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地震工程中的防护措施与灾后恢复技术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罗飞

四川农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

在地震灾后恢复过程中,岩土地震工程技术的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岩土地震工程技术研究能够为恢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使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秩序和经济发展。基于此,以下对岩土地震工程中的防护措施与灾后恢复技术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岩土地震工程;防护措施;灾后恢复技术;研究

正文


引言

岩土地震工程中的防护措施对于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地震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针对地震的特点和岩土工程的特殊性,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可以提前防范地震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岩土地震工程的特点

地震响应能力的要求高:岩土地震工程需要经受住强烈的地震力量,因此对地震响应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工程设计必须考虑到地震荷载的影响,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备复杂的地质条件:岩土地震工程常常面临地质条件复杂的挑战,如软土、淤泥地层、岩石裂隙等。这些地质条件在地震发生时,可能产生不稳定性,并对工程的性能造成严重影响。需要专业的技术力量:岩土地震工程需要工程师具备深入了解地质条件和地震力学的专业知识。他们必须能够进行准确的地质勘察和地震风险评估,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合理的设计。强调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岩土地震工程设计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结构损坏和人员伤亡。因此,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成为岩土地震工程设计的重要方面。考虑生命和财产安全:岩土地震工程设计不仅要注重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还要考虑到建筑物内外的安全通道,避免人员被困或无法逃生的情况发生。

2岩土地震工程中的防护措施

2.1强化抗震设计和加固措施

强化抗震设计和加固措施是岩土地震工程中的重要防护措施之一。在工程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地震的力学特性和岩土地质条件,采用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选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抗震材料,减轻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影响。同时,还要进行现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增强、土木结构的加固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使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还要注重综合考虑抗震设计与地基处理的相互关系。地基处理一方面可以改善地基的力学性质,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减少地震对地基的影响;另一方面,合理的地基处理还可以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使抗震设计更加有效。因此,在岩土地震工程中,需要将抗震设计与地基处理相互关联起来,形成统一的设计思路和措施,以提高整体抗震能力。

2.2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管理措施

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为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紧急避险和救援指导。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并提供高精度的预警信息,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并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与此同时,应急管理措施也至关重要。在岩土地震工程中,应建立完善的地震安全管理机制和防灾减灾规划,明确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责任和任务,逐级落实抗震防灾工作。应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灾情评估、资源调配、救援和恢复等环节,以应对地震灾害发生后的紧急需求。

2.3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深入开展地震工程科学研究,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可以推动岩土地震工程的发展和进步。其中,包括地震动力学、地基处理、结构抗震、监测预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新材料、新技术在岩土地震工程中的应用等。只有不断探索和突破,才能做到更加精细、科学的防护措施。还需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促进岩土地震工程技术的全面提升。国际间的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可以推动岩土地震工程的科技创新,并进一步提高抗震能力和地震风险管理水平。

3岩土地震工程中灾后恢复技术研究

3.1地震灾后巩固与修复土壤和地基

地震灾后的恢复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土壤和地基的巩固与修复。地震会导致土壤的破坏和压实,进而影响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地基,需要采取相应的巩固和修复措施。针对松散土壤,在灾后恢复中可以采取填充和加固的方法。通过填充合适的土壤或人工材料,加固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抗震性能。另外,还可以利用加固技术,如地下灌浆和地基增压等,增加土壤的承载能力,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对于黏性土壤,可以采用一些改良措施来提高其性能。例如,通过加入适量的改良剂、施加外力或应用化学方法等,改善土壤的强度和可塑性。针对土壤的液化和软化现象,可以采用地基加固和改进排水等技术。对于岩石地基,需要考虑岩体的裂隙和岩层的性质。在灾后恢复中,可以采用注浆加固、地钻钻孔加固等技术,填塞岩石裂隙,提升岩体的稳定性和强度。同时,还应注重地基排水,避免因地下水位变化而导致的地基沉降和岩土滑动等问题。

3.2重建和修复建筑物及基础设施

地震灾后的重建和修复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安全和功能恢复。在进行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重建和修复时,需要考虑地震后的结构安全性、抗震能力和使用功能。对于受损的建筑物,需要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重建或进行部分修复。如果建筑物的结构严重损坏,无法修复,应该进行拆除重建。对于部分受损的建筑物,可以进行结构强化和修复,恢复其安全和使用功能。在重建和修复过程中,需要保证设计合理、施工规范,确保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还应关注公共基础设施的修复和重建,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系统、电力系统等。这些基础设施的恢复对于灾区的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修复和重建过程中,需要确保基础设施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和运行稳定性,能够承受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

3.3心理援助和社会服务恢复

地震灾后的恢复工作不仅仅局限于物质重建,还需要关注灾民的心理援助和社会服务恢复。地震的巨大破坏和人员伤亡会对灾民心理造成严重的冲击和创伤。因此,提供心理援助和社会服务至关重要。针对受灾民众,可以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工作,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和创伤。建立心理援助热线和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另外,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疏导活动,如心理教育讲座、心理团体活动等,加强灾民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重建社会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如学校、医院、社区中心等。这些社会服务机构的恢复和运行对于提供基本服务和支持灾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岩土地震工程中的防护措施与灾后恢复技术研究对于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促进地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加强对岩土地震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岩土地震工程技术水平,在地震灾害面前保障人民的安全,为灾区的恢复和重建做出积极贡献。只有更加注重科研创新、加强国际合作,才能不断提升岩土地震工程技术,并将其真正应用于实践,最终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岩土地震工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乔文斌,范晨,吴庆成.基于BIM的岩土地震工程灾后恢复技术研究[J].岩土力学,2023(3):1-10.

[2]王振京,黄明.岩土工程中的地震防护措施综述[J].工程地质学报,2018,26(1):127-137.

[3]邓伟,赵川川,彭思红,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我国岩土工程灾后恢复技术研究[J].岩土力学,2019,40(10):4327-4335.

[4]张军华,姚辉,雷锋.岩土地震工程中的防护技术与管理[J].岩土力学,2021(4):1-11.

[5]贾亚男,杨涛,钟山,等.岩土地震工程中的防护技术与设计方法综述[J].水电能源环境工程,2022,40(12):1326-133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