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设理念下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周艳雄

141124199001090116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绿色建设理念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实施绿色建设管理模式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绿色建设理念指导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以供借鉴。


关键词

绿色建设理念;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正文


引言: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在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建筑行业作为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户,推进绿色建设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阐明绿色建设理念,分析传统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在绿色建设理念指导下建立什么样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以实现建筑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1绿色建设理念的内涵

1.1资源节约型

绿色建设理念的核心在于实施资源节约。在建设过程中,应采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减少资源浪费。如在建筑设计上采用通风与采光的合理布局、墙体保温、自然通风等措施;在施工中采用预制构件、再生材料,减少原材料消耗;在建筑运营中使用新能源、智能控制、节水器具等。实现建设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利用,降低建筑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和破坏[1]

1.2环境友好型

绿色建设要坚持环境友好的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排放、降低环境影响。如合理组织施工,对噪声、废气、废水等进行有效控制,采取绿化、防尘等措施改善环境;选用低污染及可再生的建材;优化运行管理,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环境负荷。通过环境友好型建设,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1.3生态平衡型

绿色建设还需要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在设计和施工中,应充分考虑建筑与周边景观、植被等的协调,保护本地生态系统。合理选址布局,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被;建筑形式要融入周边环境,维护地方特色。通过生态平衡的理念指导建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2绿色建设理念下建筑工程管理模式面临的困难

2.1相关法规政策不健全

我国现阶段在绿色建筑方面的法规和政策还不够完善,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绿色建设管理模式的推行。具体来说,绿色建筑标准缺失,对于建筑节能、用材、排放等指标缺乏明确强制性要求,一些重要标准迟迟难以出台。同时,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分散分布在不同部门和地区,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无法形成有力的政策支撑。再者,现行法规制度存在监管不严、约束不强的问题,一些项目仍可采用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施工模式,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

2.2技术和设备短板

当前,我国绿色施工技术起步较晚,关键技术和装备还比较薄弱,直接限制了绿色建设管理模式的实施。具体来看,绿色建材研发不足,各类绿色建材品种和数量有限;绿色施工机械装备较少,大多仍停留在测试和示范阶段,未能大规模推广应用。同时,绿色施工技术人才也较为稀缺。

2.3概念更新和管理变革不易

在绿色建设管理模式转型过程中,建筑企业和施工方的传统思维和管理习惯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具体来说,企业和施工方长期形成的建造模式难以在短期内融入绿色建筑的新理念,环保意识还较为淡薄。同时,实施绿色施工也需要企业改变传统的设计流程、采购模式、组织管理等,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转型过程[2]

3绿色建设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实施路径

3.1实施全过程绿色设计

在建筑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采用节能、节水、节材的设计方案,并运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具体措施包括:(1)根据建筑功能、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建筑形态、朝向、布局、体量等,优化建筑日照、通风、遮阳等性能,提高建筑的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降温等能力,减少建筑的能耗需求。(2)采用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设备和系统,如保温隔热材料、低辐射玻璃、高效照明设备、变频空调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3)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建筑提供热水、电力、制冷等能源,降低建筑的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采用节水型的建筑材料、设备和系统,如节水型卫浴器具、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等,减少建筑的用水量,提高建筑的水资源利用效率。(5)采用节材型的建筑材料、设备和系统,如轻质结构材料、装配式建筑构件、可回收利用材料等,减少建筑的材料消耗,提高建筑的材料利用效率。

3.2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严格监督施工单位执行环保措施,减少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并对施工现场的资源节约利用进行监测统计,促进材料合理利用。具体措施包括:(1)制定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方案,明确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目标、措施、责任、考核等,加强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管理。(2)采取有效的防尘、防噪、防臭等措施,如设置围挡、喷淋、隔音、除臭等设施,控制施工现场的粉尘、噪声、异味等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声环境、气味环境等。(3)采取有效的废水、废弃物、废气等措施,如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设施、尾气净化设施等,处理施工现场的废水、废弃物、废气等污染物,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排放或处置,避免对周边环境的水质、土壤、生态等造成影响。(4)采取有效的资源节约利用措施,如设置材料计量设备、材料回收设备、材料再利用设备等,监测统计施工现场的材料消耗、回收、再利用等情况,促进材料合理利用,减少材料浪费。

3.3推行绿色施工技术

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型环保建材,采用先进的绿色施工技术和设备,从源头减少污染的产生。同时组织开展绿色施工的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具体措施包括:(1)优先选用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新型环保建材,如低碳、低污染、低排放、可再生、可回收、可降解等建材,降低建筑材料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2)优先采用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先进的绿色施工技术和设备,如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智能化施工、无尘无噪施工、无废弃物施工等技术和设备,提高施工的效率、质量、安全,减少施工的能耗、水耗、材料损耗、污染物排放。(3)组织开展绿色施工的培训,加强施工人员的绿色施工理念、技术、规范、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促进施工人员自觉遵守绿色施工的要求和规定[3]

3.4完善绿色运营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建筑项目竣工移交后的绿色运营体系,实施绿色能源管理,开展环保运营监测,并组织开展绿色建筑的宣教活动。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绿色运营的管理机构,明确绿色运营的管理目标、措施、责任、考核等,加强绿色运营的管理和服务。(2)建立绿色能源的管理机制,监测分析建筑的能耗状况,制定能耗控制目标和措施,实施能源节约、优化、替代等策略,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3)建立环保运营的监测机制,监测分析建筑的水耗、材料消耗、废水、废弃物、废气等状况,制定水耗、材料消耗、污染物排放的控制目标和措施,实施水资源节约、回用、净化等策略,实施材料减量、回收、再利用等策略,实施污染物减排、治理、处置等策略,提高建筑的环境绩效。(4)建立绿色建筑的宣教机制,通过设置宣传栏、发放建立绿色建筑的宣教机制,通过设置宣传栏、发放宣传册、举办讲座、开展活动等方式,向建筑的使用者、管理者、维护者等传播绿色建筑的理念、知识、技术、案例等,提高他们的绿色建筑的认知度、参与度、满意度,形成绿色建筑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综上所述,推进绿色建设管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是建筑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技术支撑,并转变建筑业思维理念。只有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我国建筑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郑育能. 绿色建设理念下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探析 [J]. 四川建材, 2023, 49 (06): 214-216.

[2] 徐焰洪. 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思考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 (05): 17-19.

[3] 丁洪. 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J]. 砖瓦, 2022, (11): 92-9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