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探析
摘要
关键词
新形势;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对策探析
正文
当前,我国自然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保工作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尽管环境监测力度日益加大,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质量保障能力差、缺少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监测设备存在问题等。为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应采取具体措施,共同守护美丽家园,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一、环境监测内涵与重要性概述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环境中有害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等,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其主要包括环境质量监测以及污染源监测两个方面。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评估环保措施效果的基础,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二、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分析
(一)质量保障能力差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随着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深入以及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监测质量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部分地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有限、设备老化等各种因素影响,无法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不仅影响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也制约了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同时,部分监测机构存在人才短缺、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导致监测质量受到影响,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监测人员以及技术支持,部分监测机构难以胜任复杂的环境监测任务,无法对环境质量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
(二)缺少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是保证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部分地区尚未建立起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或者制度执行不严格,导致监测工作缺乏规范和标准,影响监测质量。质量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监测工作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与监督,增加了数据误差与失真风险。同时,缺乏制度约束也可能导致监测人员的行为不规范、工作流程不严谨等问题,进而影响监测质量。
(三)监测设备问题
监测设备是保证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基础。然而,目前部分地区存在监测设备老化、更新换代不及时的问题,导致设备精度与稳定性受到影响,影响监测数据准确性。设备老化可能引发故障,导致监测数据出现偏差或失真,而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不及时则可能使得设备性能无法满足新的监测需求以及技术标准。此外,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也是影响监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定期维护保养可能导致设备性能下降、精度受损等问题,进而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三、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
制定合理的采样计划,规范采样操作,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同时,对样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样品的标识、保存、运输等,以防止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变质。实验室是进行环境监测的核心场所,因此需要建立严格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实验室环境的控制、实验设备的维护与校准、实验方法的选定与优化、实验过程的监控与记录等。数据处理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环节之一,包括数据整理、分析、解释等,在此过程中,需要遵循规范的数据处理流程,对数据进行合理修正及校正,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同时,编制详细的监测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与解释。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措施,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明确各项工作的流程与标准。同时,加强内部质量监督,定期对监测工作进行审核与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针对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以及能力提升计划,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术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监测需求。
(二)制定可行监测方案
监测方案应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及实际情况,包括地理、气候、生态等方面因素。对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农田、城市等,需要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案及指标。根据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监测指标与频次,对于重要的环境因素以及关键指标,需要增加监测频次以及采样点位,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及准确性。选择合适的采样与分析方法也是保证监测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需要根据监测指标以及实际情况选择准确、可靠、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定期对分析仪器进行校准与维护,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制定规范的数据处理流程以及报告编制标准,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修正、校正,同时,报告编制应清晰、简洁、具有可读性,对监测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释。
(三)注重对新技术和设备的引进
引进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的技术和设备,以提高监测的效率和精度。同时,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监测技术发展动态,以便及时更新和升级监测设备。选择可靠、稳定的技术和设备,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需要对设备和仪器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在引进新技术和设备时,需要考虑其经济性,选择性价比高的技术和设备,以降低监测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
(四)推进质量管理能力建设
质量管理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因此,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招聘具有专业背景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优化监测队伍的素质结构,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监测人员积极提升自身能力,参与质量管理活动。
监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是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关键,因此,应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推动监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监测技术动态,引进并吸收先进技术成果,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开展联合研究与技术创新,鼓励监测人员开展技术研发,支持其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技术交流活动。
通过与国内外相关机构以及专家的合作交流,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及做法,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参加国际会议和研讨会,了解最新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加强与国内外监测机构的合作,开展联合监测项目和技术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引进和吸收。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推进质量管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制定质量管理计划和标准,明确各项工作的流程与要求,建立质量监督机制,对监测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完善质量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监测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可靠性。
结束语:
环境问题无疑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更关系到整个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因此,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施变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为环保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更能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当中。为确保环境监测工作有效开展,提高相关人员专业水平,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这样才能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阳,赖剑,何敏鑫.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化工管理,2020(36):63-64.
[2]高文彪.探究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J].环境与发展,2020,32(11):178+181.
[3]赵杰.探究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的作用及措施[J].当代化工研究,2020(21):9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