,使用装配式、模块化等技术实施工业化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地、无人机巡检、建筑机器人等技术提高效率和质量。最后,利用AI和大数据实现智能化分析和决策。 

3.3加强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

要突破智能建造的核心技术,形成配套的标准体系。企业和高校需要加强技术创新,研发智能建造的关键技术装备。例如,开发智能建造机器人、无人机、传感器等设备,提高建造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开发智能建造软件、平台、系统等工具,提高建造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开发智能建造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技术,提高建造的工业化和绿色化水平。同时,国家层面要组织力量,制定智能建造标准,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智能建造提供基础性支撑。例如,制定智能建造的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安全要求、评价体系等标准,规范智能建造的技术要求和管理流程;制定智能建造的数据格式、接口协议、交换规则等标准,促进智能建造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制定智能建造的人才培养、职业资格、考核认证等标准,培养智能建造的专业人才。

3.4推行绿色建造

通过数字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绿色建材、节水科技等实现工程建设的节能环保。同时,优化运营管理,降低建筑运营碳排放。还要构建全生命周期碳核算体系,实现碳中和目标[3]。例如,利用BIM技术进行绿色设计,优化建筑形体、结构、机电、装修等方案,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在运营阶段,利用智能监测、控制、调节等技术优化建筑运行状态,提高建筑舒适度和安全性。同时,利用碳核算软件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和评价,制定碳减排计划,实现碳中和目标。

结束语: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了重要机遇。但信息化建设也面临技术、成本、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制约。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筑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鹤. “互联网+”时代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 [J]. 大众标准化, 2023, (14): 187-189.

[2] 陈倩. 基于“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路径 [J]. 大陆桥视野, 2023, (06): 129-131.

[3] 张文杰. 基于“互联网+”时代探索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 (15): 23-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