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学城建设的都市圈融城发展策略探索——以湘江科学城及长株潭都市圈为例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陈嘉年

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

科学城的建设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之一,由于科技创新对区域协同性的极高要求,这也从另一角度为都市圈的融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载体。本文以湘江科学城的建设和长株潭都市圈的发展为例,深入分析科学城对于融城发展的促进作用与新要求,分析得出都市圈融城发展的基本思路及策略,以求为其他地区同类型都市圈破除发展障碍提供有效思路。


关键词

科学城 都市圈 融城发展 一体化

正文


伴随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进入新阶段,都市圈已经成为了大城市融合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由于行政管理、政策实施等多方面的壁垒,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目前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障碍。随着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正式进入元年,要求长沙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作用,尤其是与湘潭、株洲深度融合,完成融城的重大命题。

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各大城市均提出了科学城的建设计划。为实现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长沙市也提出了建设湘江科学城的重大举措。由于科技创新对共创共研共享有极高的需求,科学城的建设需集聚区域科研力量、吸纳周边地区的人才,是更大空间范围内的共创之举。因此,科学城的建设给都市圈的融城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口。湘江科学城的建设需要充分吸纳周边城市的科技创新资源,联合湘潭与株洲两地的科创力量,以科创为抓手和纽带,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本文从科学城共建共享的角度,对都市圈融城发展的策略进行探讨。

1  长株潭地区融城发展现状

1.1  融城格局基本框架基本成型,都市圈同城化进入融合阶段

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常住人口达到1484万,城镇化率达到80.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2个百分点。长株潭一体化上升为全省战略,三十大标志工程启动建设,规划融合、交通互联等“十同”行动取得重大进展,通信同号、同城同费、“一卡通”应用等公共服务共享不断拓展,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

1.2  基础设施和民生一体化稳步推进

京港澳、武深、许广、沪昆、长株、长潭西、宁韶等高速公路互联成网。长株潭城际铁路开通,三市居民基本实现半小时通勤;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与长沙地铁3号线无缝对接。芙蓉大道、潭州大道、洞株路已完成快速化改造。

1.3  产业协同取得初步进展

长株潭都市圈产业协同不断加强。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轨道交通产业、先进电传动及风电装备(电机电磁驱动)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含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的10条重点产业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合作不断加强,产业协同持续提升。

1.4  内部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

三市经济发展差异大。长株潭三市2022年GDP分别为1.4万亿元、3616.8亿元和2697.5亿元,占湖南省GDP的比例分别为28.7%、7.42%、5.53%,长沙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与株洲湘潭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凸显。头部资源分布不均。省内优质教育、医疗、体育、企业总部等资源均集聚在长沙,人才和资金都大量流向长沙,进一步造成中心城市虹吸效应,削弱周边城市竞争力。

1.5  同城化发展势能不足,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长沙同城推进动能不足,同城化未进入深水区。同城化现阶段主要聚焦在交通互通互联、政务服务跨域通办等领域,对触及各自深度利益的诸如教育、医疗等方面改革力度不足。                公共服务同城化没有实质性进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资源按行政区划管理分配 “属地化”建设。

2  湘江科学城的建设对长株潭融城发展的影响

2.1  湘江科学城的建设情况

湘江科学城位于长沙与湘潭毗邻区域,选址北至长芷高速,东至潇湘大道,南至白云路、沪昆高铁、九昭东路,西至黄桥大道、伏林大道、杏花路,总面积145平方公里,其中95.5平方公里位于长沙市范围内,50平方公里位于湘潭市范围内。

 

1:湘江科学城范围图

主要布局“六个一批”为代表的重点功能,落地一批顶级创新平台,引进一批一流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谋划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汇聚一批企业研发总部、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批科技交往展示平台,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服务孵化机构。

2.2  湘江科学城的建设对融城发展的推动作用

2.2.1统一的规划建设主体有利于破除两地建设的行政壁垒

湘江科学城的建设范围囊括了长沙与湘潭两市的地域范围,由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科学城范围内所有用地的开发与建设,避免了过去两市各自开发的弊端,有利于融城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

2.2.2共同的建设目标有利于缩小两地的建设水平差异

湘江科学城旨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核心示范区,基于共同建设目标,长沙与湘潭两市将设置统一的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搭建通用的创新平台及科技基础设施,进一步缩小两地在设施建设上的差异。

2.2.2深度耦合的产业布局有利于两地要素的流动

湘江科学城规划形成两地深度融合的产业布局,长沙部分主要是以科创策源、科学装置、科技研究等基础创新功能为主,湘潭部分主要是以科创服务、产研融合等服务功能为主,在科创链和产业链上形成了深度耦合的互补关系,从而促使两地的人才、资金、设备等要素的自由流动。

2.3  湘江科学城的建设对融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2.3.1科学城的建设目标要求确立科创产业的引领性

科学城是为集聚科技创新要素、创造科技成果而服务的区域,在科学城范围内科创产业引领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以科学城为依托的融城片区的首要特点就是科创产业具有引领性。

2.3.2科创产业的高效性要求绿色低碳生态发展

提高生产效率是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这也决定了高效能是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科学城的建设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基础,提高生产效能,有效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双碳发展战略。

2.3.3吸引全球高端人才聚集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人才是科学城发展的软基础,吸引全球科技创新人才的聚集是科学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流的城市环境和生活品质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这也对城市从多元便利的交通、完善优质的公共服务及安全韧性的支撑等多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2.3.4科技创新的协同性要求创新政策制度

科技创新是一项对协同性要求极高的工作,跨行政区域的科学城由于城市之间体制机制的障碍,政策制度施行存在难度。因此,湘江科学城的建设要求长沙与湘潭两市大力破除政策壁垒,创造自由交流的科技创新环境。

3  结合科学城建设的长株潭都市圈融城发展思路

通过科学城的建设对都市圈融城发展的影响分析,笔者认为,在此背景下新时期的融城发展要从以下新思路出发:①要促进长株潭三地事权平等,推动地、人、企等要素充分流动;②要理清责任主体,由单独一方独立主导融城片区的开发建设;③要协同发展,集三市的力量支持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④要绿色发展,落实国建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理念,作为片区发展建设的基石;⑤要具有前瞻性,落实国家未来城市建设需求,为其他融城区域建设提供样板。

4  长株潭都市圈融城发展策略

针对长株潭融城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境,结合湘江科学城的建设对融城发展提供的新契机和新思路,本文提出四大方面的融城发展策略。

4.1 策略一:科创引领

4.1.1构筑协同创新枢纽,助力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共筑功能协同的创新生态圈,建设湘江科学中心、大学城科创港、兴隆湖科创服务中心,实现“政、企、产、学、研、融、服”功能协调发展。

共建科学协同共同体。依托大学科创港落地湘江实验室等顶级创新平台,引进湖南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布局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开展横向与纵向跨学科协同研究,共同研究决定联合选题、协同攻关、产业合作等领域的重大决策。

4.1.2共营一流科创环境,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环境

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向园区倾斜。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成立融城片区建设基金,支持国内外优秀成果转化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等在园区开展金融服务。

4.2  策略二:绿色发展

充分利用片区优越的生态本底和生态资源,从空间绿色、产业绿色、生活绿色、治理绿色四个方面构筑片区绿色发展的框架。

4.2.1空间绿色,以湘江水系为脉,统筹片区生态资源,构建生态宜人、蓝绿交织的蓝绿空间格局。

结合湘江水系打造一批独具魅力的滨水公园和生态绿网;结合社区生活圈布局口袋公园;结合绿心打造一批特色郊野公园,打造城区15分钟步行可达的森林步道系统。

4.2.2产业绿色,从产业结构、产业效能、产业空间三方面实现产业发展的绿色化。

产业结构绿色化,构建以科创研发为主导,科创服务、文创旅游、生活服务等为辅的零污染产业结构,严格划定产业准入清单;产业效能绿色化,设立低效能企业清退机制,提高亩均产出及用地用能效率;产业空间绿色化,设定严格的标准,严控开发强度与建设密度,建设森林实验室、森林研究园区。

4.2.3生活绿色,从交通出行、城市气候调节等多方面运用多种空间及技术手段实现片区生活的绿色化、低碳化、节能化。

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出行,实现公交系统的跨市联运,推动公交、轨道交通站点的无缝接驳。建设沿江、沿绿廊、联通主要分区与景观节点的步行和骑行通道网络,完善人行过街、休息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等建设,鼓励和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实践先进生态城市发展理念,打造清凉城市、海绵城市,通过规划预留和技术手段建设生态洼地、雨水花园、社区冷岛。

4.2.4治理绿色,推动两地生态治理的共保共建,严格污染源监管,进一步夯实蓝绿本底优势。

推动两市共抓湘江流域水环境及湘江岸线管控及洲岛、沿岸湿地保护,打造湘江绿色生态长廊。合力加强绿心地区生态治理,高标准建设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推动绿心生态治理、土壤环境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水质检测及净化厂等设施建设。

4.3  策略三:品质生活

以保障均衡的民生服务为基础,主要从交通优化和公共服务提升两大方面打造高品质的生活社区,提供出行快捷便利、交通方式先进多样、子女教育养老无忧、就医快捷便利、精神文化生活多彩的都市生活,树立品质卓越的城市形象与名片,打造更有归属感的家园体验。

4.3.1交通优化,建设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对外交通联系,充分利用坪塘通用机场、湘潭北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建立片区的对外交通转换窗口。以万家丽路延长线、潭州大道、轨道3号线延长线等主要交通项目为抓手,加强片区与岳麓大科城、湘潭大学城等周边区域的联系;加快推进长潭西高速高改快,以沿江路、潭州大道两条主要融城干道的提质改造为重点,打通长沙部分与湘潭部分之间的快速融城通道;建设智慧交通示范区,建设“云轨”、“智慧公交”。

4.3.2服务提升,从片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出发,建设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与未来社区。

打造一批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一批高品质的国际学校、双语特色学校,建设都市圈医疗联合体,建设高端文化体育设施集群,推动集休闲度假、养老、康养为一体的绿色国际康养社区建设;高标准建设未来社区,在片区内探索适应长株潭都市圈的未来社区建设新模式,将推动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深化,打造属于湖南版“未来社区”。

4.4  策略四:制度完善

4.4.1盘活土地资源,开展土地要素流动与创新

探索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共同编制、联合报批、协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建立控详细规划联合编制审批运行机制,控详规由融城片区会同两市规划管理部门共同编制,按照程序报批实施。

建立跨区域土地收储、土地出让协同管理机制。两市土地管理部门统筹联合编制土地收储和土地出让计划。探索融城片区内经营性城镇建设用地跨行政区挂牌出让制度。

4.4.2创新科创协同机制。

优化科创服务生态环境,共创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统一科技金融、科技咨询、中介、市场、法律等服务支持力度。依托湖南创新馆等共同举办科技交流、学术会议等活动。建立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建设完善科技成果共享、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以科学城为基础,以周边产业园区为依托,联动岳麓山大科城,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建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功能。

4.4.3优化人才政策环境。

统一人才扶持政策标准。制定统一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补贴标准;推动人才服务同城化待遇共享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人才在就医、子女就学、社会保障、交通出行等方面不同城但同策。打破户籍、居住地、工作地、人事关系等限制,简化人才流动手续程序,探索设立临江融城片区人才服务绿卡制度,给予符合一定条件的人才享有经长潭两市协商同意的户籍、教育、医疗等服务。

4.4.4推动民生服务共建共享共治。

创新同城化教育制度。大力开展合作办学,支持长沙优质学校或品牌在区域内设立分校区或联合办学,跨区域统筹学校布局和学位供给。建立文化、体育同城化服务机制。支持共建文化、体育场馆等设施,推动文体领域人才联合培养、赛事联合举办、联合运营;推动医疗保障同城化,探索跨区域合作组建医疗联合体,推动片区内实施与长沙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推动社会保障同城化服务。

5  结语

以上论述从科学城建设的内涵以及对都市圈发展的推动力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科创引领、绿色发展、品质生活、政策完善四个方面的融城策略,并对各打策略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论述,希望能对跨行政区域的管理者和规划编制工作者提供助益。

都市圈的融城发展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命题,现阶段国内主要的都市圈发展所遇到的障碍不仅仅是靠空间规划或者政策制度设计就能够解决根本问题。本文建议,管理者应从还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深入研究,借助科学城建设等历史契机,勇于破除壁垒,提供更多的有效经验。

参考文献

[1]长沙市规划设计院. 长株潭都市圈临江(长潭)融城片区规划[Z]. 长沙 2023.

[2]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院,湖南省信息科学技术研究所.湘江科学城总体规划[Z].北京,长沙,2022.

 


...


阅读全文