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期环境损害成本核算方法分析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毛旭

140105199408080518

摘要

建筑工程施工期环境损害的核算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施工期水土流失、扬尘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等主要环境损害形式,以及采用污染当量法、资源税法和复合计量模型等核算方法的实践。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比较分析,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了各种核算方法的优缺点,为施工期环境成本核算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角。


关键词

建筑工程;环境损害;成本核算;水土流失

正文


引言: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期环境损害问题日益凸显。水土流失、扬尘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对自然生态和人类居住环境带来了潜在风险。因此,为了推动建筑工程朝着更为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有必要对施工期环境损害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核算。

一、施工期环境损害的主要形式

(一)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建筑工程施工期常见的环境问题之一。在施工过程中,土壤裸露、地面裸露等情况容易导致雨水冲刷,进而造成水土流失。这一过程不仅使得施工现场的土壤遭受侵蚀,同时还会导致河道淤积、水质恶化,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包括施工场地的不当开挖、未采取有效的覆土措施以及降雨等自然因素。有效防控水土流失的关键在于科学规划施工场地、采用覆盖措施、设置合理排水系统等。

(二)扬尘污染

施工期的扬尘污染是由建筑工程施工活动产生的空气悬浮颗粒物,对周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施工现场的机械挖掘、装卸作业、露天堆场等均可能产生大量的粉尘颗粒,扩散到周围区域。扬尘污染的控制措施包括封闭施工区域、湿式作业、使用喷雾降尘装置等。科学有效的施工管理和控尘技术的运用是减轻扬尘污染的关键。

(三)固体废弃物

建筑工程施工期所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将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这些废弃物包括建筑垃圾、废弃材料、施工废水等,其中建筑垃圾的处理更是一个重要的环境管理问题。合理的固体废弃物管理包括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和合规处置。通过建立科学的废弃物管理制度,推广循环经济理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建筑工程环境损害成本核算方法

(一)污染当量法

污染当量法是一种基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核算方法,旨在通过将不同污染物的影响折算为相同的当量单位,从而对不同污染源产生的环境损害进行统一的衡量。在建筑工程施工期环境损害成本核算中,污染当量法通常包括对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的影响进行量化,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经济损失。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综合考虑不同污染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环境的综合影响,为决策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信息。然而,其实施过程中需要准确的环境数据和复杂的计算模型,对专业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1]

(二)资源税法

资源税法是一种通过对资源的开采、利用产生的环境损害进行税收核算的方法。在建筑工程中,资源的开采、利用过程通常伴随着对土地、水资源等的消耗和污染,资源税法通过对这些环境影响进行经济估算,形成对环境损害成本的核算。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直接通过税收机制引导企业采用更为环保和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方式,从而达到环境管理的双赢效果。然而,资源税法在实施上需要合理设定税收标准,避免对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复合计量模型

复合计量模型是一种将多种环境损害因素综合计量的核算方法。它结合了不同方法的优势,通过建立综合的计算模型,对建筑工程施工期的环境损害进行全面评估。在复合计量模型中,可以将不同的环境影响因素以权重的形式引入,通过综合计算得到综合的环境损害成本。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在保持相对简便的计算过程中,综合考虑多个环境因素的影响,为实际施工期的环境成本核算提供更为综合和全面的信息。

三、优化施工期环境成本核算的建议

(一)完善核算导则

要实现对施工期环境成本的准确核算,首要任务是完善核算导则。这包括确立明确的环境成本核算框架、细化核算要素、明确核算范围等。为了更全面地覆盖施工期环境损害的各个方面,导则应涵盖水土流失、扬尘污染、固体废弃物等多个维度,并确保适应不同类型的建筑工程。在导则的制定过程中,建议加强与环保、建筑工程等领域专业人员的沟通与协作,充分汇集各方意见,确保导则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此外,应定期更新导则,以适应不断演变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技术标准,确保核算方法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了提高导则的可操作性,建议增加实例和案例,以指导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核算导则。这可以通过引入实际施工项目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使导则更加贴近实际操作,提高环境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建议建立专门的环境成本核算标准,以便在行业内形成一致性和可比性。这有助于不同建筑工程项目之间的经验共享,提高核算的可比性和通用性。最后,在完善核算导则时,应注重透明度和公正性。明确核算过程中所采用的数据来源、计算方法、权重分配等关键要素,使得环境成本核算的结果更加可信,能够为相关利益方提供更为清晰的信息[2]

(二)建立数据库

在建立数据收集模板时,应该详细规定水土流失、扬尘污染、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损害形式的具体参数和测量方法。例如,对于水土流失,可以明确监测雨量、土壤侵蚀率等指标的采集方式;对于扬尘污染,可以规范颗粒物浓度、风速等监测要素的收集方法。通过制定标准数据收集模板,确保数据的采集过程标准一致,提高了数据的比较可靠性和可比性。整合多源数据需要考虑不同来源数据的质量和精度,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可以建立数据整合平台,将来自施工现场监测、环保部门报告、企业内部记录等多个渠道的数据汇总。通过制定清晰的整合流程和标准化数据格式,确保整合后的数据在质量和可信度上达到高水平。

为了应对环境法规和项目情况的变化,建议建立灵活、高效的数据更新机制。定期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关注新出台的环境法规,及时更新监测数据,以反映施工现场最新的环境状况。在更新过程中,要确保数据的一致性,避免信息的遗漏或错误。利用空间数据技术,例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为环境成本核算提供更全面的视角。通过将环境数据与地理位置关联,可以更精准地定位施工现场的环境损害来源。建议在数据库中整合地理信息,以便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使得环境成本核算更具空间维度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开发专用软件平台

在定制化功能设计方面,软件平台应该具备高度可配置性,允许用户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和需求,灵活选择需要的功能模块。例如,用户可以根据项目的规模和复杂程度选择不同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生成符合特定标准的报告。此外,软件应提供定制化的报告模板,使用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生成符合标准的环境成本核算报告。在数据集成和互通方面,软件平台应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导入和导出,以确保与不同数据源的顺畅互通。采用通用的数据标准和协议,如XML或JSON,有助于实现数据的无缝集成。此外,应提供强大的数据清洗和转换功能,以确保数据质量,降低集成过程中的错误和失真。

用户友好界面的设计不仅包括直观的图形化界面,还应注重用户体验。提供清晰的操作流程、易于理解的图标和指引,以及可视化的数据展示,有助于降低用户学习成本,提高用户的使用满意度。同时,为用户提供在线帮助文档和培训资源,以便用户随时获取支持。在实时监测与反馈方面,软件平台应支持与现场监测设备的实时数据同步,并能够通过报警系统提供即时的环境状况反馈。用户应能够设置自定义的监测频率和报警阈值,以满足不同项目对实时性的需求。此外,软件应提供可视化的实时监测界面,使用户能够直观地了解施工现场的环境情况,有助于及时做出调整和决策[3]

结语

总体而言,专用软件平台的开发为建筑工程施工期环境成本核算提供了科技手段和管理工具,有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责任的履行。未来,我们期待这样的软件平台能够不断演化,适应不断变化的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更好地满足建筑工程管理的需求,推动行业向更为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张荣青.建筑工程施工期环境损害成本核算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9):5.

[2]王新征.建设项目施工期间环境成本的确定和控制方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5(3):4

[3]赵开荣.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核算方法分析[J].城乡建设,20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