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安全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安全技术;应用研究
正文
引言: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深入融入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电力、通信、交通、金融等关键基础设施都依赖电子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与此同时,电子信息系统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安全威胁,攻击手段不断升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因此,开展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电子信息工程中常见的安全威胁
1.1后门和木马病毒
后门和木马病毒是电子信息系统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攻击者通过多种途径在目标系统中植入后门程序或木马病毒,实现远程控制计算机、窃取敏感数据乃至破坏系统运行。后门和木马植入途径多样,如利用系统或软件漏洞进行注入,社会工程学手段诱导用户运行病毒程序等。一旦系统被植入后门或木马,攻击者可以完全远程控制该系统。因此,后门木马对电子信息系统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1]。
1.2网络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也是电子信息系统面临的一大安全威胁。黑客通过构建攻击平台,利用系统漏洞或使用攻击工具,对目标系统及网络实施入侵。典型的黑客攻击手段包括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SQL注入攻击、跨站脚本攻击等,旨在盗取敏感数据、破坏系统功能或利用系统资源进行更大规模攻击。面对不断升级的黑客攻击技术,保障电子信息系统免受攻击已成为重大挑战。
1.3数据遭隐私泄漏
在电子信息系统中大量存放和处理个人隐私数据,包括身份信息、通信内容、访问记录等,这些敏感数据很容易通过系统漏洞或内部人员泄露。数据泄露会严重侵犯公民隐私,也会对社会治安造成威胁。因此,防止隐私数据泄露也是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重要安全需求之一。
1.4系统漏洞与渗透
电子信息系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软硬件漏洞或配置错误,这些系统漏洞都可能被攻击者发现并利用,最终导致系统被渗透控制。近年来大量高危漏洞的曝光也表明,电子信息系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零日漏洞威胁。攻击者通过漏洞利用实现对目标系统的完全控制,因此系统漏洞与渗透问题也是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亟须解决的安全威胁之一。
2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安全技术
2.1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中最核心、应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安全保护技术。它通过特定的算法与密钥对信息数据进行编码转换,生成未授权用户难以读取的密文,从而防止信息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在网络上明文传输或在设备上明文存储。常见的加密算法包括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算法。数据加密技术已经在互联网通信、存储系统以及多种硬件设备中得到了广泛部署[2]。
2.2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是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的另一核心技术,它通过识别系统用户的身份并分配访问权限,从而保证仅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系统中的敏感数据或执行特定操作。常用的访问控制模型包括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等。访问控制技术与数据加密技术相结合,可以构建数据保护体系。
2.3防火墙和入侵检测技术
电子信息系统还需要部署专门的安全防护设施,以应对外部网络空间的各种攻击威胁。防火墙技术可以过滤外部数据流量并拦截可疑攻击,保护内部系统免受入侵。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对网络流量以及主机系统进行实时检测分析,发现并报警典型的攻击行为,比如病毒传播或对系统端口的异常扫描访问。这两类安全防护设备已经成为电子信息系统的标准配置。
2.4虚拟专用网络VPN
VPN即虚拟专用网络,它建立在公用网络基础设施之上,通过数据加密、用户认证等手段,为用户提供一个逻辑隔离的专用网络环境,保证数据在公网的安全隐秘传输。因此VPN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信息系统中,为其访问外部网络提供一个安全的通道,避免数据在公网的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3常见安全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3.1加密技术在通信和存储中的应用
在互联网通信领域,各种网络应用广泛采用了HTTPS、SSL/TLS、IPSec等安全通信协议,这些协议底层都应用了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实现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保护。例如在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对信息安全要求极高的应用中,通过使用HTTPS协议,可以防止用户的账号、密码和交易信息被窃听截获。同时,对存储系统也广泛采用了数据加密技术,使用软件或硬件的形式对文件系统、数据库等静态数据存储进行加密,保证未授权的用户无法读取存储内容。这种数据加密存储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信息系统中存储的敏感数据,如用户隐私、商业机密等,防止数据在设备丢失或被盗取的情况下外泄。总体上说,基于数据加密技术的信息安全防护机制已经广泛地深入应用到电子信息工程的各个方面。当前的研究也在持续优化加密算法机制,提高加密强度与效率,并积极探索在云计算、SDN、边缘计算等新型网络与计算环境下的数据保护机制。
3.2认证技术在身份识别系统中的应用
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采用面部识别、指纹识别、声纹识别、虹膜识别等方式识别人员身份并进行访问控制。这些技术能够通过图像、声音等信息,结合复杂的特征提取与匹配算法,实现对个体的高效准确识别。因此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需要身份认证的电子信息系统中,构建可靠的访问控制体系。例如智能门禁系统和安保监控系统广泛使用面部识别与指纹识别技术;各类智能电子设备也设计了声纹解锁功能;许多国家在边检系统中使用虹膜扫描进行人员识别。可以看出,生物特征认证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中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的重要应用实例。当前的研究目标,也在持续提高这些技术在更加复杂应用场景下保证识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3.3大数据环境下的隐私保护技术研究
当前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已经广泛渗透到电子信息工程的各个领域,用以分析挖掘海量数据的价值。但是大数据源往往包含了大量敏感的个人隐私数据,直接利用可能侵犯隐私。因此在大数据处理中需要引入专门的隐私保护技术。例如可以在源数据中去除身份识别信息,在结果中加入随机噪声,以实现匿名化;也可以使用差分隐私模型严格控制数据分析过程对隐私的影响。为进一步解决问题,还在探索基于加密计算机制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在保护源数据和分析模型的前提下进行隐私计算。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大数据时代电子信息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隐私保护手段,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3.4工控系统的安全加固技术
电力、交通等重要行业都依赖工控类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监控与运营,但这些系统软硬件存在大量安全漏洞,已成为黑客攻击的主要目标。因此,工控系统的安全加固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当前常采用漏洞扫描、代码安全审计等手段发现系统漏洞,并通过补丁修复、加固系统配置等方式消除漏洞;此外还需要利用访问控制、网络隔离、数据加密等机制增强系统的攻击防护能力。这类安全加固技术的应用也是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安全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电子信息系统提供服务的依赖性日益增强,这类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也在不断扩大,数据泄露、系统被入侵等问题时有发生。电子信息工程作为支撑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领域,其系统安全已然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要务。有关人员需要高度重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评估与防范,大力推动相关安全标准与技术的创新,以适应电子信息技术和应用场景的快速演进。同时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和行为规范,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多方联防的格局。只有这样,才能让电子信息技术安全地、可持续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 王良敏.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安全技术应用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3,(03):171-173.
[2] 陈春至;阎玲.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安全技术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2,39(05):170-171.
[3] 侯祥;赵岩;徐明远.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安全防护方案[J].电子世界,2022,(01):208-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