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节能减排技术与绿色化发展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李帅廷

142725199301081617

摘要

针对节能减排技术,本文重点介绍了节能型水泵与电机技术、节水技术、建筑保温隔热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应用实践。其次,本文对于绿色化发展策略,深入探讨了生态保护与水土保持、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以及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战略,以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又通过实践案例分析,以具体项目为例,展示了上述技术与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节能减排与绿色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节能减排技术;绿色化发展策略;可持续发展

正文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节能减排技术

(一)节能型水泵与电机技术

传统水泵与电机存在许多能量浪费的问题,而节能型水泵与电机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效地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其关键在于采用高效率的电机,并结合先进的控制系统,实现了在不同工况下的智能调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能耗。同时,节能型水泵的设计和制造也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减少了水流阻力和内部损耗,使其在输送水体过程中能够更高效地转化电能为动能[1]

(二)节水技术

通过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可以显著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消耗,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其中,引入智能化的灌溉系统是一项关键措施,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气象条件,系统能够精准调控灌溉量,避免了过度灌溉和水分浪费,同时保证植物的水分需求。此外,采用雨水收集与储存技术也是一项可行的节水手段。将雨水用于绿化、冲洗等非饮用水需求,不仅减轻了城市供水系统的负担,还充分利用了天然降水资源。优化设备和管道设计也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减小输水过程中的阻力和泄漏,不仅可以减少水的损失,还能降低能源消耗。在输水系统中引入高效设备和先进材料,提高输水效率,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建筑保温隔热技术

采用先进的隔热材料与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减缓建筑内外温差对能源消耗的影响,实现能耗的降低。此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应用保温材料,有效地减少了热量传导,提升了建筑的整体保温性能。同时,在隔热层的选择上,优先采用具有良好隔热性能的材料,如高效保温板材,进一步提高了保温效果。此外,合理设计建筑的外墙结构和窗户系统,也是保温隔热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阻隔了冷热空气的交换,减少了能源消耗[2]

(四)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以实现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和补充,从而降低对化石燃料等有限资源的依赖,减缓环境压力。其中,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应用是一项极具潜力的措施,通过安装光伏电池板,将阳光转化为电能,为建筑提供清洁的电力来源。此外,风能发电技术也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通过建设风力发电场,收集风能转化为电能,为工程提供绿色电力。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绿色化发展策略

(一)生态保护与水土保持方面

    通过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政府明确了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生态保护与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和管理。其次,政府积极推广生态保护技术,鼓励企业采用环保、节能、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消耗。此外,政府还通过宣传教育、公益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

(二)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面

政府加强了水利水电工程中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规划和监管。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明确了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目标和任务,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和管理。其次,政府推广了一系列的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例如,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采用高效的水处理技术,如膜分离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等,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其达到回用标准或排放标准。同时,通过废水回收、再利用等技术手段,将废水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如发电站的冷却水、灌溉用水等。政府还积极引导企业采取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措施。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加强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作。

(三)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面

政府推广了一系列的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例如,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采用分类回收技术、破碎技术、分选技术等,将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同时,通过综合利用、填埋、焚烧等方式,将固体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或进行无害化处理[3]

(四)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方面

     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是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绿色化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这类材料以可再生、可循环、对环境影响较小为特征,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和排放,降低建筑生命周期的环境负担。例如,采用生态砖、竹木材料等可降解的建筑材料,不仅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降低了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此外,选用低挥发性有机物构成的涂料、胶黏剂等室内装修材料,有效减少了室内空气污染,提升了居住环境的质量。

三、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节能减排与绿色化发展的实践案例分析

    近年来,中国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节能减排与绿色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以某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为例,该工程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节能减排和绿色化发展的需求,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和措施,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该工程采用了先进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对大坝和水电站的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智能化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实时的水文气象数据和电力市场需求,优化水库调度和电站运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发电效益。同时,智能化控制系统还能够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故障,减少能源浪费和排放。该工程还注重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和弃土等固体废弃物。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该工程采取了分类回收、破碎、分选等技术手段,将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例如,将废渣用于道路建设、填埋和园林绿化等用途,减少了新材料的消耗和对土地资源的占用。

此外,该工程还加强了废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在水电站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该工程采用了高效的水处理技术,如膜分离技术、反渗透技术等,对工业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其达到回用标准或排放标准。同时,通过废水回收、再利用等技术手段,将废水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如发电站的冷却水、灌溉用水等。

该工程注重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例如,保留河道内的自然植被和水生生物、建设生态保护区、加强水土保持等措施,以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和维护水土平衡。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和水土流失的发生。

结语

本论文旨在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在节能减排与绿色化发展方面的关键技术与策略。其中包括节能型水泵与电机技术、节水技术、建筑保温隔热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应用实践。此外,论文深入探讨了生态保护与水土保持、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以及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等绿色化发展策略。通过实践案例分析,论文展示了上述技术与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节能减排与绿色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蒋海霞.探究节能环保技术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有效结合[J].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2022,53(S2):205-209.

[2] 王承尧.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电气节能设计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21,(24):26-27.

[3] 周颖,沈芳芳.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节水型单位建设实践[J].城镇供水,2021,(05):92-9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